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10期

身入,更要心入

——從浙江日報政治新聞部記者下基層所想到的

周詠南

2013年11月19日10:39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新聞界有一句名言:“活魚總是在最基層”。群眾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費主體,新聞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豐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又要回到群眾中間接受檢驗。讓群眾成為媒體的主角,用鏡頭、筆觸來充分表達和反映群眾的呼聲和情感訴求,讓群眾在第一時間了解新聞事件的真相,科學引導大眾輿論,傳遞社會正能量,是新時期新聞工作者應當承擔的光榮任務和應盡職責。

在走基層中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在廣袤的大地上轉作風、接地氣,在鄉間地頭和企業車間採寫群眾。多年來,浙江日報政治新聞部的記者以扎實的作風,踐行“走轉改”,堅持“身入更要心入”,把新聞作品寫在無垠的田野鄉間。正如一年輕位記者所說的,作為一名記者應該到基層,因為隻有到了基層,才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才會有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增強意識:新聞就是在路上

新聞是用腳底板踩出來的。“新聞在路上”應該成為記者的常態。

6年多來,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嚴寒,還是驕陽似火的夏天,我時任主任的浙江日報政治新聞部記者持之以恆地,每周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記者深入到各地鄉村、社區和企業採訪。

有人會問:你們為什麼要這麼“折騰”?因為我們部門的採編人員已經形成共識:隻有真正到基層一線,才能開闊視野,最大程度地逼近新聞事實,找到最鮮活的新聞﹔隻有真正在基層一線跑,才能切身感受百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增進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寫出最真實最感人的新聞作品。

辛苦總會有回報,我們在基層發現、採寫的一批典型,得到多位中央和省領導批示表揚——

2011年“7.23”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半小時內,我們就從微博上獲得准確信息,並馬上選派記者余勤、廖小清等連夜奔赴事故現場,連續27個小時不休息,堅持守在現場採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為整個事故的報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持續多日的一線現場報道中,不僅及時向公眾報道救援情況、事故調查情況,滿足讀者的知情權,而且不斷深入現場挖掘救援中涌現的感人事跡,尋找閃光點,弘揚社會大愛精神。時任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茅臨生批示,浙江日報對“7.23”的報道“准確、迅速、全面”,“展示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2012年3月10日凌晨,諸暨一家超市發生火災,過火面積約600余平方米。在基層採訪的朱海兵、廖小清等記者及時獲悉后,迅速趕赴火災現場。前線記者並不是簡單地報道這起火災事故,而是本著媒體的責任感,用心尋找救火背后的故事。當獲悉消防官兵奮不顧身沖入火海,搶救疏散了65名被困群眾,其中副指導員田思嘉壯烈犧牲,副中隊長陶國杰和戰士楊萬東身負重傷的情況后,他們立即展開了細致入微的採訪,當天發回稿件,在浙江日報頭版刊發了典型報道《青春,在烈火中熔鑄》。

除了平時勤於下基層,就連節假日,記者回鄉期間也不忘到基層走走看看。今年春節期間,浙報政治新聞部每位記者都利用回鄉探親的時機,積極採寫稿件,平均每人發稿兩篇以上,大部分是來自基層的報道。節后上班,記者又分赴全省各地下基層採訪,暗訪機關、鄉鎮節后的上班情況。2月19日,浙江日報在一版刊發的報道《本報記者探訪部分鄉鎮街道機關作風——比比看,為民服務誰更勤》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被監督的鄉鎮來信來函歡迎和感謝浙報的輿論監督,並表示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任澤民看了浙江日報連續3天針對作風建設的暗訪報道后,給予批示肯定。

