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打造一流地市黨報的創新發展之路--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打造一流地市黨報的創新發展之路

吳長偉、翟錚璇

2012年04月11日17:00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推薦
  • 字號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嘉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地處浙江東北部滬杭鐵路交通要道,距離上海和杭州均不到百公裡。

  在大都市的輻射遮掩下,嘉興的地方報紙沒有示弱,反而憑著一系列改革舉措在全國報界打出了知名度。

  2005年,一個時間節點

  嘉興日報社位於嘉興市迎賓大道99號,這條路上的另外兩處建筑分別是嘉興市政府和曾經屬於報社的酒店。《嘉興日報》1985年創刊,1995年辦子報《南湖晚報》。2005年1月是嘉興日報社成立20周年大慶,張扣林從市廣電局調到報社任黨委書記、社長,當時報社的廣告收入是5000萬,日報在內容上傳統的機關報痕跡重,辦報模式還很傳統。而且報社當時建的酒店,負債2個億。張扣林接手后,把酒店轉讓,處理掉大部分債務。

  2000年至2005年正是都市報擴張的時期,上海和杭州都有新興報紙加入市場,大都市報業對人才的吸納能力很強,而當時嘉興日報社員工收入較低,優秀骨干不斷流失。張扣林回憶說:那時候嘉興日報社面臨錢的問題,人才問題。當時要發展很難,感覺報紙一定要改。

  2005年初,調整后的嘉興日報社黨委會、編委會提出了一個遠景目標: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地市級報紙。對於《嘉興日報》來說,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突破傳統辦報模式。

  改變,先從形式上開始

  2005年7月和10月,嘉興日報社對所屬兩報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改版。《嘉興日報》進行了“瘦身”,《南湖晚報》進行了“增高”。

  “瘦身”后的《嘉興日報》打破了地市報“千報一面”的舊格局,很快以清秀、靚麗的獨特風格吸引同行的關注。2005年11月,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的第三屆中國(上海)傳媒業博覽會上,《嘉興日報》和《南湖晚報》將改版后的版面進行了展示,展板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新民晚報》專門對《嘉興日報》的改革進行了報道:“這張報紙一改傳統機關報的老面孔,以大標題、大照片吸引讀者的眼球。”

  形式上的變化也對內容的改進起到了推動作用。改版后,《嘉興日報》版面容量縮小了,頭版隻刊發配合中心工作的重要報道和市委書記的重要活動新聞,二版是要聞版,沒有更多版面刊發會議和領導活動新聞。張扣林認為,《嘉興日報》通過改版爭取了更多自由度,用版式、窄報對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新聞進行限制,這也是尊重新聞規律的做法。

  改革第二步,打造評論記者品牌

  2007年,《嘉興日報》開始進行深度改革,張扣林在去安陽開會的時候遇到華中科技大學的趙振宇教授,趙振宇關於新聞評論記者的理論設想與他不謀而合,於是《嘉興日報》請趙振宇幫助策劃,面向全國招聘評論部主任。

  2007年1月5日,嘉興日報社同時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雜文報》等報刊上刊出招聘新聞評論部主任、評論記者啟事。打出了“不問學歷高低、不問學科背景、不問年齡大小、不問性別男女”這四不問的招聘口號,這讓《嘉興日報》的招聘本身也成為全國很多媒體關注的新聞。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蔡偉達認為,《嘉興日報》從高薪聘請視覺總監到面向全國“四不問”聘請評論人員,顯示了黨報改革的魄力,打出了報紙的知名度。

  當年,《嘉興日報》在全國地市報中率先成立新聞評論部,新組建的評論部承擔4項工作,一是頭版每天一篇“嘉興時評”;二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半版評論專版;三是重大典型報道;四是探索“評論記者”的工作機制。評論記者工作機制以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為工作方針,強調先有採訪再有評論,評論從採訪中來,緊扣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深入調查。

  評論記者工作機制解決了黨報新聞評論反應慢和面目老的問題,打破了新聞採訪和新聞評論寫作互相隔離的傳統,賦予黨報新聞評論新的活力,也受到了讀者歡迎。張扣林說,評論記者通過調查採訪后進行評論,體現了黨報的思想價值,對提高報紙的閱讀率、影響力很有幫助。在評論記者機制的探索中,《嘉興日報》與華中科技大學形成了雙贏,《嘉興日報》在華中科技大學設立了獎學金,而趙振宇教授在講課中也以《嘉興日報》為案例,擴大了《嘉興日報》的影響力。

  創新黨報經濟新聞傳播模式

  2008年,《嘉興日報》開始了“黨報經濟新聞創新”的改革,張扣林認為,這塊內容以前被地市黨報所忽略,而經濟工作是重心,《嘉興日報》專門組建了經濟新聞部,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合作,復旦大學專家對《嘉興日報》經濟記者進行業務指導,將最前沿的經濟報道研究成果引進到《嘉興日報》具體採編工作中,定期進行評稿和跟蹤觀察,改善和提高《嘉興日報》經濟新聞的傳播模式,著力打造黨報經濟新聞創新品牌。

  每個工作日有“財經”版,每周有“財富周刊”,《嘉興日報》改變以往的經濟報道模式,打造本地化的親民性財經報道,增加鮮活的內容,嘗試對傳統的黨報經濟新聞傳播進行創新,在專業類財經媒體與都市類財經報道之外走出了一條符合黨報特性的報道路徑。

  《嘉興日報》在經濟報道上服務於本地經濟,採用全球視野,本地化報道,做了很多典型報道,如嘉興出口對外依賴度達70%多,國際形勢與嘉興息息相關,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國內出口訂單沒了,《嘉興日報》推出“爬坡換擋36計”系列報道、“來自轉型升級企業的蹲點日記”系列報道,對報道內容和形式、手段都作了創新嘗試,形成了報道案例集,強調實用性,提高黨報實用價值。特別是每周一期的“對話禾商”專欄,記者在掌握企業情況后進行對話,從報道對象創業理念的轉變,創業經歷的浮沉來折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波瀾壯闊的經濟發展歷程,有觀點有思想,凸顯黨報宏觀把握大局的“高端”素質,推出后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很多企業要來刊登,《嘉興日報》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禾商》雜志以及禾商促進會,對創收、報道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 【2】 

 


ceshi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 傳媒推薦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