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9期

對《芝加哥太陽時報》取消攝影部的思考

辜曉進

2013年11月18日15:0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在國內報紙以圖片美化版面、吸引眼球、增強沖擊力的滾滾熱潮中,今年6月1日,突然傳來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取消攝影部、包括一位普利策獎得主在內的28位攝影記者面臨失業的消息,確實令人吃驚,熱議也在所難免。

我的觀點可能和一些朋友不同:盡管暗房取消及攝影門檻降低后人人都在拍照,但紙媒取消攝影部不會成為近年的大趨勢。太陽時報的做法仍可視為孤案,就像2009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轉網未能形成燎原之勢一樣。而且,《芝加哥太陽時報》此舉含有因經濟不景氣而迫不得已的成份。

首先,攝影記者是否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境地?

面對這一問題,我便想起《華爾街日報》。這份目前發行量居美國第一的大型報紙,在二戰后至21世紀初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既不雇佣攝影記者,也幾乎不用新聞圖片,同樣的頭版版式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在美國眾多報紙中顯得非常另類。當時至少對這份報紙而言,攝影記者絕非“必需品”。但該報從2002年起有了謹慎的改變,默多克入主后的2007年,其版面風格更是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不僅變“闊報”為“窄報”,廣告上了頭版(這個變化稍早些),大面積彩色化,而且越來越多地使用新聞圖片,並為此四處挖角,歷史性地成立了擁有11名資深攝影記者的攝影部。近兩年,該報還在其網站開辟可免費查閱的攝影專欄“Photo Journal”,展示其專職攝影記者的優秀作品,每周更新。頑固守舊如《華爾街日報》,以其否定之否定,証明了報紙的攝影記者並非可有可無。

其實自1888年3月4日《紐約每日圖片報》(The Daily Graphic)首次印刷半色調新聞圖片,1919年赫斯特報系建立世界第一個新聞圖片社,特別是經歷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黃金時代后,報紙已經離不開照片了。報上刊出一幅圖片而被萬眾矚目甚至影響大事(如戰爭)走勢的例子不勝枚舉。尤其在當今的“讀圖時代”,沒有一家報紙敢於忽略圖片的作用。而幾乎所有產生廣泛影響的新聞圖片,都是由新聞機構的職業攝影記者完成的,包括《芝加哥太陽時報》。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該報一直注重新聞的圖像化表達,刊登過一大批有影響的新聞圖片,包括獲得一次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芝加哥太陽時報》現在卻似乎覺得這些都“莫須有”了。但細讀相關報道(特別是美聯社5月30日的報道)不難發現,“莫須有”的並非攝影圖片,而特指專職攝影記者。該報是芝加哥地區綜合實力排行第二的一份四開小型報紙(其主要競爭對手《芝加哥論壇報》是對開大報,目前在該地區的發行量排第一),濃眉大眼是其一貫風格,圖片受到長期的重視。特別是該報頭版,每天一幅大型主圖幾乎雷打不動。筆者特別查閱了宣布取消攝影部后第三天(6月2日)的該報,風格依舊,可見其新聞圖片的需求量一如既往。既如此,圖片哪來?據新華社援引法新社報道,該報“將要求文字記者在採寫文字稿的同時附上自己拍攝的圖片和視頻。遇上重大報道,報社將聘請自由攝影師拍攝圖片。與此同時,太陽時報媒體集團將增強對通訊社圖片供稿的依賴。”即今后的圖片主要靠文字記者、自由撰稿人和通訊社三個途徑提供。

分析這三種途徑,通訊社恐難滿足對本地新聞圖片的需求,文字記者也未必能提供足夠的優質圖片(如頭版主圖),而自由撰稿人也隻能應付“重大報道”(如果常態化地邀請,與聘用專職記者的花費何異?)。筆者在英文《深圳日報》任職時,攝影記者崗位一度空缺。在找到懂英文的優秀攝影記者之前,我們邀請一位在深圳的美國攝影家擔任本報兼職攝影記者並與其簽了合同。但當我們對其產生一定依賴后,他開始講條件,要求每月用其照片不少於很大的數量,或者大幅提高每幅圖片的稿酬。而當我們通知其前往某一事件現場拍攝時,他往往恰好正忙著另一攤事或人在外地,難以到位。后來我們隻好退而求其次,不再糾纏英文水平,聘用了一名較好的專職攝影記者。

因此,可供本報隨時差遣、熟悉本報獨特胃口、具有專業水准的職業攝影記者是否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我的看法是:至少五年內不是。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