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地方媒體如何報道本地突發新聞

——以2014年普利策突發新聞報道獎為例

方 潔

2014年07月07日15:17    來源:新聞與寫作    手機看新聞

    2014年4月15日,2014年普利策新聞獎揭曉,波士頓環球報團隊憑借一年前的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系列報道獲得了“突發新聞報道獎”,評委會在授獎理由中評價該報對爆炸案及其后追捕嫌犯的報道“詳盡”且“有人情味”,“採用攝影及一系列數字工具完整地記錄了這場悲劇帶來的所有影響”,是“地方媒體報道突發新聞的卓越案例”。①

     2013年4月15日下午,波士頓國際馬拉鬆賽事現場發生了連環爆炸案,造成3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奧巴馬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聲稱將全力追緝波士頓爆炸案的凶手。4月1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公布了爆炸案兩名嫌犯的照片,並於19日晚將在逃嫌犯拘捕。從爆炸案發生到拘捕嫌犯,波士頓人經歷了驚恐、憤怒、哀痛、緊張的5天,民眾對該事件的信息需求量激增、情緒亟待安撫。這時,作為“社會瞭望者”的媒體肩負著滿足受眾知情權,疏導受眾心理的重要責任。當地發行量最大的波士頓環球報對之做出了及時、積極的回應,其對事件持續和全面的關注使此次報道成為突發新聞報道的典范之作,並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媒體如何報道本地突發新聞提供了諸多借鑒。

    一、快速反應和持續關注是突發新聞報道的基礎

    媒體需在突發新聞報道中做出快速反應看似老生常談的常識,但要付諸實踐並不容易。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民眾亟待從媒體獲取關於事件的各種信息,這時會出現龐大的信息缺口,而率先填補這個缺口的媒體則會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短暫的信息稀缺時期獲得大量的受眾關注。在報道本地突發新聞時,地方媒體因其接近事件發生地而更具報道時效的優勢,更適合做填補信息缺口的角色。

    波士頓環球報創辦於1872年,是一家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牌報紙,該報在波士頓地區銷量最大,具有很強的地域影響力。2013年4月15日是美國的“愛國者日”,當天的波士頓馬拉鬆賽事吸引了大量媒體記者的報道。與諸多媒體聚焦於報道參與賽事的成功者不同,該報體育部的攝像記者史蒂夫•席爾瓦(Steve Silva)想為一篇以比賽中跑得較慢的選手為對象的特稿故事搜集影像素材,在終點線附近拍攝,恰巧記錄了爆炸發生的現場情景,同時記者遭遇災難時的真實反應也被記錄在視頻中:“我們被襲擊了,哦,我的上帝!”這段視頻成為此次事件報道中最珍貴的影像記錄,被迅速上傳至波士頓環球報官網,在爆炸案發生后的一周內就被瀏覽了600多萬次。

    作為爆炸案發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波士頓環球報在此次報道中成為民眾和機構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爆炸發生於當地時間下午2時49分,僅僅4分鐘后,該報就發布了第一條推特信息﹔7分鐘后,在終點線的另一位記者大衛•亞伯(David Abel)撰寫的快訊在網站發布﹔9分鐘后,該報博客發布了第一則相關報道﹔16分鐘后,一篇充滿現場感的完整報道出現在該報網站上。爆炸發生后一小時以內,該報已派出了24名記者參與採訪報道,其中包括11名在比賽終點線的記者。

    波士頓環球報擁有兩家網站,分別是免費的boston.com和付費的globeboston.com。爆炸案發生后,他們果斷決定暫時放棄globeboston.com 的“付費牆”制度,為公眾利益服務。據該報稱,在事件發生當日,兩家網站的訪問量高達750萬次,5天內的綜合瀏覽量超過8000多萬次。

    快速反應是突發新聞報道的起點,它意味著報道的開啟,而非終結。因為突發事件往往以危機的形式呈現,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具有破壞性的,民眾除了需要獲知發生了什麼,還欲了解誰是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事件為什麼會發生?誰應該為事件負責?事件結果怎樣?所以,媒體需對事件給予持續關注,以滿足受眾對一場公共危機事件的知情權。

    爆炸案發生之后,波士頓環球報除了最初的及時反應之外,該報印刷版和網站不斷的連續報道為波士頓民眾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信息。(見圖1)