今年2月19日,全省迎來大范圍雨雪天氣,但大雪沒有阻擋記者下基層的腳步,當天就有7名記者冒雪在基層鄉鎮、社區採訪。記者廖小清冒雪趕到杭州汽車南站,買好去青田縣的車票,可由於受大雪的影響,當天下午3時許他才到達青田。為了不讓被採訪者久等,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到目的地採訪,一直到晚上8時,他才回賓館處理稿件。當天,在德清出差的記者何蘇鳴,聽說每到下雪天,鄉鎮干部們上班都要大費周折,於是她決定跟著去看看。可沒想到,從縣城到筏頭,原本半小時的車程,那天卻足足用了2小時47分鐘。雪厚路滑,兩旁的竹子還因為積雪橫倒在路中央,好幾次遇到險情。鄉鎮干部們經常得下車扶竹子開路,一路上,鄉鎮干部不斷打電話了解村裡的情況。當天下午,她將這一路的見聞寫成稿件《干部踏雪下鄉來》發回報社,讓更多人分享這一路的感動。正在紹興縣出差的年輕女記者張麗,當天正准備到該縣夏履鎮蓮東村採訪,因為大雪打不到車,她隻能邊走邊攔車。等到採訪地,通訊員見到滿身是雪的她,驚嘆道:“天哪,你看你都成雪人了”。隨后的幾天,張麗完成紹興縣的採訪后,又趕往諸暨採訪學雷鋒的典型。

主動策劃:引導記者下基層

平時的工作中,浙江日報不但積極鼓勵記者下基層,而且經常推出有針對性的策劃,引導記者到基層去。

去年恰逢建軍85周年,我們策劃了《記者走軍營》報道。記者分別走入駐杭空軍某部、駐浙某師“硬骨頭六連”、海軍東海艦隊某部、武警錢塘江守橋模范中隊、省軍區某通信連、杭州西湖消防中隊、省邊防總隊海警二支隊等部隊體驗採訪,在高溫下,記者與子弟兵一起訓練、執勤,體驗他們的艱辛和生活,感受他們的精神。走近這些最可愛的人,記者們不僅感受到軍人風採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磨練了意志,激發了對國防的熱愛,這也鍛煉了我們的記者隊伍,較好地體現了“走轉改”精神。

今年建軍節前后,我們再次策劃“八一軍旗紅”體驗活動,記者再次冒著酷暑走進軍營,體驗新時代軍人的酸甜苦辣,錘煉採訪作風。

去年七八月份,正值高溫肆虐,我們特地策劃了“記者高溫體驗報道”,兩個月裡,浙報政治新聞部所有部主任和記者都積極參與,以親歷的形式,跟蹤採訪烈日下“蜘蛛人”、煉鋼工人、鐵路工人、外賣送餐員等特殊工種的勞動者,並原汁原味地體現,真情實感地表達,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共鳴。

今年,前所未有的高溫再次席卷浙江大地。為此,我們推出“抗高溫 送清涼”特別策劃,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為群眾送清涼的活動中來,我們及時跟進報道。政治新聞部記者更是深入全省各地基層,反映酷暑下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報道各級黨委、政府部門關愛關心群眾,及時送清涼的情況。

完善機制:改進作風謀長遠

走基層不能一陣風,聯系群眾不能走形式。多年來,政治新聞部一直致力於完善機制,從制度層面鼓勵、引導、保障記者勤下基層。

早在2008年,當時的要聞新聞部就開始建立採編人員聯系點制度,倡導採編人員下基層採訪。現在,這一制度進一步深化:所有記者(包括部主任)至少到兩個基層單位,包括鄉鎮、村、派出所、企業、工會基層組織等擔任一定職務,並且每年至少前往挂職單位蹲點調研兩次。

也正是從那時起,政治新聞部堅持每周有三分之二的記者在全省各地基層採訪,發回大量來自基層一線的稿子。有時候,部門隻剩下兩三人在杭州,會議採訪任務多的時候,部主任都要出去跑會議、寫會議報道。在考核中,政治新聞部也體現基層導向,凡是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每篇作品的獎金上浮50%。

有主動作為,有積極策劃,有制度保障,如今,“以好的作風採寫新聞作品,以優秀作品反映好的作風”——這樣的理念已經深入每位記者心中。

(作者: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