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9期

淺談如何推動城市報紙的文化報道【2】

 潘 寧

2013年11月18日15:38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強化文化本土意識——主動出擊

作為一份地方性報紙,文化報道必須能體現地方的文化韻味,報道的內容要與所在地區的文化特點相符合,報道方式也要符合所在地區讀者的閱讀習慣。要做到以上的幾點,則需要我們的文化報道更積極、更主動地出擊。筆者認為,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強化現有的文化標識,二是搜索挖掘文化新芽。

強化本土文化標識,又包含兩個要素。第一,是本土讀者的閱讀和表達習慣。從迎合讀者的閱讀表達習慣來說,我們在採寫文化報道的時候,無論是標題的設計還是行文語言,都要有意識的去運用一些本地人常用的習慣用語、俗語、典故等等。筆者在撰寫報道時,就會經常將所見所聞、史實資料、人物獨白、花絮雜議等內容,隨著讀者的閱讀思路,看似隨性的、片段式的穿插在報道中,力求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在輕鬆隨意中,讀得興致盎然,這在潛移默化中,就是一種對文化習慣的標識。第二,要說到的就是散落在市井間的文化遺存和文化風貌。杭州有許多背街小巷、老牆門,還有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工藝等等,這些遺落於市井間的文化寶藏,需要我們帶著強烈的本土意識,去挽救和發掘。記者要學會用一種俯身探訪的姿態,去關注和發現這些珍貴的資源。

當然,搜索和發現更多的、新的本土文化萌芽,更是城市文化報道的一份責任。雖然報紙所在地區的很多基層文化人,還不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化成就,但他們卻有著非常獨到的貢獻,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培育。還有一些是屬於文化領域裡小有成就,但是尚未被很多人關心和發現的,如果能將他們都搜索、挖掘出來,則又是一件為本地文化添磚加瓦、增光添彩的事。杭州日報文化新聞的“文藝紅人榜”就一直在進行著這方面的努力,例如《陳建國:愛做“文化夢”的生意人》、《非遺傳人葉國珍玩命燒官窯》等專題報道,一方面讓我們認識了那些平時並不為人所知的文化親歷者,一方面也通過他們向大眾展示了許多曾經被大家忽略的文化珠璣。

拓展報道廣度深度——捕捉風向

文化是有“風向”的。隨著各大文化門類的不斷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密,城市人群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文化的先鋒性和潮流性也愈來愈突顯出來。作為採編人員,要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的文化需求,要了解和分析某一文化現象背后的讀者審美情趣和文化追求的律動,捕捉文化的風向,做一個文化的“聽風者”,才能在文化報道中“佔盡先機”。

那麼深度和廣度到底要如何體現呢?筆者認為,第一,要發掘文化事項背后的關聯性,第二要探尋文化潮流發展的趨勢。筆者曾經專訪台灣“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以《在杭州,“雲門”舞者呵出的每一口氣都綠色的》為題撰寫了專訪報道。然而記者並沒有把全部的視角都鎖定在“雲門舞集”和林懷民的身上,而是更多地去發現他們和杭州之間那種仿佛“舊曾諳”的淵源。整篇報道看似一個人物專訪,卻在其間將深度和廣度都做了充分的挖掘,立意和角度也有了較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杭州日報文體副刊中心)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