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2期

地市黨報促進時政新聞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張著昶
2016年03月29日09: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鑒於地市黨報時政新聞報道存在形式呆板,內容空洞、體裁單一、字數硬性化等突出問題,貴州省銅仁日報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以人為本,傳遞領導民生情懷﹔提倡新簡活實,突出報道風格﹔以新聞價值為判斷標准,提升時政版面含金量﹔巧選報道角度,增強時政新聞感染力﹔創新表達方式,提升傳播水平五個方面,切實將時政新聞報道融入到群眾中去,使之更具貼近性、指導性,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喜愛,從而提升黨報影響力。

關鍵詞:黨報﹔時政報道﹔銅仁日報

時政新聞報道,是黨報發揮主要功能的重要手段,是黨報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報歷來都將其作為重中之重,特別重視。然而,縱觀當前各級地方黨報,許多時政新聞報道,無論是文章導語,還是每一段的開頭部分,指出、強調、要求之類的詞匯,總是頻頻出現,可謂“熱詞”。其文章主要內容,更是空話泛濫、套話連篇、無病生吟,報道形式過於呆板,枯燥乏味。“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現狀讓時政新聞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在新型媒體快速崛起的形勢下,推進時政新聞報道改革,顯得尤為迫切。那麼,時政新聞報道該如何打破定勢,撕破死板的面孔,讓其“活”起來?結合貴州省銅仁日報時政新聞報道改革的實踐展開探討。

一、以人為本,傳遞領導民生情懷

事實上,不少地方領導人也要求黨報把時政新聞報道做“活”起來,使之更加貼近受眾,讓新聞具有親和力。

“深入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近年,我國新聞戰線廣泛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銅仁日報社以此為契機,認真學習和借鑒《人民日報》《蘇州日報》《廣州日報》等黨報的辦報風格,不斷創新時政新聞報道,以人為本,維護領導親民形象,有效增強時政新聞的指導性、有用性和悅讀性,大力推進時政新聞報道改革。

實踐中,盡管是治家辦報”,但仍有不少辦報人以傳統的思維標准,成天揣摩領導心思,將領導言行進行“過濾”,刻意“拔高”領導形象,認為這樣能幫助領導樹立威信。其實並非如此,這樣的做法,隻能是適得其反,對領導和群眾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傷害。大家都知道,老百姓關注黨報,最想知道的是,除了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外,就是看領導心中是否裝有老百姓?黨政領導是不是關注群眾疾苦?而絕對不是在研究你領導講話水平有多高,記者文字功底有多厚。所以說,一味過度渲染、刻意去拔高領導形象,等於是擴大了干群距離。

綜上所述,領導人的親民愛民之舉,最容易引起百姓的強烈共鳴,而且能帶來政府工作不斷改進以及對社會、公眾的積極影響。各級地方黨報在改革創新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展示領導的親民舉動,用細節、群眾化的語言和鏡頭記錄領導的親民行為,贏得廣大讀者的認可,進而維護好領導的親民形象,提升黨報權威和影響力。

二、提倡“新簡活實”,突出報道風格

如何撕破當前時政新聞報道“死板”的面孔,讓其真正鮮活起來?銅仁日報的做法是努力創新表達方式,突出時政新聞報道風格,讓清新文風躍然紙上。

第一,標題“新”。常言道,“題好一半文”。這就告訴我們,制作好的新聞標題非常重要。要讓讀者通過閱讀新聞標題,大體知道文章的梗概。其實,這也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在制作標題時,要圍繞讀者興奮點,採用最具吸引力和沖擊力的語言,最大限度地“釣”起讀者的胃口,讓其有一種“非讀下去不可”的欲望和激情,從而達到提升傳播效果的目的。

第二,文字“簡”。我們都知道人們在忙碌整天的工作后,很少再有心情去讀那些長篇大論、或類似“八股文”方面文章,這就要求我們按照受眾的口味,多用短段、短句,以最便捷的信息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就能適應現代都市人們,忙碌而又緊張的生活狀態,滿足人民豐富多彩的情感表達方式。

第三,表現“活”。通過呈現細節,以靈活的表現手法,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多種思維,融思想性、可讀性、新聞性於一體,靈活配置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資源,全方位傳遞領導民生情懷,達到深化報道主題,客觀、全面地反映事物發展過程的目的,從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第四,文風“實”。盡量用“故事化”方式表達,忌用“工作化”語言生硬表達。盡量多用生動、質朴平實的群眾語言,生動再現活動細節場景,忌用生硬的專業術語﹔標題和內容,要多用動詞,忌用形容詞和副詞﹔盡量用平視語氣,與讀者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切不可用“居高臨下”的口吻、或強迫語氣和讀者交流……這樣,讀者自然容易接受,時政新聞報道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到了提倡新、簡、活、實,時政新聞報道必然鮮活起來。

三、以新聞價值為判斷標准,提升時政版面含金量

試想,當我們每天翻開報紙,頭版頭條、甚至整版都是領導的“重要”稿子時,我們還有胃口再去翻看其他版面嗎?答案是否定的!

