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微信正悄悄變"危信" 朋友圈謠言瘋傳從眾心理作祟

2015年05月27日07:27  來源:上游新聞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微信

  這幾天,兩條與銀行有關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一條稱從今年五一起取消銀行卡年費、管理費,不主動申請就不會取消﹔另一條是各大銀行給客戶發來網址,要求通過該網址實名補錄、升級。重慶晚報記者昨日調查發現,這兩條信息都是假消息。

  前天,長壽區讀者文女士在朋友圈看到一家自媒體發出的《五一起取消銀行卡年費、管理費》信息后,趕緊去銀行申請免費,遭到拒絕。她以為是工作人員忽悠,與之發生爭吵,隨后有人報警。民警到場調查后發現,朋友圈那條信息嚴重失真,真實情況是:免年費確有其事,需要親自申請也沒錯,但施行時間是從去年8月起,且每家銀行隻限定每個客戶可以申請免除一張借記卡的小額賬戶管理費和年費。文女士此前已有一張卡在該銀行享受了免費政策,所以第二張不能再免。

  “一些自媒體(又稱個人媒體,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為吸引眼球,斷章取義並篡改時間,讓這條消息在網上火起來了。”民警稱。

  針對第二條在朋友圈火爆的信息,市內一家國有銀行人士告訴重慶晚報記者,所謂實名補錄、升級等帶有網址的短信,極有可能是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冒充銀行發送的,一旦登錄網址填寫個人信息,賬戶資金馬上面臨被盜風險。該人士稱,隻要是帶有網址的短信或微信,客戶絕不要輕易登錄,致電當事銀行求証最穩當。

  警方提醒,個別網友以散布謠言的方式故意擾亂公共秩序,公安部門可處以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還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收到信息的網友最好進行核實,不能因一時手快或博眼球而隨意轉發、散布,一旦造成嚴重后果,可能承擔處罰。

  超過六成朋友圈謠言 與安全食品疾病有關

  針對微信上頻現的謠傳現象,中山大學研究人員在去年12月初推出的《謠言分析報告》中指出,這類消息中65%的主題都圍繞著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養生三大死亡焦慮主題。其次,喜歡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詞語並配大量圖片,來喚起大家的死亡恐懼情緒。第三,消息源往往專業性不強,且與所述主題相關性差。最后,這些消息圖片多,讓讀者眼見為實,讓人產生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理。

  報告還指出,60后、70后容易成為信謠、傳謠、造謠的主力軍,80后和90后由於經常通過互聯網獲知更全面的信息,對謠言的辨識能力較強。

  從眾心理作祟

  舒雅心理咨詢工作室首席咨詢師張芳指出,人們容易相信網上謠言主要是從眾心理,因為絕大部分網友看到的都是別人分享的內容,再加上這些謠言與生活息息相關,閱讀者對謠言缺乏專業判斷,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理相信了。更多的人在保証自己安全的同時,也會善意提醒別人,成為謠言的無意識傳播者。同時,人們相信一些網上的謠言,跟社會大環境也有些關系。例如現在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會使人們更容易相信食品致癌、致死傳聞。

  張芳說,年紀大的人因為身體狀態不佳,比年輕人更易相信某些食物、環境對身體的損害。同時,出於對兒女的關心,很多信息都會激發他們保護兒女的強烈欲望,這也是你爸你媽最喜歡在朋友圈刷這類消息的原因。 據華商報

  兩招辨別謠言

  1、搜索帖子

  重點針對求助類和分享類信息。

  謠言往往具有重復傳播的特點,一些陳年舊帖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傳播。比如《致××路公交上的一個女孩,希望她能看到》。

  2、查証源頭

  重點針對研究報告類、養生類、排名類信息。

  消息源是否權威是判斷謠言的重要標准。謠言的消息源往往專業性不強,多是一些段子手賬號發出來的,其一貫的發帖內容都比較水,不具備專業背景。

  如何才能遏制朋友圈裡的謠言,避免微信變危信?首先是從管理層面著手,細化微信輿論場的秩序管理辦法。其次是平台方應制定相關公約,對被認定為謠言的信息利用技術手段及時遏制。第三,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清晰意識到自媒體忽悠多,要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應關注包括主流媒體微博、微信、官網在內的權威媒體,這才是讀者最穩妥、最明智的選擇,才能把危信還原為微信。(記者 夏祥洲 記者 張彬 實習生 李婧 通訊員 曹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