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荷賽金獎《審訊室》談法制新聞攝影--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

由荷賽金獎《審訊室》談法制新聞攝影

--對話《法制日報》攝影美術部主任居楊

翟錚璇

2012年04月12日11:01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推薦
  • 字號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國內外攝影大賽歷屆獲獎作品中販毒、槍擊等題材經常出現,如何解讀此類照片,如何拍攝與法制相關的題材,本刊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女攝影家居楊。  

  中國記者:在第55屆荷賽作品中,哪些與法制類題材相關?如何解讀?

  居楊:本屆荷賽肖像類組照一等獎《審訊室》是彰顯功力的一組照片,它的畫面語言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首先,攝影師如何進入審訊室?據我所知,該攝影師用了7年的努力才獲得警官們信任,得到入內拍照的機會。其次,這組照片全部使用被攝者的情緒狀態來講故事。身處密閉的審訊室中,拍攝難點在於這些特殊的被攝者非常敏感,情緒極易被干擾、打斷。所以,攝影師要花很長時間等待、尋找、選擇,並在關鍵時點靜靜地按下快門,而不能採用“連拍式”或“掃射式”。另外,在影像表現上,攝影師將光線、影調、色彩運用得細膩、從容,不著痕跡,被攝者情緒表露自然,足見攝影師對拍攝時機的把握能力。可以想見審訊室裡還會有相關的人和物,但攝影師在鏡頭中做出了取舍,隻留下他認為最重要的——人的真實狀態,以此體現對人性的解讀與關注。

  另外,就本屆荷賽當代熱點類一等獎《吸毒者》而言(圖1),被攝者是一名吸毒的性工作者,她全身布滿針眼,身體並不美,但攝影師並未用鏡頭去丑化她,而是採用平和的視角來表現:當事人神態安詳自然,保持著尊嚴,體現了攝影師的人文關懷。

  中國記者:拍攝法制類題材,記者經常遇到哪些困難?

  居楊:我認為拍攝法制類題材難點有三。

  第一,報道題材較難把握。一些法制類題材不屬於平時生活常接觸的內容,對於採訪者而言是陌生領域,甚至帶有一定危險性,這需要記者在採訪前做知識、思想准備和積累。以我拍攝《金三角禁種罌粟紀實》(圖2)專題為例,2002年,我第一次進入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採訪中國與緬甸、泰國聯合開展的掃毒行動后,產生了深入探尋的想法。但怎樣才能揭示這不為人知,遙遠而特殊的社會形態呢?為此,以后的四年中我查閱了上百萬字相關背景資料,還爭取機會向有關專家和一線緝毒警察請教, 才慢慢對金三角有深入了解。2006年,我終於又得到兩次進入金三角的機會,採訪隻有一名向導、一名司機和一輛吉普車相隨。要獨自身處戰亂不斷、魚龍混雜的密林中,與各路軍事首領、毒梟、士兵、煙農、吸毒者面對面採訪,此前所掌握的知識素材對我做出判斷,完成採訪有很大幫助。

  第二,展開採訪難。法制題材採訪對象的特殊性使他們敏感,戒備心強,大多不願接受採訪,即使接受了採訪,也很難在鏡頭前不受干擾地自然流露。要解決這個難點,我的體會是兩個字——“近”和“進”。記者要接“近”他們的生活,然后走“進”他們,這需要真正沉下去尋找那些深層細節和真相,這些是真正打動人的東西。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例如拍攝《重刑犯》(圖3)時,在看守所那個環境裡沒有人願意理我,他們都犯有重罪,剛開始根本不會與你正常交談。怎麼辦?我隻有以平常心慢慢接近他們,不讓拍攝對象覺得你只是用拍照片來“榨取”他們。為做到這一點,剛開始的時候,我放過了一些好照片的拍攝機會,當時手就在快門上,但我考慮到拍攝會擾亂他們,最終還是沒拍。后來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戒備和敵意減少了,我才慢慢打開採訪局面。

  第三,影像表現要兼顧真誠和多元化,盡管拍攝這類題材會有很多限制。我在拍攝《重刑犯》時,採訪對象不願意讓我拍他們的臉,那我就回避拍攝。拍攝地點的光線很暗,但為不驚擾他們我沒有使用閃光燈,隻靠窗戶透過來的那一縷自然光拍攝。現在回頭看,正因為這些“艱難”的拍攝條件,反而使《重刑犯》專題有一種獨特的影像語言。在拍攝之初,我試圖用鏡頭來剖析這些靈魂,最終卻感覺變成了靈魂和靈魂的對話,沉重得透不過氣,那種影像自然就產生了。所以,隻有當記者深入到了被攝者的內心時,透過鏡頭所看到的細節自然就多了,也就知道怎樣用鏡頭來表現了。影像由心而來。

【1】 【2】 

 


ceshi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 傳媒推薦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