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屆"荷賽"獲獎作品解讀(下)
2012年04月11日15:34 手機看新聞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2月10日,第55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評選結果在荷蘭揭曉。來自西班牙的攝影師塞繆爾·阿蘭達獲得年度新聞圖片大獎。此次大賽共有三位中國攝影師獲獎,分別為李揚、曠惠民、徐少鋒。
相比以往“大而全”式的全景解讀,本刊特別選取國內本屆及往屆的荷賽獲獎者,將新聞攝影按類別細分,請業界精英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內為讀者奉上來自新聞攝影一線的看法及新聞實踐的思索。
自然類照片解讀:《都市快報》傅擁軍(獲第52屆荷賽自然類組照二等獎)
整體看本屆荷賽的自然類照片,我認為與往屆相比沒有更大的突破。有的照片似曾相識,比如《網羅金槍魚》,與類似的海底水下攝影相比,它也不特別出彩。我喜歡《海洋異足類生物》這張作品,在視覺上利用特異形態讓讀者停下來仔細觀看,使人產生很多聯想。
荷賽在自然類題材方面比較青睞唯美的照片,基本屬於《國家地理》的攝影風格,《國家地理》供稿的攝影師經常獲此類獎項,他們借助一些高科技拍攝手段,比如紅外線夜視鏡捕捉鏡頭、微型直升機、攝影師自行組裝的遙控車、動物觸碰到一些隱形光線時會自動觸動的“被動式”相機等等。
反思:攝影人的深入與堅持
三等獎《魚殤》是組引起我反思的照片。看到這組照片,作為攝影師我感到很遺憾。就因為我曾經在8年前拍過攝影報道《古鎮屠鯊記》,當時我有繼續深入這個題材的念頭,跟漁民出海去捕鯊魚,但這個念頭一閃而過,沒有下決心去跟蹤拍攝,因為覺得客觀條件很難等。
反觀這組獲獎作品從獵殺鯊魚開始,制作、銷售的整個過程很完整,攝影師跨越國界走了很多地方,視野寬廣。看完這組照片,先不去討論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我認為有想法一定要去做。
自然類題材不能撇開“人”
自然類題材的拍攝歸根到底還是關注人,反映跟人類關系的內容。比如《北極熊》畫面展現了熊爬過峭壁試圖掏企鵝蛋,這些因素讓人一眼就明白這是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后果。而《犀牛戰爭》更多地反映出人的貪婪殘忍,有殘忍才會有戰爭,這就是照片內交代的新聞事實。
評價自然類的好片,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首先,照片要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考或反思。關鍵點是找尋題材內的思考,給讀者帶來對人類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的思考。其次,照片需要一定的美感,但不是純粹把題材拍漂亮。
一般新聞類照片解讀:《深圳晚報》趙青(獲第52屆荷賽一般新聞類單幅二等獎)
就本屆荷賽一般新聞類照片而言,瞬間把握到位,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耐人尋味的深度和廣度。
“一錘定音” 式的照片
就單幅照片而言,記者需要把新聞事件的核心信息呈現出來,體現傳統的“決定性瞬間”如單幅一等獎“埃及示威”,它強調一錘定音。組照雖講求每張照片相互關聯,例如組照《為利比亞而戰》,但它最核心的仍是作者千方百計拍到了卡扎菲,如果沒有這一張,整組照片會遜色很多。無論何種形式,“一錘定音” 式的照片最關鍵。而遺憾的是,沒有專業攝影師拍到卡扎菲的最后瞬間。
災難題材的處理手法
面對災難類題材時,攝影師不能僅做記錄者。“災難發生時,攝影師趕到現場固然重要,但是快門背后的思考更重要。這考量攝影師對事件的理解,就我而言,面對這種題材,一般是採取點射的手法進行,一個點拍三兩張的方式進行,通過眼睛觀察,記錄時是有選擇的,不同的場景根據主題需要,記者要及時變換不同的鏡頭。我不會採用像掃射式的拍攝手法,那種手法拍完后很多畫面都不知所雲。”
面對災難類題材時,我認為作為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問題是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二個問題是千方百計地貼近新聞主題,選擇好關注點。例如四川地震時,北川戒嚴,我跟隨的部隊無法進入,我還是用盡辦法進入北川。此外,當記者錯過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快門背后的思索就愈發重要。成熟的攝影師會講求獨特的主題來應對公民攝影師的沖擊。就本屆荷賽一般新聞類的6個獎項而言,其中兩張單幅、兩個組照都表現日本地震海嘯。在歷屆荷賽中,同一題材首次給予這麼多獎項。照片對地球的關注、反思促使評委們產生共鳴:人類不可遏制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這4幅(組)同一題材獲獎是當之無愧,雖然有的照片於地震海嘯大半年后拍攝完成,但圖片依然震撼,令人深思。
