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輿情引導分析

張昕

2015年04月13日14:0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轉型時期,社會大眾長期以來積壓的心理訴求難以得到滿足。微博在新媒體環境下應運而生,頻頻曝光社會公共問題,成為網絡輿情引導的先鋒。但同時微博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揭露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關系的調整,另一方面也是散播謠言的溫床。本文從微博輿情引導現狀入手,對微博在公共事件中所起作用進行解讀,提出一些改進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字:微博﹔公共事件﹔輿情引導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種供網民進行信息的獲取、傳播和共享的平台。網民可以利用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即時更新即可獲取自己關注的信息,也可以用140字左右的內容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並可實現即時分享。

作為自媒體的微博,其傳播主體具有平民化,個性化的特點。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發布消息,成為消息的來源,讓大眾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激發了平民大眾的創作和發表欲望。也就是說,隻有你的觀點新穎或許消息有爆點,就有可能被人關注,形成一個輿論方向。

微博的傳播方式是交互化和立體化的。微博不僅用來表達個人情感、傳播信息,同時還可以進行社會交往。通過關注、被關注、評論、轉發、私信,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交互傳播。在獨特的交互傳播方式的基礎上,微博能夠輕鬆實現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兼容。

一.微博輿情引導特點

微博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引導輿論的作用也漸漸凸顯。所謂微博輿論是指微博網站上匯集的網民對某一事件或者某一社會問題所表現出的有影響力的言論或意見。一條微博言論,要形成輿論需要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消息的迅速發布及網民參與﹔二是議題具有很強的輿論潛力。①第一點是微博本身所具備的特點,第二點則取決於言論內容。公共事件一般具有突發性、嚴重性、關乎民生性,是大眾最為關注具有輿論潛力的事件。

筆者這裡說到的公共事件不止是與政府相關的“微博問政”內容,更多的是包含民生新聞類的引起廣泛關注、影響巨大的公共事件。所以在這類公共事件中,微博的輿論引導極易形成,且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

(一)公共事件傳播的輿論中心

微博不僅是輿論傳播的一個獨立源頭,同時也參與輿論的形成、發展與引導的過程。微博網站內個人意見的迅速匯集和擴散促使輿論快速生成,伴隨著網友的轉發和評論以及傳統媒體的介入等輿論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是一個民間輿論的集散地。鑒於微博在突發事件報道及信息擴散方面等的各種優勢,微博往往成為公共事件的輿論中心,公共事件的輿論傳播往往要經歷一個由微博網向網絡論壇、門戶網站、傳統媒體等擴散的過程。

(二)輿論傳播周期的縮短

在微博特殊的信息傳播機制下,輿論傳播的周期被極大的縮短。微博較低的信息傳播門檻和跨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網絡事件的信息發布變得越來越快。網絡事件被迅速放大,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到網絡事件中來,在短時間內造成極大的輿論聲勢,網絡事件迅速成為微博網站內輿論關注的焦點。

以甬溫動車組事故為例,事故發生13分鐘后,乘客@羊圈圈羊 發出第一條求助微博,轉發突破十萬,兩小時后該名網友獲救。事故發生2小時后,官方在微博上發布獻血號召,短時間內上千名微博網友前往血站獻血,網友@yaoyaosz 發布的血站實況轉發突破十萬。事故發生后12小時后,微博上相關討論量已突破200萬條,其中尋人的轉發量已經超過了五十萬條。@浙江衛生廳、@浙江省血液中心 等多家官方微博連夜實時發布消息。在事故發生的4分鐘后網民便知道了此事,比互聯網報道的第一條關於這個事故的新聞足足早2小時,比電視報道至少早1小時,而出現在報紙上關於此事故的最早的報道也是在第二天。微博加速了網絡輿論生成、發展的全過程,推動著網絡事件的逐步升級,使得輿論傳播的周期越來越短。