    首先是對事件受害者的報道,記錄和講述事件受害者的故事。如派往醫療中心的該報記者派翠西亞•文(Patricia Wen)報道了一位母親的兩個兒子在爆炸案中同時受傷,都需截肢的報道,這是媒體第一篇關於受襲重傷者的報道。在此次事件中遇難的3人,該報除了在網站上給予較多篇幅進行報道之外,分別於4月17日和18日的報紙頭版刊登3人的照片和紀念報道。

    其次是連續報道對嫌疑人的追蹤消息。4月18日早晨7時51分,波士頓環球報發布獨家消息,稱FBI已經掌握了嫌犯的面部清晰圖像。晚上10時30分,兩名嫌犯在位於波士頓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槍殺了一名校警,盜竊一輛汽車逃往沃特敦地區,還與警方發生了交火。當晚,該報派出14名記者參與報道,這些記者不斷更新自己的推特信息,告知受眾最新的追捕進展。次日凌晨2時16分,波士頓環球報記者通過推特發布消息確認警方在劍橋和沃特敦地區追蹤的嫌疑人即為爆炸案嫌犯。一經確認后,該報編輯迅速聯系外派記者,並趕在報紙截稿前將4月19日見報的頭條新聞改為警方追蹤嫌犯的最新報道。19日上午8時45分,嫌犯被捕,該報兩家網站發布新聞。20日,由61名記者參與貢獻的20篇相關報道在網站更新,詳盡回顧整個事件和闡釋影響。

    最后是關於事件原因的探尋。波士頓環球報將重點放在還原兩個嫌犯的身份和生活經歷上。4月20日,該報發布了長達3200字的關於兩兄弟的人物報道,對其家庭歷史和成長歷程做了全面的掃描,從而詮釋了兩人從事恐怖襲擊的緣由。

    在上述持續報道中,單兵作戰和團隊協作相輔相成。一方面,爆炸案最初的諸多報道來自於記者的獨自採訪和報道﹔另一方面,隨著事件的延續,建立報道團隊和協作提供信息與寫作綜合報道則成為后續報道進展的關鍵。波士頓環球報后期追蹤嫌犯的諸多報道都是團隊協作的新聞產品,這也是兼顧報道時效和深度的理性選擇。

    二、多種媒體平台的整合運用拓展報道的范圍與影響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多種媒體平台的整合運用拓展了報道的范圍與影響。這樣的整合運用體現在兩個層次:

    第一,盡可能開放更多的媒體平台提供報道並獲取信息,覆蓋最廣泛的受眾群。在爆炸案報道中,民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事件信息,除了印刷版報紙、兩家網站外,還包括媒體推出的直播博客。后者整合了推特信息,彌補了報紙和官網完整報道的時距,使報道處於不間斷的更新狀態中。

    以直播博客為例,該博客創建於爆炸后幾分鐘,第一篇報道來自前面提及的在爆炸案現場的體育記者史蒂夫•席爾瓦。博客不僅快速更新來自波士頓環球報社的信息,還整合和發布其他社交媒體的資源:如發布來自於執法部門、其他媒體和公 民記者的推特報道。當報社網站遭遇流量沖擊時,報道博客為民眾獲知信息提供了另一條通道。在一周內直播博客的綜合瀏覽量達到660萬次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普利策突發新聞報道獎的獲得者多在報道中開放社交媒體平台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連續報道,保持和受眾的不間斷傳播與溝通。如2011年,塔斯卡盧薩新聞報道龍卷風時在推特上連續直播,完整記錄了龍卷風持續20多個小時的行進路徑。

    第二,為了滿足不同受眾群對信息的不同需求,該報在多種媒體平台上形成梯次化的報道。在博客、推特這樣的社交媒體平台提供的報道以快捷、簡短、便於互動為特征,消息來源多元化,以文字為主,結合現場圖片和微視頻。

