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1期

論“互聯網+”視野下的編輯工作

趙海霞
2016年01月15日14: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互聯網+編輯出版業”既給編輯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也為編輯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編輯要在“互聯網+”語境下發揮好自身的功能,就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整合自身的優質資源,達到共建、共享、共贏的目的,還要在工作中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編輯工作的流程實現無紙化,同時,不斷創新編輯工作的方式。此外,編輯在工作中要更有責任感,更為嚴謹細致,為構建編輯出版事業的新局面積極作為。

關鍵詞:“互聯網+”﹔編輯工作﹔觀念﹔新格局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網絡化時代,信息網絡化對編輯工作既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下,互聯網在民眾的生活中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互聯網+編輯出版業”也為編輯出版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平台,使其與編輯出版業進行深度融合,為編輯出版工作打造新的局面,是值得編輯出版人深思的話題。就我國而言,目前,有數億網民和微博、微信用戶,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無疑給信息的傳播帶來了便捷,讓編輯編發的成果受眾面更為廣闊,而同時,“互聯網+”帶給編輯工作者的沖擊也是不小的,對此,編輯工作者就需積極應對。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造出版業新生態

面對社會的發展,編輯工作者應該如何去做呢?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鄔書林的話應該說對我們很有啟發,他說:“一個好編輯應當是與時俱進的,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進步不斷地完善自己。同時,一個好編輯還應當懂經營、善管理、會交往,這樣編輯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出版的社會功能。[1]”

要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編輯首先要轉變傳統出版的觀念,解放思想,要有大出版、大編輯的理念和全局的視野和格局,將出版工作當成是一種事業去經營﹔其次,編輯要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平台,主動作為,積極行動,把引領民眾的思想、傳播正能量、推廣先進文化視為一種使命,自覺地擔當起弘揚主旋律的重任,將積極健康的元素傳遞給民眾。正如梁啟超所指出的,報刊是國家和國民的“耳目喉舌”,是“去塞求通”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工具,可以“開民智”“育人才”。而這項“去塞求通”“開民智”“育人才”的工作最終是由編輯工作者來完成的。在互聯網時代把好政治關和思想關尤為重要,編輯工作者要把優秀的出版物推介給讀者,把正能量播撒在各個角落,讓那些思想不健康的東西無立身之地。

在當下,從事編輯工作需要一種開放的胸懷,學習和熟悉的知識就不能僅僅局限在某一學科某一領域,文學類的編輯隻懂得文學,物理學科的編輯隻懂得物理知識,這是專業知識,也是學科內的知識﹔也不能隻懂得編輯六藝等編輯技巧,而是要將互聯網與傳統的出版行業進行融合,從而創造編輯出版業新的發展生態。

二、整合自身優質資源,達到共建、共享、共贏

每個出版社、報刊社都有自身的優質資源,在做好本單位的工作之外,編輯工作者還需放眼全國,看其他同行在做什麼,是如何做的,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進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比如,中華書局以整理出版古籍和學術著作聞名,該社曾出版《四部備要》《圖書集成》《中華大字典》《中華百科叢書》以及《永樂大典》《古逸叢書三編》《全唐詩》《資治通鑒》《全宋詞》《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甲骨文合集》等經典文獻,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典籍,積極地推動了學術研究與發展。特別是編輯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與中華書局風格接近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但卻同中有異,避其鋒芒,自成特色。上海古籍出版社覆蓋到古典文學、歷史、哲學、語言、科學技術、醫學、軍事、工具書、畫冊、大專教材等,還出版普及性的傳統文化讀物,它的拳頭產品是《續修四庫全書》,出版的《中華學術叢書》《海外漢學叢書》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兩個出版社雖然相似度較高,卻在各自的領域深挖擴展,互相推進共同發展。優秀文獻、經典著作如果能夠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行傳播,就會給更多的學人提供方便,避免重復出版重復勞動,也會使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從而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目前,普及著作、暢銷書重復出版的現象是較為普遍的,不少有多個版本,但各個版本之間差別不大,有的僅僅只是改變了排版方式,增加了導讀、序言等內容。如果各大出版社的編輯能夠多溝通多協調,不僅僅看中經濟利益,就會減少資源的浪費。雖然可以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出版不同版本的書,四大名著有普及本、點校本、少兒本、繪畫本等,是為了照顧到各個群體的接受能力,而對於專業書籍和類書則還是讓有品牌的出版社去做,這樣做並不是限制小的出版社,而是小的出版社也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品牌,立足地方性彰顯地域文化,做到小而有特色。大的出版社要做強做大,小的出版社要做精做細,這樣在共贏互補中共同為中國的出版事業貢獻力量,使中國的出版市場呈現出集約化、多元化並存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三、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進入網絡化社會,編輯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編輯首先要學習的是互聯網的知識,隻有比作者、讀者學習得更快、更好,編輯才能夠保持“先知先覺”的優勢。在21世紀初,編輯需要學習的是計算機的排版、辦公功能,可以說是具有基本的操作能力即可。十幾年過去了,僅僅掌握一些初級的電腦知識是不夠的,編輯工作者要學習的是網絡知識,編輯可以通過郵箱收發電子郵件,運用qq與作者溝通審稿意見,建立投稿平台,方便作者實時掌握稿件的審稿進展情況,還可以建立審稿平台,與審稿專家進行互動、交流,甚至把稿件通過郵件發給省外、國外的專家審閱。這樣一來就會使編輯與作者、審稿專家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快捷,也簡化了作者寄送紙質稿、編輯給專家送審紙質版稿件的環節,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用紙,甚至可能實現無紙化辦公。