(三)輿論影響力大。

作為當今網絡傳播的最新和最具潛力的形式,微博發揮出比網絡論壇和博客更強大的信息傳播力量和干預社會公共事件的能力,被認為是“永不落幕的新聞發布會”,“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微博的影響力在對公共事件的輿論傳播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包括現場直播、微博首發、微博求救在內的傳播形式,比傳統的報道形式更具震撼力,也更容易引發網友的情感共鳴,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例如“朱令案”在2013年又被推到風口浪尖,與事發的1994年不同,十年之后的中國因為有了微博,對事件的關注更為徹底。“網絡福爾摩斯”們不僅挖掘深層原因,表達同情和震驚,更有人把網絡簽名聯署漂洋過海,一直搞到美國白宮網站,以民粹方式要求美國政府將孫維驅逐出境,甚至試圖通過境外媒體影響美國行政當局的決定。

二.微博輿論引導所起的積極作用

(一)可以滿足群眾知情權,避免謠言傳播,從而引導輿論方向。

在微博上,公眾有了相比以前更為真實的“言論自由”,因為在微博產生前的大多突發性事件中,政府總是主宰了話語權,群眾很難真正抒發自己的心聲或者即使有感慨也難以找到回應者。而現在微博是一個平民平台,任何人都擁有發表言論的權利,微博上的用戶來自不同的社會領域,在公共事件的態度上提供了不同的聲音,讓大眾不僅僅是從主流媒體上獲取信息,從而降低了對傳統媒體的依賴。微博上的很多信息是傳統媒體上難以見到的,而群眾對於公眾話題總是保持著高度圍觀的心態。況且有些突發公共事件涉及公眾的切身利益,會引起極大的關注。微博作為重要的傳播信息渠道,以獨特的優勢迅速聚合信息,滿足群眾知情權,避免謠言的趁機而入,打消人們的疑惑,讓群眾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和分析事物,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維護社會的穩定。

(二)可以產生蝴蝶效應,激發全民參與,進一步討論人性、道德、倫理與法律,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

“蝴蝶效應”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的,大體的意思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有可能會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洛倫茲形象地將其比喻成一隻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可能給遙遠的國家造成一場颶風。在微博中,一定地區的公共事件經發布后,各個地區的群眾都會感受到相同的氛圍,有可能還會引起熱烈的討論和追蹤。而這些討論近年來不止停留在了事件本身,例如“朱令案”的再度曝光,人們同情當事人的遭遇的同時,渴望推動司法程序的進步。但也有人質疑“網絡民眾審判”的褻瀆法律精神。重慶虐嬰案則讓人們反思兒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對未成年犯罪的處罰法律。藥家鑫事件后,網友們憤怒之后也在思考青年人的心理狀態、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死刑的應用范圍。這些討論雖不致快速的反映到政府上層,但潛移默化地對很多網民有影響,有利於增強民眾法制觀念,促進民主法制建設,提高人們的理性思考能力。

(三)信息快速傳播,輿論發生快,實現輿情引導迅速形成。

微博的內容雖然多為零碎的、短小的語句,但因其速度快,傳播廣泛,瞬時就可集合信息,形成強有力的輿論風暴,掌握突發事件的發展。“有調查顯示,從傳播擴散到形成網絡輿情指向的大方向,需要的時間大概就是事發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間,這一時間是危機處理和對輿情風向進行引導的最佳時機。”②

以重慶虐嬰案為例。2013年11月25日,10歲女童在電梯內連番摔打一歲半的男嬰原原,之后又導致其從25樓家中陽台墜落。之后,原原被診斷為硬腦膜破裂和右腦花散列,一度病危。案發后十天,相關新聞在重慶電視台深夜檔播出,“女孩電梯摔打男嬰”視頻開始在網絡瘋傳。一時間,人們對男嬰的關心和對女孩的職責甚囂塵上。12月5日男嬰原原的爸爸發布了第一條微博。“@原原爸爸:謝謝 網友的關心, 我是原原的爸爸,原原已經醒了。再次謝謝 好心人關心”得到了轉發量6680次和14331條評論。緊接著發布第二條微博“謝謝 網友的關心, 原原醒了 但是意識還是比較差,身體也比較虛弱,現在在加強營養餐,准備下個星期做手術。”權威當事人的微博另網民迅速了解到了事情的進展,大家紛紛對原原送去祝福,迅速形成了祈福祝願的輿論。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