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手機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3】

付敏

2015年03月31日15:0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3、冷漠的現實人際關系和情感缺乏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擴大了人際范圍,許多人獲得了情感認同和滿足,心理上逐漸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卻在現實人際關系中無法延續這種情感。僅限於文字和符號的情感互動,無法體會面對面所表達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氛圍。問卷顯示,有68%的同學在交流平台上經常與別人分享信息,對其他人更新的狀態進行積極評論或點贊,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乏口頭交流的能力。原本是為方便我們表達情感的工具,如今卻使我們變得不善於表達。

2009年,Facebook引入點贊,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敲字,隻要點擊一個按鈕就能表達“嘿,我正關注你”的意思。微信朋友圈興起以后,“點贊黨”們更是大行其道。曾經有人在知乎上總結了“點贊黨心態”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1、心地太善良。看到朋友們的新旅行或者購物來的戰利品,點一個贊表示已閱。2.維持人際關系。對於許久沒有聯系的人,但又無更深入的話題可說,通過點贊表示自己還在關注著對方。3.確實說的挺好。

希望對方的關注是人的天性,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Larry Rosen在他的《點贊的力量:我們喜歡被關注》一文中寫到:每天數小時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數次“小啜”式地與人溝通,就像喝水一樣,雖然一小口睡不能滿足你,次數多了,飢渴仍然會得到緩解①。但是這僅僅是一種“淺層次”的情感互動,它所帶來的親密感不能持久,而且很少能帶來實際生活中人際關系的改善。試想當你過生日的時候,是希望收到一大堆的贊,還是幾句來自朋友真摯的祝福?與其用這種輕佻的方式進行來往,不如在現實生活中多用實際行動表達關心。

三、手機互聯網對大學生負面影響的應對措施

誠然,如上文所述,大學生正處於三觀的重要養成期,我們在看到手機互聯網帶來的諸多好處時,對於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能忽視。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從個人、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共同努力。

1、提高自身管理

首先,從個人角度而言,大學生作為已滿18歲的成年人,在脫離父母的教導下,要漸漸學會合理的進行時間和目標管理。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自己人際關系網,學會和他人溝通。並且多讀傳統的紙質書來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專注力。

江蘇衛視綜藝節目《最強大腦》中擔任科學評審的魏坤琳,曾經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各種網癮》的長微博,他說許多同學在做功課時,每隔10鐘就忍不住刷微博或網頁,這樣做無法保持一個記憶的廣度。這種注意力的來回跳躍,會使得信息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導致所記憶的東西無法從短暫記憶轉為長久記憶,同時還會影響一個人的推理能力。

2、學校進行正確引導

香港中文大學卞夢煒、梁永熾曾在2013年底針對18到30歲手機使用者進行調查,把414位中國大陸學生作為有效樣本,研究發現,大學生越害羞越容易有“手機癮”。由於大學生的時間利用缺乏監管,因此學校要組織各種活動,提供學生之間更多交流的平台,豐富學生們的視野,讓他們把更多的經歷都投入到學習和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中去。同時開設一些心理咨詢和輔導來幫助大學生擺脫手機癮。

蘇州大學文學院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2013年的下半學期在開展“上課前交手機”的課堂試點。教師最前排左側有一個小盒,同學們自覺在上課前將手機調成靜音然后放入小盒內,等到下課后再取出。許多同學都表示,交手機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沒有了手機的誘惑,一堂課下來幾乎都能很專注,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很多。

3、政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政府要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擔負起到教育和宣傳的責任,通過科技手段對網絡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屏蔽不良信息,對網絡上的虛假信息進行及時的辟謠和澄清,防止惡意傳播引起輿論傳染。

(作者簡介: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學專業)

參考文獻:

①《點贊的力量:我們喜歡被關注》——Larry Rosen(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