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大考?非常答卷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2012年04月10日14:59 手機看新聞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在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歷程中,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黨報集團的輿論主陣地作用,全景展現四川歷程、深度提煉四川經驗、廣泛擴大四川影響、強力匯聚社會共識,打贏了一場川報集團歷史上規模空前、難度空前、持續時間和傳播空間空前的重大新聞宣傳戰役。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理念與實踐創新?有哪些感受與啟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涉及范圍廣,建設規模大,施工難度高,堪稱人類救災史上罕見的浩大工程。
三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黨政軍民的大力幫助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率領全川人民,穿越災難,堅韌奮進,凝聚和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創造了抗震救災的奇跡、災后重建的奇跡和加快發展的奇跡。
據初步統計,2008—2010年,川報集團各媒體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題材新聞報道獲中國新聞獎3個,省新聞獎及省級黨報、省級晚報新聞獎70多個,25次獲中央有關宣傳主管部門刊物肯定。在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歷程中,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打贏了一場川報集團歷史上規模空前、難度空前、持續時間和傳播空間空前的重大新聞宣傳戰役。
特征與能力
打贏猝不及防的遭遇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的快速反應與新聞應急處置能力。在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面前,掌握新聞應急處置的制勝權,關鍵要搶佔社會輿論的制先權。汶川特大地震發生當天,集團各報刊網站即派出精兵強將,奔赴抗震救災一線。地震發生次日,《四川日報》就推出以“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為主題的6個特刊版,立即對搶險救援情況進行了強勢報道。
打贏規模空前的總體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的決策力、組織力、指揮力和執行力。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新聞宣傳實踐,是對集團化規模化作戰能力的集中考驗。在集團黨委領導下,旗下各媒體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在報道層面上,實現宏觀、中觀、微觀全方位覆蓋;在傳播方式上,實現報紙、網絡、手機等媒介終端深度融合;在宣傳手法上,活動策劃與新聞策劃相互促進;在呈現手法上,努力實現全方位、全時段、全景式、全媒體化報道。由此,在集團層面形成了一個整合優勢資源、聚合各種手段的強大宣傳平台。
打贏主動出擊的進攻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的新聞創新能力。在這場重大新聞宣傳戰役中,集團各報網不斷創新策劃視角、創新報道手段、創新載體運用,寬領域、多創意的“自選動作”比比皆是。在“5·12”三周年這個重要節點,《華西都市報》推出“三年立川”全圖景珍藏特刊,充分運用各種鏡頭語言,以海量的圖片故事和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在探索報紙圖像傳播新模式的同時,極大提升了主題宣傳的整體效果。集團全媒體中心在全國網絡門戶中率先探索多地同步網絡直播,聯手國內多家主流網站,在“5·12”三周年當天推出5地12小時大型網絡直播節目《奇跡》,以線上線下的真情互動吸引了百萬網友的熱情參與。
打贏不同階段的攻堅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採編隊伍的整體實力。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歷程,大體可劃分為搶險救援、安置群眾、災后重建三個階段。從突發應急的出動,到特色彰顯的策劃,從以高質量的言論佔領輿論制高點,到以高關注的活動拓展傳播影響力,我們經受了三個階段的磨礪和考驗,採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實力得到集中展示和快速提升。
路徑與理念
概括起來,即堅持“六個結合”、樹立“三個理念”。
