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報道:如何使新聞編排具有張力
2012年04月10日16:49 手機看新聞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走基層節目通過連續性、溫暖的關懷使得新聞編排非常具有張力,也使得春節期間在中國的屏幕上央視新聞的走基層報道非常醒目。其新聞編排經驗對於很多新聞頻道都有啟發。本文作者在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研討會上就此做了發言。
由於工作原因,我現在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春節期間是新聞的淡季,我偶然地打開了電視。呈現在屏幕上的是千篇一律的文藝節目,但當我看到走基層的報道以后,眼前一亮,心中一暖,所以后來我在微博上發了一條,轉發率很高,看來群眾所見略同。
不難看出,記者們在走基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從專業層面對走基層的一些報道做些很膚淺的注解。
走基層是一種新聞創新
這種新聞創新體現在兩個層面:作品層面和新聞編排層面。
第一,在作品層面。走基層,我們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產生一個懷疑,它是新聞嗎?因為一般的新聞強調信息量、倒金字塔、新聞硬的含量等,所以走基層會使人產生這樣一種懷疑。但如果把它跟報紙聯系起來的話,我們都知道報道的通行樣式是倒金字塔,但是還有一種報道樣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新聞媒介的喜歡,那就是華爾街日報體。如何讓財經報道變得有溫度、有情節、好閱讀、好接受,這曾經是《華爾街日報》編輯和記者們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現在,這種以特寫導入的華爾街日報體在財經寫作當中已成為流行范式。但是在電視報道當中,倒金字塔結構仍佔主導,而走基層的報道以這種特寫方式,以故事化講述,實際上豐富了電視新聞的呈現樣式。也不能說以前完全沒有,但是這種對特寫方式和故事化講述的大規模的自覺應用,在電視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所以我想它對未來電視新聞的拍攝很有啟發。
第二,在新聞編排層面。我是2002年鳳凰資訊台的創辦人之一,當時請了很多國外專家提建議,其中一位專家講到英國天空電視的經驗令我印象深刻。記者很痛苦的是有時沒有新聞,不可能老是出現非常勁爆的新聞,尤其春節期間。在這種新聞淡季怎麼辦?天空電視台創設了一種特殊的編排方式,就是通過持續的特寫式的對於某一個人物的關懷,形成社會熱點,比如他們會選擇一個白血病的小孩,或者選擇一個矽肺病人。當然這裡面有很多的含義,包括人文關懷,包括故事性和人的命運等。通過這種持續特寫式的對於具體人格、對具體人物的關心,構成了一個故事鏈,構成了一個社會熱點,這種編排方式在英國天空電視台做得非常成功,我多次跟鳳凰的同事談到,如何用這種方式在新聞的淡季打好新聞戰,可惜后來我更多地抓中文台了。
現在,走基層的節目通過這種連續性、溫暖的關懷使得新聞編排非常地具有張力,因此也使得春節期間在中國的屏幕上,央視新聞的走基層報道非常醒目,所以可以說走基層新聞編排的經驗,對於很多新聞頻道都有啟發。
走基層報道的紀實風格和紀錄價值
走基層節目中大約一半是用拍紀錄片的方法拍新聞,另一半是用平實方式拍攝。我尤其想說說用紀錄片方式拍新聞,這也是走基層的一個創新。
中國的電視人都有很強烈的紀錄片情結,還有紀實主義風格。紀實主義風格有幾個特點。第一,把目光投向具體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所有的紀實作品都是這樣。第二,伴隨式的跟蹤紀錄方式進行拍攝。第三,通過完整的生活段落和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呈現內容。第四,依托長鏡頭和同期聲來保証片子質量。所以紀實主義誕生了很多優秀的片子,尤其在90年代的中國電視屏幕上。這種方式當然也有自身問題,比如節奏緩慢、帶來電視人很多盲目的跟蹤、帶來節目編排上的問題等。用這幾條反過來看,走基層節目就是突破了一般的新聞。