做好領導活動報道,可以說是目前傳統紙質媒體、特別是各級黨報改革,最為敏感的重要話題之一。但由於時政報道的特殊性和權威性,領導參與的活動,其新聞的“主角”究竟是什麼?是以領導身份高低來判斷?還是以新聞價值大小來判斷?銅仁日報的做法是,根據活動本身的重要性來定,換言之,就是以新聞價值作為唯一的判斷標准。如果領導活動重要,對推動當前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其新聞報道毫不疑問在市上重要位置,反之則“退居二線”,讓新聞成為“主角”。

早在2012年時,銅仁日報即按照自己的改革路徑,成功爭取市領導的重視、理解和支持,促成市“兩辦”聯合行文,對時政新聞報道作出明確規定:市委書記、市長出席的會議和活動新聞報道,除全市性重大會議外,一律不發頭版頭條位置,且字數控制在300至500字,杜絕了以往兩三千字、甚至半個版以上的時政新聞報道,從而把“黃金版面”騰出了來,讓給了基層一線,使版面真正“活”了起來。這樣,來自市直部門、各區縣、甚至鄉鎮關注發展、關注民生方面的稿子多了起來,紛紛登台亮相“頭版頭條”,與時政新聞交相輝映,整張報紙也格外具有親和力。

文件出台后,銅仁日報記者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徹底摒棄以往照抄領導講話材料,或摘錄文件中空話、套話的做法,改為精心挖掘和制作老百姓最感興趣、最為關注的熱點新聞,從而真正使時政新聞報道有了“興奮點”,彰顯了黨報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銅仁日報時政新聞報道改革的成功實踐表明,地方黨報要積極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爭取地方黨政主要領導的支持,為改革創造寬鬆的環境,從而大刀闊斧地推進時政新聞報道的改革。

四、巧選報道角度,增強時政新聞感染力

我國新時期新聞宣傳的要求是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也是各級地方黨報作好宣傳報道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眾所周知,一篇作品究竟好不好,關鍵看新聞角度選擇是否恰當,是否新鮮,如角度選擇得好,文章就倍感新穎。那麼。究竟如何選擇最佳的新聞角度?銅仁日報的做法是“三貼近”,抓“活魚”,千方百計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銅仁市西門橋、鷺鷥岩大橋、東關大橋是銅仁主城區的交通要道,前幾年新修加固三座大橋時,嚴重影響了主城區交通,市民關注,領導重視,銅仁日報對這一重大事件,也做了多次報道,及時向市民傳達了相關信息。大橋開通后,市領導非常關注城區交通變化情況。在征得領導同意后,本報記者創新報道方式,以《三橋投用,銅仁城區“鬆活”多了》為標題,刻意淡化領導身影,以群眾視角和群眾化語言,寫了一篇500多字的精短消息。文章見報后,很多讀者都致電說,文章細節感人,標題口語化,全面反映了政府關注民生的情懷。由於發揮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該作品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的好評。

所以,巧妙選擇報道角度也是一門學問,角度選擇得好,做出來的時政新聞就很會有感染力,而且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五、創新表達方式,切實提升傳播水平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受眾思想觀念快速變化的今天,黨報面臨新的挑戰。作為地方黨報,惟有跳出傳統的辦報思維,向百姓視角靠攏,向百姓需求聚焦,向信息傳播方向轉變,不斷提高報道藝術水平,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果。

第一,做群眾“樂見”新聞。時政新聞報道必須立足“正確、有用、好看”的原則,圍繞百姓關注點、興奮點,用心捕捉讀者喜聞樂見的有用信息。換言之,時政新聞報道要以市民關注點為導向,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解惑釋疑。這樣,讀者就會關注,報紙才會有力量、有生命力﹔第二,善於撈取“干貨”。大家都知道,時政新聞一般是報道黨政領導的重大活動,但並不是說,所有領導參加活動都是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具備從紛繁復雜的政府工作活動,和大量材料中撈取“干貨”的真本領,善於發掘有價值的東西,凸顯新聞的含金量,這樣,時政新聞報道就能贏得百姓點贊﹔第三,善於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新聞表象反應出來的或許是新聞,但不一定是最佳新聞,善於從領導活動中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才是新聞工作者的真本事,是時政新聞報道記者的一項基本功。能用形象、通俗的語言表達主題,這樣的報道才新鮮,讓人不讀不厭。銅仁日報曾刊發過《專員淚洒長安街》的一則新聞稿,是對時任專員袁周的一篇細節報道,可以說是一篇典型的時政報道,也可以說是在講述一個人物故事,記者通過銅仁市爭取渝懷鐵路過境的艱辛歷程,深刻反映了銅仁人民期望鐵路過境以此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由於文章採用了講故事的手法,展示生動的細節,最終感染了廣大讀者﹔第四,善於與讀者互動交流。作為地方黨報,要敢於放下身架,經常性征求讀者的意見,或與讀者面對面的交流,認真查找時政報道與服務受眾上存在的差距,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努力改進報道方式,努力提高傳播效果,彰顯黨報親和力。

所以,做時政新聞報道的記者,絕不能做會議的“復印機”,更不能充當領導的“傳聲筒”,而是努力將會議語言,轉換為符合群眾口味的新聞作品,將枯燥乏味的工作議題,轉變為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徹底摒棄假、大、空,從而讓時政新聞報道盡顯“廬山真面目”。

唯有如此,時政新聞報道才能沖破傳統束縛,撕破“死板”的面孔,讓其真正“活”起來,從而使地市黨報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留住及吸引廣大讀者群,展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 靖鳴.會議新聞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 陳嬿如.傳播效果研究如何走出困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7-02.

[3] 金同啟.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媒體平台[J].新聞與寫作,2015(11).

[4] 馬鈺.創新會議報道的路徑[J].中國地市報人,2015(9).

[5] 喻國明.關於當前傳媒發展的若干思考[J].編輯學刊,2014(5).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