報道對象上,追求高端與基層結合。在“5·12”三周年的大型宣傳戰役中,《華西都市報》記者走進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專訪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四川日報》記者飛赴北京,專訪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負責人,通過他們的視角,解析“四川經驗”、評說“中國奇跡”。同時,《四川日報》推出“駐村報道”系列,20多位記者進駐10個重災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廣大讀者奉獻了一組組充滿泥土氣息、草根元素的特色作品。
報道領域上,追求點與面結合。幾年歷程波瀾壯闊,大事要事不斷,新聞素材眾多,如何客觀真實地進行記錄?我們的做法是,既要史存全景,也要觀照個體;既要宏大敘事,也要微觀走筆;既有縱深感明晰的史實性鋪展,也有可讀性較強的故事性呈現。體現在川報集團的新聞報道中,既有大事記、全景報道的恢宏大氣,也有《地標重生報告》《我們這三年》的細致入微。
報道方式上,追求動與靜結合。新聞宣傳既有主題策劃,也有活動營造,力求動靜結合、動靜相宜,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性。“5·12”三周年重要節點,集團各報網既推出了精心策劃的系列新聞專題,也組織召開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新聞出版工作研討會,推出了“黨報聯動·請恩人再回四川”“微博接力看四川”等活動。從結果來看,系列活動的開展使新聞報道更加有聲有色,而深度理性的專題報道又為活動開展集聚了較高人氣。
報道重點上,追求深與廣結合。高度重視思想傳播、觀點傳遞,是紙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我們在深度上下足功夫,推出了多篇有分量的編輯部文章、“蜀平”系列政論文章等,喊響觀點,引導輿論。與此同時,拓展廣度、擴大厚度,無論是地域、人群、行業、戰線,還是產業重建、生態重建、文化重建,都力求眼界廣、梳理細、覆蓋全。
報道分寸上,追求穩與活結合。針對重大突發事件后社會思想和民間輿論場往往異常活躍、信息雜陳的特點,我們注重綜合研判社會思想輿情走向,新聞宣傳基調始終緊扣中心、緊貼主調,圍繞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展開。一方面,“穩”而不板,注重鮮活生動的新聞表現;另一方面,“活”而不亂,注重把關把度的精准到位,以實現佔領輿論陣地與擴大宣傳效果的統一。
報道效果上,追求內與外結合。對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歷程、經驗與成果的報道,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而要著眼於形成全國關注、產生世界影響。因此,我們把全國省級黨報、晚報都市報的總編輯們請進來,把18個援建省市的恩人們請回來,把各報刊網站記者派出去,通過與省外乃至境外媒體的交流互動,形成了擴大傳播面、延伸影響力的強大合力。
【1】 【2】 【3】
ceshi
在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歷程中,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黨報集團的輿論主陣地作用,全景展現四川歷程、深度提煉四川經驗、廣泛擴大四川影響、強力匯聚社會共識,打贏了一場川報集團歷史上規模空前、難度空前、持續時間和傳播空間空前的重大新聞宣傳戰役。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理念與實踐創新?有哪些感受與啟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涉及范圍廣,建設規模大,施工難度高,堪稱人類救災史上罕見的浩大工程。
三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黨政軍民的大力幫助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率領全川人民,穿越災難,堅韌奮進,凝聚和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創造了抗震救災的奇跡、災后重建的奇跡和加快發展的奇跡。
據初步統計,2008—2010年,川報集團各媒體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題材新聞報道獲中國新聞獎3個,省新聞獎及省級黨報、省級晚報新聞獎70多個,25次獲中央有關宣傳主管部門刊物肯定。在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歷程中,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打贏了一場川報集團歷史上規模空前、難度空前、持續時間和傳播空間空前的重大新聞宣傳戰役。
特征與能力
打贏猝不及防的遭遇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的快速反應與新聞應急處置能力。在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面前,掌握新聞應急處置的制勝權,關鍵要搶佔社會輿論的制先權。汶川特大地震發生當天,集團各報刊網站即派出精兵強將,奔赴抗震救災一線。地震發生次日,《四川日報》就推出以“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為主題的6個特刊版,立即對搶險救援情況進行了強勢報道。
