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道德取向存在問題探析
2012年04月10日14:48 手機看新聞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永遠要弘揚、示范善舉,批評、抵制丑惡。但在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有些媒體越過道德底線,導致一些報道道德取向失范,出現導向錯誤。
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媒體傳播不僅是對各種各樣信息的傳遞,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情景,塑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媒體傳播的道德取向如何,直接影響著整個民族的道德素養和道德水平。因此,全媒體時代正確把握好新聞報道的道德取向已成一項重要任務。
一、道德取向是媒體導向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從受眾心理學角度對媒體議程設置功能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進行分析。他認為,媒體之所以能為公眾設置議程,是因為受眾對於媒體存在著導向的需求。他解釋說,在每個人心裡都有理解周圍環境的需求,比如說你剛搬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說剛進入一所大學開始新的求學生涯,你會渴求了解新環境的一切情況。需要有媒體幫助了解社會和公共事務,理解社會上最新發生的一切。公民對理解社會和公共事務的這種導向需求使得媒介報道產生了議程設置的效果。
媒體的任何傳播都同時在向公眾指引著各種方向。這種方向是復雜而全方位的,有政治的,也有倫理的,還有文化的,幫助受眾構建自己的審美觀;當然還有生活的,提高人們生活情趣、形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媒體的道德水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幾代人的社會風尚。2011年上半年,一些地方的情感類、相親類電視節目低俗之風愈演愈烈。這種因媒體傳播道德取向出現的偏差,造成了受眾特別是青年人價值判斷的混亂,引起社會有識之士的尖銳批評。
這種因媒體傳播道德取向出現嚴重偏差,導致在受眾中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某民工子弟學校一名五年級女生在學校廁所產下男嬰,引起當地多家電視媒體連續3天對該事件進行跟蹤報道。這些電視媒體幾乎都有採訪這位女生的哥嫂、學校校長、任課老師及門衛的畫面,公開披露了其所在學校和就診的醫院。個別頻道甚至將鏡頭對准醫院住院登記薄,將女生的姓名清晰展示給觀眾。有一頻道的欄目組居然對小女孩本人提出質疑:“孩子的父親到底是誰?女孩是否像她自己所說的遭受了一次突如其來的凌辱?為什麼她會做出獨自生下孩子的決定?”作為負責任的公眾媒體,對新聞事件的選擇和報道應有更多的利弊權衡和社會倫理考量,尤其對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新聞事件,更要從是否利於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審慎處置。一味嘩眾取寵炒作反映出當下一些媒體法制觀念淡薄、職業操守模糊和社會責任的缺失,從而使新聞報道的道德取向嚴重失范。
不過,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更多的正面案例。例如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回家》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好報道。文中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婦翻山越嶺、不畏艱險把從廢墟中扒出來的兒子遺體背回家的故事。“你想過回家的路上會有多危險嗎?”面對記者的提問,父親程林祥回答說:“我隻想,我每走一步,他(兒子)就離家近一步。”震后的映秀鎮余震不斷,路滑難行,腳邊就是湍急的江水,正常人走路都很艱難,而程林祥背著近百斤、比自己高出2厘米的兒子呢!
