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不港,何以感懷--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港片不港,何以感懷

2013年04月20日11:07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如何在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堅持本土的電影情懷,將成為困惑眾多港台電影人的主要難題。

  在剛剛落幕的第32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懷舊情懷”再一次流淌於整場晚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向菲林致敬”的晚會主題,抑或是黃耀明獻唱,向張國榮致敬,以及關錦鵬懷念梅艷芳的特刊文字,無一不透漏著金像獎慣有的“感懷”情緒。

  香港電影界這種濃重的“感懷”情緒,應該與CEPA的實施密切相關。2003年CEPA之后,內地與香港合拍電影條件得以放寬,這為當時深陷泥沼的香港電影業開啟了一片嶄新的天地。香港電影素來講究回歸電影娛樂本質,商業性被認為是電影的根本屬性。10年來,香港影人紛紛北上拍片,從“水土不服”到“票房過億”。今天,內地市場已然成為港片全球最大的票房產出地。得益於CEPA協議,電影商業化運作模式逐步引入國內電影制、發、放各個環節,不斷北上的香港電影人才更成為內地市場的“源頭活水”。一時間,大陸電影市場風起雲涌,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

  同樣在這10年裡,許多香港電影在攻克了內地審查難題、文化折扣等問題后,最終上映時多少已顯得有些輪廓不清了。物極必反,當文化趨同,“港片不港”時,感懷情緒油然而生。為了保護純港影片,重塑香港電影的輝煌,影人們開始借力於每年的香港金像獎,通過其廣泛的影響力來呼吁香港電影人回歸本土意識,鼓勵對“港味”的堅守。只是商業社會裡,電影票房依然是衡量電影導演實力的最主要標准,究竟是“堅持”還是“迎合”,就成為困惑眾多香港影人的主要難題。

  與香港類似的是,2011年1月1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實施,大陸電影市場對台灣電影進一步開放,台灣金馬影展主席侯孝賢將ECFA的實施比喻為打通台灣電影的“任督二脈”。從《Love》、《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的兩地上映及票房的大獲成功看來,ECFA的出現確實打破了幾年前台灣電影萬馬齊喑的局面,更多優秀年輕導演與演員找到了更為寬廣的舞台,這對於台灣以及大陸的電影產業而言,都是發展飛躍的最佳契機。

  港片的現狀,也不得不讓台灣影人為之警醒。無論是電影類型與商業化程度,還是電影工業化體系的成熟度而言,台灣電影比起香港電影都有所差距。未來,如何在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堅持台灣本地的電影情懷,也將成為台灣影人思考的重要議題。(吳曼芳)

分享到:
(責編:郝孟佳、熊旭)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