打贏規模空前的總體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的決策力、組織力、指揮力和執行力。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新聞宣傳實踐,是對集團化規模化作戰能力的集中考驗。在集團黨委領導下,旗下各媒體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在報道層面上,實現宏觀、中觀、微觀全方位覆蓋;在傳播方式上,實現報紙、網絡、手機等媒介終端深度融合;在宣傳手法上,活動策劃與新聞策劃相互促進;在呈現手法上,努力實現全方位、全時段、全景式、全媒體化報道。由此,在集團層面形成了一個整合優勢資源、聚合各種手段的強大宣傳平台。
打贏主動出擊的進攻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的新聞創新能力。在這場重大新聞宣傳戰役中,集團各報網不斷創新策劃視角、創新報道手段、創新載體運用,寬領域、多創意的“自選動作”比比皆是。在“5·12”三周年這個重要節點,《華西都市報》推出“三年立川”全圖景珍藏特刊,充分運用各種鏡頭語言,以海量的圖片故事和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在探索報紙圖像傳播新模式的同時,極大提升了主題宣傳的整體效果。集團全媒體中心在全國網絡門戶中率先探索多地同步網絡直播,聯手國內多家主流網站,在“5·12”三周年當天推出5地12小時大型網絡直播節目《奇跡》,以線上線下的真情互動吸引了百萬網友的熱情參與。
打贏不同階段的攻堅戰,檢驗和提升了黨報集團採編隊伍的整體實力。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歷程,大體可劃分為搶險救援、安置群眾、災后重建三個階段。從突發應急的出動,到特色彰顯的策劃,從以高質量的言論佔領輿論制高點,到以高關注的活動拓展傳播影響力,我們經受了三個階段的磨礪和考驗,採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實力得到集中展示和快速提升。
路徑與理念
概括起來,即堅持“六個結合”、樹立“三個理念”。
報道對象上,追求高端與基層結合。在“5·12”三周年的大型宣傳戰役中,《華西都市報》記者走進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專訪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四川日報》記者飛赴北京,專訪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負責人,通過他們的視角,解析“四川經驗”、評說“中國奇跡”。同時,《四川日報》推出“駐村報道”系列,20多位記者進駐10個重災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廣大讀者奉獻了一組組充滿泥土氣息、草根元素的特色作品。
報道領域上,追求點與面結合。幾年歷程波瀾壯闊,大事要事不斷,新聞素材眾多,如何客觀真實地進行記錄?我們的做法是,既要史存全景,也要觀照個體;既要宏大敘事,也要微觀走筆;既有縱深感明晰的史實性鋪展,也有可讀性較強的故事性呈現。體現在川報集團的新聞報道中,既有大事記、全景報道的恢宏大氣,也有《地標重生報告》《我們這三年》的細致入微。
報道方式上,追求動與靜結合。新聞宣傳既有主題策劃,也有活動營造,力求動靜結合、動靜相宜,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性。“5·12”三周年重要節點,集團各報網既推出了精心策劃的系列新聞專題,也組織召開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新聞出版工作研討會,推出了“黨報聯動·請恩人再回四川”“微博接力看四川”等活動。從結果來看,系列活動的開展使新聞報道更加有聲有色,而深度理性的專題報道又為活動開展集聚了較高人氣。
報道重點上,追求深與廣結合。高度重視思想傳播、觀點傳遞,是紙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我們在深度上下足功夫,推出了多篇有分量的編輯部文章、“蜀平”系列政論文章等,喊響觀點,引導輿論。與此同時,拓展廣度、擴大厚度,無論是地域、人群、行業、戰線,還是產業重建、生態重建、文化重建,都力求眼界廣、梳理細、覆蓋全。
報道分寸上,追求穩與活結合。針對重大突發事件后社會思想和民間輿論場往往異常活躍、信息雜陳的特點,我們注重綜合研判社會思想輿情走向,新聞宣傳基調始終緊扣中心、緊貼主調,圍繞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展開。一方面,“穩”而不板,注重鮮活生動的新聞表現;另一方面,“活”而不亂,注重把關把度的精准到位,以實現佔領輿論陣地與擴大宣傳效果的統一。
報道效果上,追求內與外結合。對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歷程、經驗與成果的報道,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而要著眼於形成全國關注、產生世界影響。因此,我們把全國省級黨報、晚報都市報的總編輯們請進來,把18個援建省市的恩人們請回來,把各報刊網站記者派出去,通過與省外乃至境外媒體的交流互動,形成了擴大傳播面、延伸影響力的強大合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