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9期

對《芝加哥太陽時報》取消攝影部的思考【3】

辜曉進

2013年11月18日15:0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第三,經濟窘迫還是主因。

據美聯社報道,《芝加哥太陽時報》在向美聯社提交的一份“聲明”中說,“取消攝影崗位的全職記者,這是報社多媒體員工重組工作的一個部分。”聲明還暗示,此項“艱難的決定”與“報紙經濟環境變化迅速”和受眾“正尋求更多具有視頻內容的新聞”有關。報道指,該報此舉是“源於向網絡視頻轉換的需要”。一方面將仍有使用價值的攝影記者統統趕走,一方面又要招聘人馬組建新聞視頻攝制隊伍,這是經濟不景氣條件下魚與熊掌難以得兼的典型案例。

《芝加哥太陽時報》是1844年創刊的老牌報紙,經多次易手(其中一次是默多克)后,於1994年被總部在加拿大的霍林格集團(Holinger Inc.)旗下的霍林格國際集團(Holinger International,總部在芝加哥)吞並,成為其旗艦報紙,當時該集團共擁有200多種日報。2004年,霍林格集團的創始人和掌門人康拉德·布萊克(Conrad Black)因挪用資金和薪酬丑聞被捕后,集團媒體資產陸續被分割變賣。其中,霍林格國際集團在失去英國和以色列等地媒體后於2006年更名為現在的“太陽時報媒體集團”(Sun-Times Media Group),后者因嚴重虧損於2009年申請破產保護。同年,芝加哥金融家詹姆斯·泰裡(James C. Tyree)等以500萬美元的低價買下該集團,並進行大幅裁員和減薪。此后,包括《芝加哥太陽時報》在內的報紙質量每況愈下,整個集團的發行、廣告加速下跌。2011年3月,泰裡突然去世。同年12月,集團被以小邁克爾·費羅(Michael W. Ferro Jr.)為首的一家芝加哥投資集團收購。集團總結經驗教訓將失敗歸因於未緊跟數字化發展趨勢,於是於當月對旗下報紙實施“付費牆”戰略。

據美國媒體審計聯盟(AAM)數據,《芝加哥太陽時報》截至今年3月31日的半年平均發行量為42.2萬份,全國排行第10位(並非新華社報道所稱的第8位),而廣告下跌趨勢仍未得到扭轉。經濟拮據而欲進行數字化轉變,缺的就是錢。該報這幾年經數次裁員,人已減無可減,要在網絡視頻上增添人手,大概也隻能拆東牆補西牆了。攝影部因此成為犧牲品,也不奇怪。

歷史也曾發生因經濟不景氣而波及攝影記者的。上世紀70年代,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新聞攝影“黃金時代”因各種經濟危機而結束。美國歷史上第一份全攝影新聞周刊、最高曾發行1300萬份的《生活》(Life)於1972年底停刊。相繼停刊的還有其他一些畫報和圖片期刊,造成大批攝影記者失業。1978年經濟稍好轉,《生活》又以月刊形式復刊,2007年徹底停刊。2008年的金融危機危及包括攝影記者在內的很多媒體人的飯碗。2009年《紐約時報》前攝影部主任、曾先后在《生活》和《華盛頓郵報》工作過的著名攝影記者約翰·莫裡斯(John G. Morris)就曾對媒體表示,“眼下的糾結並非新趨勢”。他說:“我已經92歲了,是多次新聞攝影職業危機的幸存者”,“現在的情況雖然更糟糕,但我充滿信心。現在的圖片數量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們更需要專業的選擇。”

從以上三方面分析看,攝影記者大可不必因《芝加哥太陽時報》的舉動而“友邦驚詫”。今后經濟情況好轉或圖片需求難以滿足,該報重設攝影部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堅持不要攝影記者的《華爾街日報》不也hold不住了嗎?而在隻有兩家通訊社、自由撰稿人並不普及的中國,日常的新聞圖片永遠要靠報社自給自足。

不過,在報社人人持有相機、社會上遍地“公民記者”、攝影門檻不斷降低的今天,攝影記者也要有危機感,其地位並非不可撼動。新媒體環境逼迫攝影記者要更多地出現在第一現場。缺乏專業精神和高人一籌的攝影本領的南郭先生多了,這個群體的價值必然下降,持續下去,其被取而代之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作者: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英文《深圳日報》原總編輯)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