就荷賽趨勢而言,荷賽組委會支持全世界攝影師們不斷創新,不重復過去。就一般新聞類而言,我認為第一時間趕往新聞現場依然是關健。(作者系:本刊記者)
ceshi
2月10日,第55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評選結果在荷蘭揭曉。來自西班牙的攝影師塞繆爾·阿蘭達獲得年度新聞圖片大獎。此次大賽共有三位中國攝影師獲獎,分別為李揚、曠惠民、徐少鋒。
相比以往“大而全”式的全景解讀,本刊特別選取國內本屆及往屆的荷賽獲獎者,將新聞攝影按類別細分,請業界精英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內為讀者奉上來自新聞攝影一線的看法及新聞實踐的思索。
自然類照片解讀:《都市快報》傅擁軍(獲第52屆荷賽自然類組照二等獎)
整體看本屆荷賽的自然類照片,我認為與往屆相比沒有更大的突破。有的照片似曾相識,比如《網羅金槍魚》,與類似的海底水下攝影相比,它也不特別出彩。我喜歡《海洋異足類生物》這張作品,在視覺上利用特異形態讓讀者停下來仔細觀看,使人產生很多聯想。
荷賽在自然類題材方面比較青睞唯美的照片,基本屬於《國家地理》的攝影風格,《國家地理》供稿的攝影師經常獲此類獎項,他們借助一些高科技拍攝手段,比如紅外線夜視鏡捕捉鏡頭、微型直升機、攝影師自行組裝的遙控車、動物觸碰到一些隱形光線時會自動觸動的“被動式”相機等等。
反思:攝影人的深入與堅持
三等獎《魚殤》是組引起我反思的照片。看到這組照片,作為攝影師我感到很遺憾。就因為我曾經在8年前拍過攝影報道《古鎮屠鯊記》,當時我有繼續深入這個題材的念頭,跟漁民出海去捕鯊魚,但這個念頭一閃而過,沒有下決心去跟蹤拍攝,因為覺得客觀條件很難等。
反觀這組獲獎作品從獵殺鯊魚開始,制作、銷售的整個過程很完整,攝影師跨越國界走了很多地方,視野寬廣。看完這組照片,先不去討論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我認為有想法一定要去做。
自然類題材不能撇開“人”
自然類題材的拍攝歸根到底還是關注人,反映跟人類關系的內容。比如《北極熊》畫面展現了熊爬過峭壁試圖掏企鵝蛋,這些因素讓人一眼就明白這是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后果。而《犀牛戰爭》更多地反映出人的貪婪殘忍,有殘忍才會有戰爭,這就是照片內交代的新聞事實。
評價自然類的好片,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首先,照片要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考或反思。關鍵點是找尋題材內的思考,給讀者帶來對人類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的思考。其次,照片需要一定的美感,但不是純粹把題材拍漂亮。
一般新聞類照片解讀:《深圳晚報》趙青(獲第52屆荷賽一般新聞類單幅二等獎)
就本屆荷賽一般新聞類照片而言,瞬間把握到位,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耐人尋味的深度和廣度。
“一錘定音” 式的照片
就單幅照片而言,記者需要把新聞事件的核心信息呈現出來,體現傳統的“決定性瞬間”如單幅一等獎“埃及示威”,它強調一錘定音。組照雖講求每張照片相互關聯,例如組照《為利比亞而戰》,但它最核心的仍是作者千方百計拍到了卡扎菲,如果沒有這一張,整組照片會遜色很多。無論何種形式,“一錘定音” 式的照片最關鍵。而遺憾的是,沒有專業攝影師拍到卡扎菲的最后瞬間。
災難題材的處理手法
面對災難類題材時,攝影師不能僅做記錄者。“災難發生時,攝影師趕到現場固然重要,但是快門背后的思考更重要。這考量攝影師對事件的理解,就我而言,面對這種題材,一般是採取點射的手法進行,一個點拍三兩張的方式進行,通過眼睛觀察,記錄時是有選擇的,不同的場景根據主題需要,記者要及時變換不同的鏡頭。我不會採用像掃射式的拍攝手法,那種手法拍完后很多畫面都不知所雲。”
面對災難類題材時,我認為作為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問題是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二個問題是千方百計地貼近新聞主題,選擇好關注點。例如四川地震時,北川戒嚴,我跟隨的部隊無法進入,我還是用盡辦法進入北川。此外,當記者錯過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快門背后的思索就愈發重要。成熟的攝影師會講求獨特的主題來應對公民攝影師的沖擊。就本屆荷賽一般新聞類的6個獎項而言,其中兩張單幅、兩個組照都表現日本地震海嘯。在歷屆荷賽中,同一題材首次給予這麼多獎項。照片對地球的關注、反思促使評委們產生共鳴:人類不可遏制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這4幅(組)同一題材獲獎是當之無愧,雖然有的照片於地震海嘯大半年后拍攝完成,但圖片依然震撼,令人深思。
就荷賽趨勢而言,荷賽組委會支持全世界攝影師們不斷創新,不重復過去。就一般新聞類而言,我認為第一時間趕往新聞現場依然是關健。(作者系:本刊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