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義烏實體市場的“互聯網+”探索

章斐然 張文婷

2015年04月14日08:0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義烏實體市場的“互聯網+”探索

  互聯網發展到今日,這樣的事情早已不新鮮:一個來自伊斯坦布爾的採購商坐在家裡,就可以向身處浙江台州的出口商直接下單。如是情形下,線下實體的市場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義烏,這座建在實體市場上的城市,又將何去何從呢?

  在義烏,早上的交通高峰來得比其他城市晚一些。在這座不大的縣級市裡,聚居著20多萬個經營戶。每天早上9點左右,他們中的大多數就要出發,趕往大大小小的批發市場,打開他們在市場中的店鋪大門,開始一天的生意。

  “這兩年,路沒有以前那麼堵了。” 一位常年迎送外來採購商的當地司機董師傅告訴我們。

  從金方平位於18層的辦公室裡向下望,可以清晰地看到國際商貿城二區市場的大門和從各處匯集而來的車流。作為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小商品城”)的董事長,他管理著“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以及數個義烏主要的批發市場。

  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商的興起,實體市場的未來在哪?這個問題金方平已是思索良久。

  “與馬雲一樣也不一樣”

  傳統產業一定要擁抱互聯網,這是是金方平做出的最基本的判斷。

  事實上,小商品城在2012年也已開始把實體市場搬上網。採購商可在義烏購這一電商平台,找到感興趣的商品,並在網上完成詢價、下單等步驟。

  人民財經在市場中採訪發現,大多數經營戶都已同時在義烏購、阿裡巴巴國際站、阿裡巴巴速賣通等平台上開設了網鋪。在這些賣家看來,這三者都是帶來新客源的途徑之一。據介紹,2014年,通過義烏購實現的撮合交易額已超150億元。

  “義烏購和馬雲的阿裡巴巴、淘寶等平台有一樣的,也有不一樣的。”在金方平看來,傳統的商業流程,如看貨、詢價、下單等,即使是在網絡時代,也不會有大改變,從這個環節來看,義烏購和淘寶等平台一樣,都必須要有這些共性功能。

  但是,作為傳統行業謀求轉型的“探索者”,線下資源的採集利用是他的重點之一。而事實上,作為電商行業的“遲到者”,既有資源可能是其“觸網”初期可借助的唯一優勢

  與其他僅有網鋪的電商平台不同,義烏購的線上店鋪與線下一一對應,線下店鋪集中於實體市場內,使得線上的交易與信用記錄都“可控、可管、可追溯”。

  “我們的管理員會定期到他管轄的實體店鋪中採集信息。線下的誠信記錄都會納入網鋪的信用考核維度中。”金方平介紹到。

  在商貿城二區60余萬平米的市場內,有大大小小1萬余家經營戶。他們被網格化地分成了33個區域,分別配有專門的管理員。

  “有的鋪位可能被轉讓,有的店鋪出現質量問題……不管經營戶願不願意,這些情況我們的管理員都會上報,最終反映到網鋪的信用評價上。”金方平說。他認為,對於需要一次性大量採購的批發客來說,僅依靠賣家與買家線上交易產生的信用數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一個對賣家有約束力的第三方對此進行把控。而小商品城實體市場對經營戶的群聚效應恰恰為這種管理提供了可能。

  線下也要互聯

  線上網鋪與線下商鋪一一對應似乎必然限制了義烏購作為電商平台在規模上的發展。然而,金方平的構想絕不止於他此刻站在辦公室裡眼力所及的義烏市場。

  “義烏購的本質是B2R,即減少商品從生產商到零售商的中間環節。”他說。因此,他將眼光聚焦在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各個專業市場:最終目標是要將義烏購的模式復制到那裡去,構建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的“蛛網式”市場大平台。他稱之為“合計劃”。

  據了解,“合計劃”的具體做法是依托義烏購自身電商網站建設和運營經驗,幫助合作伙伴構建類似於義烏購的綜合性實體市場電商平台。在此基礎上,義烏購還將幫助各地的合作伙伴對接義烏市場,打通市場商戶的進貨渠道,解決貨源難題﹔同時,本地優勢產品亦可通過對接渠道進入義烏市場,並由義烏購提供相關的中轉倉儲及物流支持。

  目前,義烏購“合計劃”已簽約國內專業市場46家,與海外22個地區的採購代理簽署合作協議。

  “今年的目標是100家R(零售商)。3年要出一個明顯的成果”金方平說。

  義烏品牌的沒落與重塑

  “我們將‘義烏小商品城’申請注冊為中國馳名商標。以后我們‘合計劃’全國的合作方都可以使用這一品牌。”復制模式的同時,金方平想到了要把義烏的品牌也復制出去。

  然而,義烏品牌叫響的背后是義烏模式多年來在小商品批發、進出口等領域持續獲得成功。時光倒退30年,在國內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價格相對低廉、外部需求強勁的背景下,結合當地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義烏依托小商品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優勢,從馬路邊、棚架下交易的農村小市集,歷經多次搬遷、擴建,發展出現在“種類豐富、商家雲集、價格便宜,批發和零售並存”的國際級市場。

  金方平坦言,時移事易,當年的義烏模式放至今天恐怕再難有成功復制的案例。

  去年3月,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多處打著義烏品牌的批發市場客流量明顯減少,實體市場熱度驟減。隨著電商對商業環節的縮短,一些當地沒有產業聚集而僅依以義烏市場為貨源的批發市場迅速失去了競爭力。昔日的義烏品牌急需要一個新的載體。

  今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讓兩年多來駕駛著傳統市場航母轉舵的金方平切實感到自己真地站到了風口。

  “未來,義烏應該發展成一個各類商品的‘拼單’港口。”金方平說。他認為,義烏的空間有限,伴隨著制造業的擴張和勞動力的遷移,未來許多原本聚集在周圍的產業必然遷至內陸地區。而通過“合計劃”在全國生產商和各個市場之間聯結起的“蛛網”,義烏市場不僅可以延續原有的貨源優勢,更將真正脫離地理限制,實現“線上義烏”的電商跨越,賦予義烏品牌更深的內涵。

  雄心壯志之下,面對未知的海域,即使是幾經沉浮的舵手,再次起航也需要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在不久前的一次公開講話中,金方平說,“每一步,我們都如履薄冰,對市場存敬畏之心。”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