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9期

數字化時代如何保持副刊的生命力【3】

鄒瀅穎

2013年11月18日14:57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服務讀者,策劃多媒體傳播的副刊化活動

進入互聯時代,用戶就是上帝,紙媒的編輯要想立於不敗之地,或者既便不在紙媒依然有價值,除了有良好的鑒賞能力、編輯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外,還要有層出不窮的策劃能力和線下活動組織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都代表著一個向度——為讀者服務。副刊的活動,為了擴大影響力,必須選擇網絡化,但同時不能失去副刊式的表達,不能失去人文表述的力量,否則它就成為任何一個部門都能辦的活動。

既要體現副刊的文化特質,又要符合網絡傳播的平台效應,把這兩點結合起來,西湖副刊推出了首屆西湖網絡文化創意大賽之三行情書、微小說征集,總獎金10萬元,邀請網絡知名寫手作為評委,比如“李尋歡”路金波、南派三叔、蔡駿、曹三公子等,活動零門檻,任何人隻要寫出了一個140字內的三行情書或微小說,都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網頁平台、電子郵件等全面兼顧新媒體的投稿通道參賽,生產、傳播工具便利,讀者參與便捷。

三行情書,是在140字內分三行,運用副刊化表達手段,寫給生命中重要的人或事﹔微小說是在140字內,運用副刊化表達手段,以穿越為主題,形成微小說。這兩個創意的產生是和新媒體——微博的蓬勃發展相符合的。傳統副刊借鑒微博的表達形式,同時賦予副刊自己的文化表達手段,體現了巨大的生命力。

這個生命力的感知來源於參賽作品及參賽人群。參賽數量,副刊做活動有史以來收到最多作品,前后一共有4000多個作品前來參賽﹔參賽人群,普及面廣,年紀最大的七八十歲,最小的七八歲,來自人們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各行各業——工人、農民、警察、老兵、教師、票遞員、公務員、學生、民工、司機、鐵路職工、倉管員、清潔工、淘寶網店主……比賽三個月時間,大賽網頁點擊量突破了12萬人次,真正顯現了傳統副刊碰觸網絡后的力量。

這些作品充滿靈感,又發自真情,網絡形式副刊表達、零門檻的設置,讓那些可能從未給副刊投過稿的人都能參與,寫出了草根的感情,寫出了朴素的句子。文學與庶民、文體與草根、副刊表達與網絡傳播,西湖副刊在這兒找到了合適的接洽點。

我們還嘗試著在報告文學中挖掘適合網絡傳播的元素,報網互動去做活動,盡可能降低參與門檻,擴大影響。從2011年到2013年,我們連續三年做了“拯救民勤·綠色傳遞——十元錢去荒漠種梭梭”生態公益活動,發動杭州市民一起援種甘肅民勤,為打造生態中國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個活動的起因是記者做的一個《傾聽》的採訪,我們發現了其中適合網絡傳播的因子,比如梭梭的科普,“杭州林”的種植情況,志願者的實地查看,市民的捐款詳情等都適合網絡展示。且活動捐助門檻很低,10元錢,幾乎每個市民都能做到。所以3三年來,我們這個活動總計援助民勤植綠654371元,總計種下700畝梭梭“杭州林”,有近萬名杭州以及來自杭州周邊的市民和海內外人士參與了此項活動。活動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對此作了報道。

數字化時代,副刊要堅持內容為王,讀者為王,永遠保持新聞敏感,堅持自己的副刊表達,忠實地傳達並記錄這個時代的風度和氣度。因為我們相信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形式的更新是飛馳的列車,而內容的支撐永遠來自庶民,副刊的生命力和時代和人民共生。

(作者:杭州日報文體副刊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