熟練掌握了網絡知識,編輯還可以擴大視野,在網上及時學習學科前沿的知識,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在學習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素養,豐富了自身的生活,而且在編輯工作中能更有發言權。編輯還可把本編輯部的欄目和近期策劃予以公布,特色欄目、熱點話題要重點推介,不僅讓作者對該刊有深入的認識,也使投稿更有針對性,還減少了編輯初審時的工作量。此外,編輯還可以把自身編輯過程中的心得發在編輯部的網頁上,讓作者和讀者學習,使作者在投稿時更為規范、更為理性,同時,也可以讓作者、讀者更為充分地了解編輯工作的流程和辛苦,從而能增強彼此的理解。

四、增強責任規范意識,嚴謹細致把好關口

編輯是出版物的最后一道關口的把關人,要把好這道關不僅僅與學術水平、技能、經驗、知識等有關,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諸敏剛在2015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我們國家信息化的步伐是比較快的,受這一趨勢的影響,在出版業,全數字化是一個發展趨勢。[2]”數字化使編輯工作變得更公開化,也更精細化。

有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3]。由於互聯網時代,信息的來源特別廣,以前我們說編輯工作者是火眼金睛,而現在,出版物則被億萬雙眼睛盯著,因而編輯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美國的博登曾言:“編輯是現代媒體至關重要的守門人,是媒體形象和聲譽的塑造者和維護者”,可見編輯出版人在傳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維護出版社、編輯部、報刊社的形象,編輯不僅在修改作者的稿件時要細致,不能主觀臆斷,要小心謹慎,巴金通過自己幾十年從事編輯工作的經驗告誡我們,“即使改對了九十八處,你改錯了兩處,你就是犯了錯誤。”要多與作者溝通,多了解作者的初衷和表達風格,如同《編輯人的世界》裡所提到的“最好的編輯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編輯或最少的編輯,而是編輯到什麼程度最能讓作者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編輯既要讓作者的思想閃光,也不能讓出版物留下瑕疵。有不少從事過編輯工作的人感慨說,編輯工作是一個遺憾的工作,因為出版物不可能美玉無瑕。作者自身即使學識再高專業知識再精,作品中也會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編輯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小陷阱”。編輯工作就像“排雷工”,一個字一句話認真仔細地去推敲研究,“雷區”一個個地排除,留下的遺憾也就會越來越少。即使編輯如履薄冰,小心再小心,《咬文爵字》每年咬出的錯誤數量驚人,甚至有些讓人大跌眼鏡。其實並非是編輯素養不夠,很多時候認為不會出錯的地方常被疏忽,反而更容易出錯。如果再加上數億萬的網民的監督,編輯肩上的責任會更重,壓力也會更大。那就需要編輯在良好的心態下,積極充電,終身學習,不斷提升,使自身成為各科全能的“巨無霸”。從而更好地在這個信息急速發展的時代和社會中立足,發揮好傳承和引領作用。

編輯出版人的修養、品位、視野決定了出版物的視野和品位。可以說,編輯的思想達到的高度,也就是編輯出版的作品的高度,編輯隻有站在一個較高的制高點上,才能夠編輯出高品質的作品。編輯出版人要及時學習,不斷提升,創新工作,將編輯工作與“互聯網+”對接、交融,發揮好排頭兵的引領作用,就會打造出優質的出版資源,為社會和民眾帶來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出版物,不斷開辟出版業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李子木.80人獲評“2014年中國好編輯”[N].中國新聞出版報, 2015-01-12.

[2] 上官雲,諸敏剛.全數字化出版是出版業未來一個發展趨勢[EB/OL].http://www.chinanews.com.

[3] 宗和.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 手機即時通信工具使用率首超電腦[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02-05.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