    在媒體官網平台發布的報道相比前者更為完整,可被視為前者的升級版。網站好像一個龐大的蓄水池,可容納數量更多、形態更豐富的多媒體報道,除了文字報道以外,推出視頻、照片和互動圖表等多媒體報道成為突發新聞網絡專題報道中的“標配”。這類多媒體報道體現出媒體編輯對社交媒體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能力。以該報網絡專題報道為例,其中的互動圖表報道的內容廣泛,包括:1.通往比賽終點線的道路﹔2.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是如何發生的﹔3.爆炸案的時間軸﹔4.爆炸案嫌犯的時間軸﹔5.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中的受害者們﹔6.爆炸案中的被調查者們﹔7.沃特敦地區的交火﹔8.爆炸案和追捕的時間軸等八篇梳理、整合事件信息的報道②,這些由報社編輯團隊整合的信息用多樣化的可視化形式呈現,設計頗具匠心。以《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是如何發生的》報道為例(見圖2),該互動圖表將頁面設置為左右兩邊,左邊是運用google地圖做的爆炸案現場定位,其中兩次爆炸發生地被以大圓形色塊標注,其他相關區域標注以小圓形色塊,點擊不同色塊可以看到爆炸案發生后與之相關的現場報道,與左邊以發生地點梳理信息不同,頁面右邊的框架內是以時間邏輯梳理的報道。

    受出版時間、容量和形式的限制,報紙印刷版發布的報道以深度和精煉為特征,是對網站報道的精選和提煉。許多報道從網站初次發布到印刷版發布需歷經十幾次修改和更新,而報紙頭版刊登的重磅文章往往是由多個記者合作完成的長篇綜合報道。

    三、告知事實與傳遞價值並重使地方媒體更具親和力

    地方媒體在報道本地突發新聞時不但要提供事實信息,還應傳遞價值觀信息。前面談及的主要都是告知事實層面,這是媒體報道的首要責任。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告知事實必須堅持報道的准確性。正如波士頓環球報編輯給普利策評委會的信中所總結的:“雖然我們致力於提供有時效性的報道,但是確保報道的准確和公正一直是我們的首要職責。”③

    該報的報道以原創信息為主,即使是直播博客中的報道,也是求証后的信息,並會在引用其他來源報道時清晰地注明消息來源。

    在告知事實的基礎之上,適當地傳遞價值觀信息,疏導民眾情緒,塑造社區歸屬感和地域歸屬感,這使地方媒體報道顯得更具親和力,更易被民眾認可和接受,從而形成媒體與受眾的良性互動。

    在爆炸案發生之初,民眾處於受驚嚇和痛苦的情緒中,波士頓環球報在報道受害者時突出了事件的接近性,讓人們感受到事件對整個地區帶來的巨大影響,使民眾產生強烈的帶入感,似乎每個生活在波士頓的人都不能身在其外,而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這場悲劇。如報道8歲遇難者的《馬丁•理查德:許多人的代表》一文中引述了一位受訪者的話:“每一場類似的悲劇都有其特別之處,但是如果你認識受害者,受害者是你生活中、學校中的某個人,悲劇就會實實在在地打擊你的家庭。”另一位受訪者表示:“我的心都撕裂了,這個城市再不可能回到從前。”媒體報道傳遞出波士頓人對該事件的真情實感。

    表達痛苦只是疏導情緒的起點,喚起民眾的信心、鼓舞民眾的情緒是此類事件發生后媒體傳遞價值觀信息的第二個層次。在一篇名為《“你們會再次奔跑”,奧巴馬在宗教儀式上表態》的報道中引述奧巴馬的講話,重申“這座城市的精神是頑強無畏的,美國精神不會因之而遺落。”類似報道能喚起民眾的社區歸屬感和地域歸屬感,激發他們團結應對危機。

    最后,當嫌疑人被逮捕后,媒體又適時地傳遞出歡慶的情緒,並對事件下“定義”,將之視為一場對恐怖分子的成功之戰。如在《噩夢終結》的報道裡,一位警察告訴其下屬:“這是波士頓警方值得驕傲的一天,感謝你們所有人”,奧巴馬從白宮發來道賀:“恐怖分子失敗了,因為波士頓人民拒絕了他們的恐嚇。”④

    可見,在本地突發新聞報道中,地方媒體因其在本地民眾心目中的接近性和長期積累的依賴感,在“定義”事件的社會屬性、疏導民眾心理、實現社會動員等領域具有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

綜合上述,波士頓環球報對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的報道充分發揮了地方媒體的優勢,也履行了媒體在一場公共危機事件中的社會責任。他們的報道方式、理念和運用多媒體的整合能力對於我們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釋:

①參見普利策官網: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14-Breaking-News-Reporting

②參見globeboston.com對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的報道專題,http://www.bostonglobe.com/metro/specials/boston-marathon-explosions。

③參見普利策官網:http://www.pulitzer.org/works/2014-Breaking-News-Reporting

④此處提及的三篇報道可參見普利策官網,http://www.pulitzer.org/works/2014-Breaking-News-Reporting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燕帥)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