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給災區民眾帶來了一種平復悲痛、暖人肺腑的力量。業界人士認為,《中國青年報》這篇文章“找到了一個適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價值的角度”。
再如一戶普通農家的感人故事:父親辦企業欠下上百萬元債務無力償還,陳家六兄妹發奮讀書考取成人高校,畢業后各自辦廠經商,終於連本帶息還清了債務,陳家兄妹5人舉辦了一場集體婚禮。這件事經媒體報道后,由於新聞情節生動感人,道德取向正確,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道德取向偏差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受新聞娛樂化的影響。如一些報紙不斷壓縮嚴肅新聞的比例,而將各種煽情性、刺激性新聞作為報道重點,熱衷各類淫穢色情報道,宣揚低俗、庸俗社會現象,甚至從嚴肅新聞中挖掘所謂的娛樂價值。一些情感類、相親類電視節目存在著嘉賓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行低俗甚至公然討論涉性內容,宣傳不健康的婚戀觀,社會危害甚大。
其次是一些新聞媒體在產業化進程中,處理不好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兩者之間的關系,導致輿論導向包括道德取向出現嚴重偏差。一些媒體全然不顧應有的社會責任,隻要有利於收視(聽)率或能提高閱讀率的專欄、專題就刊播出去。其結果往往是媒體的經濟效益暫時上升,但威望在受眾心目中大打折扣,在社會上出現不良影響,而這種不良影響在受眾心裡一時半會很難消除。
再次是媒體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道德自律的缺失。新聞倫理很大程度上依靠道德自律,需要媒體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按照一定的道德標准來規范、約束自己。隻有採編人員從新聞源頭等各個環節層層嚴格把關,自覺抵制與媒體道德取向背道而馳的不健康內容,媒體的道德取向才會形成良性循環,弘揚人間真善美。
防范道德取向偏差的對策
一是增強媒體管理者的把關能力。媒體傳播道德取向的迷失和混亂很多情況是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媒體處理不好自身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的正確處理,關鍵在於管理者。增強媒體管理者對於傳播道德取向的把關能力,核心問題是教育、督促他們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媒體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二是提高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低俗之風,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時代責任和歷史責任,以“八榮八恥”為新聞道德建設的新標杆,追求新聞傳播真善美的統一。而在新聞界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是當前提高全體新聞從業人員道德素養的重要保証。
三是建立科學規范的傳播效果評價體系。有些東西可能一時讓人感到新奇,但隻要有悖於美好人性很快就會讓大部分受眾反感乃至厭惡。所以,運用現代受眾調查分析等手段,建立科學規范的傳播效果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媒介發展生態環境,對於正確把握媒體傳播的道德取向具有積極的意義。(作者單位:浙江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與協調小組)
ceshi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永遠要弘揚、示范善舉,批評、抵制丑惡。但在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有些媒體越過道德底線,導致一些報道道德取向失范,出現導向錯誤。
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媒體傳播不僅是對各種各樣信息的傳遞,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情景,塑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媒體傳播的道德取向如何,直接影響著整個民族的道德素養和道德水平。因此,全媒體時代正確把握好新聞報道的道德取向已成一項重要任務。
一、道德取向是媒體導向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從受眾心理學角度對媒體議程設置功能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進行分析。他認為,媒體之所以能為公眾設置議程,是因為受眾對於媒體存在著導向的需求。他解釋說,在每個人心裡都有理解周圍環境的需求,比如說你剛搬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說剛進入一所大學開始新的求學生涯,你會渴求了解新環境的一切情況。需要有媒體幫助了解社會和公共事務,理解社會上最新發生的一切。公民對理解社會和公共事務的這種導向需求使得媒介報道產生了議程設置的效果。
媒體的任何傳播都同時在向公眾指引著各種方向。這種方向是復雜而全方位的,有政治的,也有倫理的,還有文化的,幫助受眾構建自己的審美觀;當然還有生活的,提高人們生活情趣、形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媒體的道德水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幾代人的社會風尚。2011年上半年,一些地方的情感類、相親類電視節目低俗之風愈演愈烈。這種因媒體傳播道德取向出現的偏差,造成了受眾特別是青年人價值判斷的混亂,引起社會有識之士的尖銳批評。
