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海外傳播網絡建設的新趨勢--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

西方媒體海外傳播網絡建設的新趨勢

文建

2012年04月12日10:33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推薦
  • 字號
《中國記者》雜志供稿

  西方媒體國際傳播網絡建設的現狀

  1.西方通訊社海外傳播網絡布局調整,形態轉變,功能強化。美聯社加大了拉美地區的經營力度,在歐洲等英語國家有所壓縮;法新社積極推進“小語種戰略”,把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納入戰略目標;彭博社在多個國家擴張迅猛,不斷蠶食路透社的業務市場。路透社在海外網絡的職能不斷拓展,已經從單一的新聞信息採集站點轉變為具有海外營銷、技術支撐、用戶服務、新媒體終端建設等多種職能的混合型實體機構。

  2.報刊媒體海外網絡層級分化,優勝劣汰,強者愈強。大量地方性報刊在集團化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裁掉花費巨大的海外機構和駐外記者,轉而共享集團提供的海外傳播網絡。以美國論壇報集團為例,其下屬的7家地方性報紙兩年內先后關閉海外記者站,轉而使用《洛杉磯時報》的海外新聞採集傳播網絡。同時,少數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強勢報刊依然擁有完整而強大的海外網絡,成為其他媒體高度依賴的對象。英國《金融時報》通過在多國開辦本地網站,持續拓展海外網絡。《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借助多個地區性編輯中心不斷擴大海外傳播網絡。

  3.廣播電視面向世界播出的頻道數量增多覆蓋擴大,但全球性傳播網絡數量有限。面向世界播出的廣播電視台和新聞頻道飛速增加,由2000年的5家上升到2010年的9家電視台共26個頻道和版本。不過,構建覆蓋全球的電視網絡依然受到法律准入、財力要求、技術條件等多種因素限制。目前,僅有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公司、半島電視台等少數電視媒體構建起了具有較大國際覆蓋面和影響力的海外傳播網絡。在傳統優勢地區之外,絕大多數電視台仍然隻能通過交換和合作獲取國際新聞資源或者實現節目落地。

  4.基於互聯網的虛擬型海外網絡成國際新聞流動的新渠道。這類網絡以互聯網為傳輸平台,把全球各地的個人記者甚至專業人士編織成國際傳播網。由於沒有專門的駐外實體機構,也不一定有專職的新聞採集人員,這類網絡具有虛擬、臨時、鬆散的特征。其中,美國新聞網站“現場報道”、博客社區“環球之聲”最有代表性,每天通過互聯網在不同國家間交換大量地方新聞、現場圖片和視頻節目。

  西方媒體國際傳播網絡建設的新趨勢

  1.從組織機構來看,實體性駐外機構總量減少,本土外派記者壓縮,但外圍信息採集網絡數量不斷擴張,功能更加健全。西方媒體海外新聞信息機構和駐外記者的數量近年來都在大幅削減。另一方面,由特約記者、自由撰稿人、簽約攝影師、新聞線人等各種形式的非正式員工組成的外圍網絡正在成為西方媒體最重要的海外新聞採集力量之一。以法新社為例,非全職攝影報道員遍布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人數超過1000人,為全職攝影報道記者的2.86倍,發稿量佔該社全部圖片發稿量的三分之一強。

  2.從發展戰略來看,多語種建設理念出現分歧,走向全球化與地方化兩個極端;數字化轉型成為契機,搶佔海外新媒體終端成為共識。多語種建設一度是西方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共同理念,不過,近年來這一思路出現了明顯分歧。美國之音和英國廣播公司先后停播了包括漢語在內的多個語種廣播。美聯社也裁減了荷蘭語、德語等語言專線,並試圖裁減法語專線,明確提出今后的發展重點是英語這一“全球性”語言。與此相反,法新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小語種戰略”,在保持原有發稿語種的基礎上,與當地媒體合作推出了印尼語、烏爾都語等小語種新聞線路,還計劃在今年推出泰國語、緬甸語新聞線路。

  與語言能力建設出現分野不同,借數字化轉型之機搶佔海外新媒體終端成為西方媒體的共識。英國《金融時報》等報刊在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建設本土化新聞網站,駐外實體機構得到強化。法新社在多個海外市場大力推進高清數字電視新聞,並在這一全新的國際傳播領域取得先機。此外,西方媒體還積極進入各國的手持閱讀器、移動媒體平台等新的傳播終端,構建新型國際傳播網絡。

【1】 【2】 

 


ceshi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 傳媒推薦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