走基層首先是把目光投向了具體普通的人,不論是郭明義還是招工局長陳家順,這種選材的方式就是紀實主義的特點。另外,走基層節目一般都採用跟蹤紀錄的方式。非常典型的就是《招工局長陳家順》。這個片子之所以突破了一般的新聞,贏得了社會上從上到下廣泛的喝彩,就在於它裡面有很多完整的段落和具體生動的細節。
還有,更多地依托於同期聲和長鏡頭,這種紀實風格使得走基層節目非常具有質感。這種紀錄片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力量,叫做倒逼的方式。我們用紀錄片手法拍攝時,你必須深入基層,必須貼近生活,必須拉出時間,必須跟拍攝對方零距離,必須用時間和耐心的方式等待拍攝到很多生動細節,所以無形當中也解決了我們走轉改裡面所要解決的問題,怎麼能夠放下身段,怎麼能夠貼近生活,怎麼能夠具有耐心,深入地去觀察生活,所以這種紀實風格和價值也給走轉改帶來了非常好的理念。
走基層節目是當代社會媒體價值的一種回歸
走基層的節目把目光投向現實,投向生活,投向普通人,關注疾苦傳遞溫暖,讓人們感受到力量,這是一種久違的電視給我們的感覺。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中國電視的格局,中國電視是衛星電視時代,主要靠廣告收費,而不是收費頻道主要靠接入費生存。那麼,由於廣告收費比較依托於收視率,而支撐收視率的除了新聞節目,還有娛樂節目、電視劇節目,因此新聞節目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整個電視界從南到北基本上娛樂至死,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現有的電視格局造成的。所以在整個電視圈內形成了一些非常不好的現象,我作為電視人也感覺很深,根本就是媒體價值的遺失,所以我非常懷念在央視工作的那幾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所以我覺得走基層是給中國的電視投入了一抹亮色,給中國的媒體很大的啟發,走基層是媒體價值真正回歸,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向走基層表達由衷敬意。(作者系:搜狐網總編輯)
ceshi
走基層節目通過連續性、溫暖的關懷使得新聞編排非常具有張力,也使得春節期間在中國的屏幕上央視新聞的走基層報道非常醒目。其新聞編排經驗對於很多新聞頻道都有啟發。本文作者在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研討會上就此做了發言。
由於工作原因,我現在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春節期間是新聞的淡季,我偶然地打開了電視。呈現在屏幕上的是千篇一律的文藝節目,但當我看到走基層的報道以后,眼前一亮,心中一暖,所以后來我在微博上發了一條,轉發率很高,看來群眾所見略同。
不難看出,記者們在走基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從專業層面對走基層的一些報道做些很膚淺的注解。
走基層是一種新聞創新
這種新聞創新體現在兩個層面:作品層面和新聞編排層面。
第一,在作品層面。走基層,我們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產生一個懷疑,它是新聞嗎?因為一般的新聞強調信息量、倒金字塔、新聞硬的含量等,所以走基層會使人產生這樣一種懷疑。但如果把它跟報紙聯系起來的話,我們都知道報道的通行樣式是倒金字塔,但是還有一種報道樣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新聞媒介的喜歡,那就是華爾街日報體。如何讓財經報道變得有溫度、有情節、好閱讀、好接受,這曾經是《華爾街日報》編輯和記者們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現在,這種以特寫導入的華爾街日報體在財經寫作當中已成為流行范式。但是在電視報道當中,倒金字塔結構仍佔主導,而走基層的報道以這種特寫方式,以故事化講述,實際上豐富了電視新聞的呈現樣式。也不能說以前完全沒有,但是這種對特寫方式和故事化講述的大規模的自覺應用,在電視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所以我想它對未來電視新聞的拍攝很有啟發。
