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基於新媒體使用的知識獲取差異研究

張陸園 李婧

2015年04月01日15:5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知識溝假說認為,隨著大眾媒介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通常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更快地獲取知識,因此,在獲取知識方面,兩者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數量更多,知識的更新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對新媒體的使用導致了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更為顯著的知識溝。

【關鍵詞】知識溝﹔知識獲取﹔新媒體使用﹔差異化

知識溝假說因其對社會結構差異的關注,成為傳播學經典理論之一,對於知識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們對政治知識的獲取上。作為影響知識溝擴大或縮小的一個重要因素,媒介使用的差異是這類研究的焦點。與傳統大眾媒介不同,新媒體生產的信息數量極大,通過新媒體使用,個體獲取知識的渠道日益拓寬,數量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個體之間知識獲取的差異愈發明顯,這也不斷影響著社會結構的變化。

一、知識溝與知識獲取

知識溝假說最初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三位教授提契納、多諾林和歐裡恩提出,基於社會不同群體擁有的政治知識數量和政治活動參與度的不同,及其對社會民主的影響等。知識溝研究主要聚焦於知識的獲取,提契納等研究了大眾傳播活動對社會公眾獲取知識的影響,在其1970年論文《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中指出,“隨著大眾媒介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現擴大而非縮小之勢。”

被稱為明尼蘇達小組的這三位教授還提出了支持該假說的五個理由,分別是: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和較差的人在傳播技能上存在差異﹔這兩類人在現有知識和先前獲得的知識上有差異﹔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會關系﹔在獲取知識過程中,選擇性接觸、接受和記憶可能發揮作用﹔大眾媒介自身的本性就是為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所使用的。

隨著大眾傳播手段的多樣化發展,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在接觸媒介方面由於教育背景、興趣和動機等的差異,造成了二者間知識溝的擴大,相關研究為此提供了佐証。例如,維斯瓦納斯和芬尼根(Viswanath & Finnegan, 1996)的研究認為,知識及對其的控制是社會權力和行為和基礎,知識獲取上的不平等導致了權力分布的不均等,並對制定有關社會民主的政策造成影響。加奇諾(Gaziano, 1997)發現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相關社會議題在知識獲取上持續的不平等現象。 大眾媒介的屬性和人們不同的興趣、教育背景等導致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之間知識溝的擴大,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和知識在傳播速度、內容、范圍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二、新媒體使用與知識獲取差異

傳統大眾媒介所生產的知識都與較高層次的社會議題和政治知識相關聯,如報紙的關注焦點是“硬新聞”和政治活動,其讀者在接觸此類信息上一般具有強烈的動機﹔電視新聞和娛樂節目通過文本和圖像傳播信息,但是,它們的受眾通常不穩定,因為新聞節目在大多數情況下受到的關注較小,而電視娛樂節目又可以被新媒體等其它媒介手段所替代。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渠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人們接觸媒介並獲取知識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系列研究探討了新媒體作為傳播的新渠道如何影響知識的獲取及知識溝的變化。

新媒體對人們知識獲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知識溝的擴大方面。同樣是上世紀90年代后,雖然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整體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在提高,但是地區間的差距卻越來越來,最終影響了人們從大眾媒介獲取知識的多寡。

首先,在新媒體時代,經濟水平極大地作用於人們對知識的獲取。“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重視對知識的保護,也就是對知識專利的保護。” 因此,人們想要獲取某種知識必須付出一定的價值,那麼,對於經濟社會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來說,即使新媒體可以幫助其接觸到知識源,但是經濟條件可能限制其對知識內容的接觸,這就造成了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的人之間知識溝的擴大。

其次,對信息的使用也會加劇知識獲取的差異。由於人們使用大眾媒介的動機、興趣、偏好等的不同,“對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個體來說,即使他們接觸到相同質和量的大眾媒介信息,他們所獲取的知識也會各不相同。況且在現實中,人們對媒介的信息使用也是千差萬別的。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媒介使用溝會進一步加劇不同地位個體之間的知識溝。”

第三,新媒體在知識生產上的差異造成了知識獲取的差別。在新媒體平台上,任何人都可成為信息發布者,人們創造的多為娛樂、生活等內容,而一些與社會議題相關的嚴肅話題佔少數,因此,在人們接觸新媒體的過程中,大多數人獲取的是娛樂休閑等信息,而不是時事新聞等信息﹔同時,與報紙等傳統媒介相比,新媒體在傳播政治知識方面易導致人們在知識獲取上知識溝的擴大。

新媒體作為日益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雖然它創造了以往任何大眾傳播媒介更多的信息,但由於受眾自身在使用此種媒介時表現出的動機、興趣、偏好、教育背景等的不同,新媒體實際上造成了知識溝的擴大,這主要表現為人們獲取知識的差異化越來越顯著,擁有不同社會經濟條件的人們,面對相同質和量的信息,所獲得的知識卻大大不同。

三、當代中國的知識獲取差異

新媒體造成了人們獲取知識的差異化,並最終導致了強度不同的知識溝,在實踐中,知識溝對人們的社會政治生活存在著實質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要強於傳統媒介。在我國當代社會,知識溝是存在的,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們從大眾媒介獲取的知識呈現出極大的不同,尤其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體現在知識獲取差異化上的知識溝也在不斷擴大。

媒介融合已成為當前我國傳媒產業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傳統大眾傳播媒介與新媒體融合,受眾對網絡的接觸也越來越頻繁,面對相同的傳播渠道和內容,不同的人們接受到的信息並不相同,由此引發的知識溝差距值得社會的關注。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們不僅在實際的社會權力分布上佔據優勢,而且,他們從新媒體上得到的信息或知識也較多,而那些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們獲取的知識卻相對較少,且與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在獲取知識上的差距不斷擴大。

對於人們從新媒體獲取知識的差異化及知識溝的擴大問題,也許應該從大眾傳播媒介生產知識的角度予以思考。新媒體在創造多種內容的同時應該更多的考慮社會影響和傳播效果,從知識的生產角度看待知識溝的擴大。知識溝現象不僅是傳播問題,還與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等議題息息相關,在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更應對此予以重視。

四、結語

基於知識溝假說的研究証實了大眾媒介影響了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們在知識獲取上的差異。與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不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造成了更大的知識溝差距,面對相同的媒介渠道和傳播內容,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們出於興趣、動機及教育程度等的差異,在知識獲取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而這種情況在我國也是如此。由於知識溝與社會發展存在關聯,因此,對大眾媒介引發的知識溝現象應予以多方的考慮,如,從媒介本身或知識生產的角度進行反思。總之,在新媒體時代,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們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們獲取的知識更多,二者在知識獲取上存在差異,且他們之間的知識溝在不斷擴大。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 Eveland, W. P. Jr, Scheufele D. A. (2000) Connecting News Media Use with Gaps in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ol. 17.

2、 Jenssen A. T. (2012) Widening or Closing the Knowledge Gap? The Role of TV and Newspapers in Chang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Knowledge. Nordicom Review, Vol. 33.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 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5、 韋路,李錦容:《網絡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政治參與》,《當代傳播》,2012年,第4期。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