2012年09月19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收獲》雜志執行主編程永新 ■《小說選刊》主編杜衛東 |
有媒體日前用專版形式分別刊登了《收獲》雜志執行主編和《小說選刊》主編的文化採訪報道。《收獲》雜志執行主編堅持認為“選刊竊取了作家和原創刊物的剩余價值”,《小說選刊》主編則認為“選刊和原創文學期刊不是對手”。原創VS選刊是對手還是伙伴?尊重原創還是鼓勵選刊?原創和選刊的文學利益和經濟利益之爭,成為了近期人們關注的文化熱點。
這種文學圈裡的爭議,應該說有積極意義,應該認識到維護和尊重原創的重要性,當然也不能忽視選刊對於文學的作用,但是,在這種原創和選刊之爭中,我們則必須看到的是,如今選刊已經出現了泛濫現象,選刊“摘果子”現象已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手段,而且更暴露出這種“選刊”之盛背后的文化創造力問題。
瀏覽一下當下眾多的新出版的期刊,我們會發現,如今選刊出版發行的種類非常多,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這些選刊,著名的當首推《讀者》,另外還有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小說選刊》、《散文選刊》、《雜文選刊》、《青年文摘》、《青年博覽》、《海外文摘》、《中華文摘》等﹔《文萃》、《書摘》、《視野》、《意林》也是選刊中的后起之秀,而其他選刊、文摘類的期刊,恐怕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選刊,或以文化、藝術、生活綜合內容為主,或以其中某一種類內容為主。
現代社會,尤其是現在人們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奏,使人們把更多的精神注意力投向了物質欲望的訴求,很少再有時間產生閱讀的沖動,大眾讀者追求閱讀的精神空間越來越逼仄。所以,期刊市場涌現出這些選刊、文摘類雜志,便是為迎合這種大眾閱讀需求缺口而產生的。
這種大眾閱讀需求,決定了期刊市場的出版方向的迅速轉向,許多期刊出版者紛紛改變出版策略,瞄准了這個閱讀市場,所以,在今天的期刊市場中,各種選刊、文摘類期刊,已經成為龐大的期刊市場的主體部分。
另外,我們還需要對文摘類選刊的本身的特點,做出分析。選刊、文摘類期刊的大量出版,可以想見編輯者付出的辛勤勞動。這種勞動,就像開採礦藏一樣,出版編輯者,首先要在浩如煙海的期刊中,遴選甄別,優中選優,選出符合他們辦刊理念、標准的優秀文章(作品)。所以,這也是做著為讀者薈萃精品,牽引讀者閱讀導向、趣味的工作﹔它帶給讀者的閱讀優勢和益處,當然也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選刊也好,文摘也好,它們的大量出版,實際上背后隱藏著一個期刊自身文化創造力不足的問題。選刊、文摘類期刊,無疑是“快餐文化”的一種,它們大都追求一些有實際效用的具體目標,不想去發掘自己的創造能力,所以,誰都明白,選刊、文摘總比耐心的創新、創作來得快捷,可以迅速達成目標。它們總是面對著一個總的期刊的文化資源,你選我也選,都在其中淘金,而期刊文化資源卻是有限的,這是否可能存在著一個僧多粥少的問題?而對讀者而言,選刊、文摘類刊物實際上是限定了他們閱讀的范圍和內容,讀者如果真的把閱讀的范圍和內容僅僅局限於這些期刊中,便很可能喪失了閱讀的個性化、獨特性。
除此之外,還有的作者、編者從選刊中看到了短期的利益,於是紛紛做選刊,選刊出現泛濫之勢。選刊已被看成是成本極低,完全是暴利的行業。這已被文化評論所嚴重詬病。
如今,期刊出版市場中出現的選刊熱、文摘熱,雖然是當今文化閱讀的一種表象,但它實際上卻反映了今天我們的心智、情感、精神和豐富、自由的文化精神創造力,越來越趨向衰弱和萎縮。選刊的過多復制令我們憂心。選刊成文化暴利行業,是文化信念和原則的徹底喪失。所以,在這種文化(文學)期刊的原創和選刊之爭中,警醒選刊泛濫,喚起我們對文化創造力這種人類精神的根本屬性的重視,來拯救我們的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為人類文化的創造力留下空間,或許更有意義。
![]() |
![]() |
|||
![]() |
|||
![]() |
傳媒沙龍新銳網站CEO系列訪談 |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