這種因媒體傳播道德取向出現嚴重偏差,導致在受眾中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某民工子弟學校一名五年級女生在學校廁所產下男嬰,引起當地多家電視媒體連續3天對該事件進行跟蹤報道。這些電視媒體幾乎都有採訪這位女生的哥嫂、學校校長、任課老師及門衛的畫面,公開披露了其所在學校和就診的醫院。個別頻道甚至將鏡頭對准醫院住院登記薄,將女生的姓名清晰展示給觀眾。有一頻道的欄目組居然對小女孩本人提出質疑:“孩子的父親到底是誰?女孩是否像她自己所說的遭受了一次突如其來的凌辱?為什麼她會做出獨自生下孩子的決定?”作為負責任的公眾媒體,對新聞事件的選擇和報道應有更多的利弊權衡和社會倫理考量,尤其對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新聞事件,更要從是否利於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審慎處置。一味嘩眾取寵炒作反映出當下一些媒體法制觀念淡薄、職業操守模糊和社會責任的缺失,從而使新聞報道的道德取向嚴重失范。
不過,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更多的正面案例。例如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回家》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好報道。文中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婦翻山越嶺、不畏艱險把從廢墟中扒出來的兒子遺體背回家的故事。“你想過回家的路上會有多危險嗎?”面對記者的提問,父親程林祥回答說:“我隻想,我每走一步,他(兒子)就離家近一步。”震后的映秀鎮余震不斷,路滑難行,腳邊就是湍急的江水,正常人走路都很艱難,而程林祥背著近百斤、比自己高出2厘米的兒子呢!
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給災區民眾帶來了一種平復悲痛、暖人肺腑的力量。業界人士認為,《中國青年報》這篇文章“找到了一個適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價值的角度”。
再如一戶普通農家的感人故事:父親辦企業欠下上百萬元債務無力償還,陳家六兄妹發奮讀書考取成人高校,畢業后各自辦廠經商,終於連本帶息還清了債務,陳家兄妹5人舉辦了一場集體婚禮。這件事經媒體報道后,由於新聞情節生動感人,道德取向正確,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道德取向偏差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受新聞娛樂化的影響。如一些報紙不斷壓縮嚴肅新聞的比例,而將各種煽情性、刺激性新聞作為報道重點,熱衷各類淫穢色情報道,宣揚低俗、庸俗社會現象,甚至從嚴肅新聞中挖掘所謂的娛樂價值。一些情感類、相親類電視節目存在著嘉賓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行低俗甚至公然討論涉性內容,宣傳不健康的婚戀觀,社會危害甚大。
其次是一些新聞媒體在產業化進程中,處理不好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兩者之間的關系,導致輿論導向包括道德取向出現嚴重偏差。一些媒體全然不顧應有的社會責任,隻要有利於收視(聽)率或能提高閱讀率的專欄、專題就刊播出去。其結果往往是媒體的經濟效益暫時上升,但威望在受眾心目中大打折扣,在社會上出現不良影響,而這種不良影響在受眾心裡一時半會很難消除。
再次是媒體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道德自律的缺失。新聞倫理很大程度上依靠道德自律,需要媒體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按照一定的道德標准來規范、約束自己。隻有採編人員從新聞源頭等各個環節層層嚴格把關,自覺抵制與媒體道德取向背道而馳的不健康內容,媒體的道德取向才會形成良性循環,弘揚人間真善美。
防范道德取向偏差的對策
一是增強媒體管理者的把關能力。媒體傳播道德取向的迷失和混亂很多情況是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媒體處理不好自身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的正確處理,關鍵在於管理者。增強媒體管理者對於傳播道德取向的把關能力,核心問題是教育、督促他們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媒體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二是提高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低俗之風,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時代責任和歷史責任,以“八榮八恥”為新聞道德建設的新標杆,追求新聞傳播真善美的統一。而在新聞界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是當前提高全體新聞從業人員道德素養的重要保証。
三是建立科學規范的傳播效果評價體系。有些東西可能一時讓人感到新奇,但隻要有悖於美好人性很快就會讓大部分受眾反感乃至厭惡。所以,運用現代受眾調查分析等手段,建立科學規范的傳播效果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媒介發展生態環境,對於正確把握媒體傳播的道德取向具有積極的意義。(作者單位:浙江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與協調小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