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憶配六評"帶來的創新啟示--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

"六憶配六評"帶來的創新啟示

《咸寧日報》"年輕干部的榜樣"系列報道採寫過程

何澤平

2012年04月10日17:00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推薦
  • 字號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咸寧日報》採寫的“年輕干部的榜樣”周新武系列報道,在刊載消息和通訊后,採取“六憶配六評”這種“非典型化”報道方法,賦予這位年輕干部高度的“人性化”和“典型化”,讓受眾深切感到榜樣的可親可學,深入人心,在眾多媒體爭相報道這一人物時,別具一格。

  連續報道,讓典型人物保持“正在進行時”

  年僅36歲的嘉魚縣高鐵嶺鎮原黨委書記、鎮長周新武,作為一名優秀的選調生,四次選擇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基層,因勞累過度,於2011年1月19日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得知這一消息后,《咸寧日報》連夜召開採編會議,安排採訪人員。編輯部認為這次典型報道,不能隻做“馬后炮”(就是在人物得到“領導的定論后”再進行集中報道),而應該和事件同步進行,確保時效性。

  於是《咸寧日報》2011年1月21日率先刊發消息,22日以現場新聞的形式跟蹤報道千名干群兩地雪中送別周新武,23日刊發追記周新武扎根基層先進事跡的人物通訊。

  報道推進到此,編輯部感到“光輝的周新武”不足以打動受眾,隻有具有“人性光輝的周新武”才能深入人心。

  基於這一認識,本著“不求大塊頭,隻求真實動人”的原則,連續刊發了6篇微型通訊,從不同角度切入,以細節還原現場,立體展示人物形象;同時,配發6篇評論員文章,分步提煉人物的精神價值,不僅避免了 “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模式,讓周新武典型形象更加真實、鮮活而豐滿,也使報道的可讀性大大增強。

  “六憶六評”發表后,成為咸寧市許多單位開展學習周新武活動的教材。

  人性視角,立體追記典型人物的點滴事跡

  周新武生前在短短的10多年中,先后在咸寧市多個鄉鎮和省市機關工作過,要全面展示周新武的個性形象,需要從他工作、生活、情感的點滴入手,依托他身邊的人的追憶來展開。

  為使追憶文章不落俗套,通過高鐵嶺鎮村干部、咸安區同事、高鐵嶺鎮村民、周新武親屬、渡普鎮干群、選調生代表講述他生前在工作中的感人小故事,分成六個千字左右的小通訊,從六個側面,挖掘他的工作特性以及個性魅力。

  在第一篇追憶《赤誠為民敢作為——鎮村干群追憶周新武》中, 以“周新武有雙大眼睛”“周新武有一副大嗓門”“來回走動著打電話是周新武獨特的習慣”這三個層次,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展開主題。“肖福英婆婆回憶:‘周書記的眼睛特別有神,透亮透亮的。他耐心和我們談心,一直忙到晚上11點,才吃了碗我下的蔥花面。’”以畫像式的白描手法將一個鮮活的基層干部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在《真情贏得心連心——高鐵嶺鎮村民追憶周新武》一文中,以三位曾經得到周新武幫扶的村民對周新武的印象開啟三個敘事層次:“周書記愛串門”“周書記愛笑”“周書記愛親力親為”敘事以平民視角,力求還原現場,讓周新武這個典型可親可信。

  在《誰說忠孝兩難全——親屬追憶周新武》一文中,“雖然女婿工作繁忙,但每次回家,總是手快腳快地買菜、擇菜、洗菜、下廚,‘一把手’全包。”通過岳母的口述,生動地反映了周新武在生活中的另一面。

  這些典型細節的挖掘與提煉,讓一個有血有肉、人性化的周新武躍然紙上,令讀者眼前一亮。

  同步評論,用理論解讀提升典型的時代價值

  在刊發6篇追憶文章的同時,《咸寧日報》每篇追記配發一篇評論,將典型人物的精神價值一步步揭示出來,使報道更加有深度和力度。

  這6篇評論是:《當代年輕干部的榜樣》《青春在扎根基層中閃光》《夢想在勤奮工作中放飛》《仁愛在無私奉獻中升華》《人格在一心為民中塑碑》《掀起向周新武學習的熱潮》。“六論”從不同角度、不同精神層面,提煉揭示了周新武扎根基層、勤勤懇懇、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精神實質。

  六篇評論短小精悍,情理兼容。其中,在《當代年輕干部的榜樣》一文中,通過“有這樣一個選調生”“有這樣一個年輕干部”“有這樣一個農民之子”“有這樣一個人民公仆”等方面,將這個集多種優良品格於一身的人物典型論述得淋漓盡致。

  在《仁愛在無私奉獻中升華》一文中寫道:“他熱愛群眾。群眾遭受洪災,他日夜奔波為災民送糧送水送藥,幾次累倒在地。”“他熱愛同事。他和同事一起防汛抗災,自己一連三餐沒吃飯,卻不斷叮囑同事注意身體。”“他熱愛家人。每次回家,總是搶著買菜、洗菜、下廚。”“他也愛自己,但是,他從來沒有好好地照顧一下自己的衣食住行,因為他把所有的愛奉獻給了他人。”既強化了人物精神的“人性價值”,又將其提升到時代的高度。

  報道啟示:創新報道模式才能凸顯媒體影響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批示:“周新武同志是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基層黨政干部。”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對周新武的評價是:“建功立業在基層,美名流傳在鄉村”。

  正是基於這一人物的重大時代價值,參與此次報道戰役的媒體也非常多。如何回避媒體間人物報道的“同質化”問題,是編輯部一開始就注意到的。報道中,一方面充分發揮了“本地媒體報道本地人”採訪方便的優勢,有條件去尋找有關人物的“雞毛蒜皮”。正是對這些“雞毛蒜皮”細節的挖掘,真正將人物“還原到”矛盾糾紛的調處一線、為民解難的現場、家人親屬的眼前,將人物以“非典型”的普通人的形象展示給讀者,從而更具感染力和親和力。

  另一方面,創新編發形式,將報道化整為零,尤其採取“追憶配評論”的形式,避免了與其他媒體典型報道的“同質化”。(作者系:《咸寧日報》副社長)

ceshi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 傳媒推薦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