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英斂之的宗教觀對早期《大公報》評論思想的影響

鄒悅

2015年04月02日10:5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英斂之是《大公報》的創始者,可以這樣說,沒有英斂之,就沒有今天的《大公報》。他不僅給這份歷經百年歷史的老報定下了最初的基調,而且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報人的新聞理想。而《大公報》評論欄中的字字句句都充斥著普愛眾生,救亡圖存的充沛情感,這與他本人的宗教觀有著密切的聯系。22歲時成為天主教的虔誠信徒,從此一生的活動都帶上了明顯的天主教色彩。英斂之作為《大公報》實際的主編和主筆,經常利用《大公報》這個輿論的陣地發表自己的評論,既是傳教,也是一種文人對國家出路的思考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本文將運用資料搜集、總結歸納等方法,用具體案例來分析英斂之的宗教觀對早期《大公報》評論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英斂之、《大公報》評論、天主教、中國民間信仰

一、英斂之其人

英斂之(1867~1926),名華,字斂之,號安蹇,又號萬鬆野人,教名文森蒂斯。滿洲正紅旗人,保皇黨、維新派人物,中國近代天主教精神領袖。輔仁大學、《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在少年時代先是習武,因為清律規定,八旗子弟習武后可以入軍籍,得到一份糧餉。弱冠以后,他又對做學問產生了興趣,從習武轉而習文,終由一介武夫成為文人。英斂之放棄習武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當時社會的劇烈動蕩,革新思潮的涌入使他認為習武不過一人之勇,無法為國為民出力﹔二是結交了眾多青年才俊,大家閑時便一起研討國家大事,慷慨激昂,這些對於年輕的英斂之來說都是相當難忘的思想經歷﹔三是他自幼生活坎坷,素有憤世嫉俗之心,所以,他干脆放棄了習武,並於22歲那年接受洗禮,成為了一名天主教的虔誠信徒。英斂之成為天主教徒並非一時興起,頭腦發熱,因為他沒有任何宗教背景,所以不存在環境漸染之說,他完全是基於對國內外眾多宗教信仰的研究和比較,最終才確定天主教為自己的信仰。由此也可以看出,英斂之極度認真和極度嚴謹的性格特征。

二、《大公報》的創始與評論思想的初露鋒芒

再說《大公報》,英斂之創辦《大公報》可以說既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偶然的是主教柴天寵和富商王郅隆願意出資辦報,希望英斂之主事。必然的是英斂之此時早就懷揣救國報國之心,通過大眾媒體向公眾敞開思想,發出自己的聲音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柴天寵曾向英斂之表達過“不計較金錢利益,但隻求救亡圖存”的態度,所以這一切都為英斂之走上辦報之路做好了鋪墊。報館建立之初,由於是股份制集資,法國天主教會也投資入股,所以關於選址問題還曾發生過爭議。教會要求將報館建於北京的教堂之內,但英斂之思索再三,認為報館不應受外來資本的控制,而且建在天津,遠離政治中心更有利於報館自身的生存和貫徹“開風氣、牖民智,通上下之情,作四民之氣”的辦報宗旨和“救危亡、消禍患、興利除弊、力圖富強”的辦報目的,所以最終在1902年《大公報》力排眾議定址於天津。

新聞評論是一份報紙的靈魂,也是一份報紙思想和態度的精華所在,由於自創刊之日,該報就展現出了濃厚的維新和進步氣質,在附件欄發表《戒纏足說》,表明纏足一傷身體,二操作不便,三於生育受害不淺,甚至還說“纏足史上,家家都是一座刑部”等觀點,這些說法在當時看來都是相當驚世駭俗的。后來在《大公報》的發展歷程中,新聞評論也自然而言地成為了備受群眾關注的焦點。這份報紙向來以“敢言”著稱,不畏懼權貴,尤其是慈禧太后。並在民國成立后與袁世凱“頂撞”十年,以致袁世凱憑借手中權力,以“有礙邦交,妨害和平”為名下令讓《大公報》停刊。它同樣抨擊封建制度,痛斥假立憲,曾刊登過《論中外強弱不同之大原》、《欽定憲法大綱》、《論國會請願之無效》、《請速開國會以釋群疑》等優秀評論文章。而評論的形式和版面也是多種多樣,有言論、附件、閑評、論說(社論)等。在1909年以后,論說基本全部由報館自己撰寫,而主筆非英斂之莫屬。並於6月18日開始每天增加兩篇閑評。附件為不定期欄目,有好的稿件或者是編輯興起所寫就會在此發表,附件欄目於1908年2月7日以后更名為“白話”,以適應新出現的通俗文化環境。甚至為了表明自身支持提高女性社會地位和對女性平等相待,在1904年,該報還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女新聞工作者,以才學出名的“呂氏三姐妹”中的小妹呂碧城。這些都是該報引領時代,走在時代前列的表現。

三、教徒與文人的完美結合

當時由於維新運動頻頻爆發,所以文人被分為了兩派,一派維護君主,倡導君主立憲制,康有為是代表人物,英斂之也更傾向於這種保守溫和的改良方式﹔而另一派則為共和派,支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不得不說,擁護君主立憲與英斂之自身接受西方宗教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天主教的教義主要分為三位一體、天主創世、人有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和忍受苦難等。它自身就強調有一個萬能的主來拯救我們,我們要學會忍耐,因為我們天生就是有罪的,這些與中國的帝制和中國儒家歷來強調的溫文而雅,講禮恭順有相似之處。英斂之也曾試圖在中國發展本土的“天主教”以使其更符合中國人的宗教習慣,與儒家相結合,從這些事情上,我們都可以看出英斂之不僅自身對天主教有深刻的研究,同時他還有著使天主教融入中國社會,尤其是民生和思想方面的抱負。這種觀點也奠定了《大公報》時事評論的一貫特色和相對固定的風格,那就是以宗教的角度看時事,讓博愛和人性充斥在評論之中。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