第二,在新聞編排層面。我是2002年鳳凰資訊台的創辦人之一,當時請了很多國外專家提建議,其中一位專家講到英國天空電視的經驗令我印象深刻。記者很痛苦的是有時沒有新聞,不可能老是出現非常勁爆的新聞,尤其春節期間。在這種新聞淡季怎麼辦?天空電視台創設了一種特殊的編排方式,就是通過持續的特寫式的對於某一個人物的關懷,形成社會熱點,比如他們會選擇一個白血病的小孩,或者選擇一個矽肺病人。當然這裡面有很多的含義,包括人文關懷,包括故事性和人的命運等。通過這種持續特寫式的對於具體人格、對具體人物的關心,構成了一個故事鏈,構成了一個社會熱點,這種編排方式在英國天空電視台做得非常成功,我多次跟鳳凰的同事談到,如何用這種方式在新聞的淡季打好新聞戰,可惜后來我更多地抓中文台了。
現在,走基層的節目通過這種連續性、溫暖的關懷使得新聞編排非常地具有張力,因此也使得春節期間在中國的屏幕上,央視新聞的走基層報道非常醒目,所以可以說走基層新聞編排的經驗,對於很多新聞頻道都有啟發。
走基層報道的紀實風格和紀錄價值
走基層節目中大約一半是用拍紀錄片的方法拍新聞,另一半是用平實方式拍攝。我尤其想說說用紀錄片方式拍新聞,這也是走基層的一個創新。
中國的電視人都有很強烈的紀錄片情結,還有紀實主義風格。紀實主義風格有幾個特點。第一,把目光投向具體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所有的紀實作品都是這樣。第二,伴隨式的跟蹤紀錄方式進行拍攝。第三,通過完整的生活段落和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呈現內容。第四,依托長鏡頭和同期聲來保証片子質量。所以紀實主義誕生了很多優秀的片子,尤其在90年代的中國電視屏幕上。這種方式當然也有自身問題,比如節奏緩慢、帶來電視人很多盲目的跟蹤、帶來節目編排上的問題等。用這幾條反過來看,走基層節目就是突破了一般的新聞。
走基層首先是把目光投向了具體普通的人,不論是郭明義還是招工局長陳家順,這種選材的方式就是紀實主義的特點。另外,走基層節目一般都採用跟蹤紀錄的方式。非常典型的就是《招工局長陳家順》。這個片子之所以突破了一般的新聞,贏得了社會上從上到下廣泛的喝彩,就在於它裡面有很多完整的段落和具體生動的細節。
還有,更多地依托於同期聲和長鏡頭,這種紀實風格使得走基層節目非常具有質感。這種紀錄片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力量,叫做倒逼的方式。我們用紀錄片手法拍攝時,你必須深入基層,必須貼近生活,必須拉出時間,必須跟拍攝對方零距離,必須用時間和耐心的方式等待拍攝到很多生動細節,所以無形當中也解決了我們走轉改裡面所要解決的問題,怎麼能夠放下身段,怎麼能夠貼近生活,怎麼能夠具有耐心,深入地去觀察生活,所以這種紀實風格和價值也給走轉改帶來了非常好的理念。
走基層節目是當代社會媒體價值的一種回歸
走基層的節目把目光投向現實,投向生活,投向普通人,關注疾苦傳遞溫暖,讓人們感受到力量,這是一種久違的電視給我們的感覺。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中國電視的格局,中國電視是衛星電視時代,主要靠廣告收費,而不是收費頻道主要靠接入費生存。那麼,由於廣告收費比較依托於收視率,而支撐收視率的除了新聞節目,還有娛樂節目、電視劇節目,因此新聞節目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整個電視界從南到北基本上娛樂至死,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現有的電視格局造成的。所以在整個電視圈內形成了一些非常不好的現象,我作為電視人也感覺很深,根本就是媒體價值的遺失,所以我非常懷念在央視工作的那幾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所以我覺得走基層是給中國的電視投入了一抹亮色,給中國的媒體很大的啟發,走基層是媒體價值真正回歸,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向走基層表達由衷敬意。(作者系:搜狐網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