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3月下

先讀懂農村,再寫“返鄉筆記”

劉秀平
2016年04月21日10:56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摘要:最近幾年,春節寫返鄉筆記似乎成為一種媒體年俗。萬家團聚之時,記者也要返鄉,可媒體仍然需要大量的內容,返鄉筆記既應景又能救場,因

最近幾年,春節寫“返鄉筆記”似乎成為一種“媒體年俗”。萬家團聚之時,記者也要返鄉,可媒體仍然需要大量的內容,“返鄉筆記”既應景又能救場,因此大行其道。但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春節,一些網絡媒體熱轉的“返鄉筆記”賺足了眼球。總結一下,最讓人大跌眼鏡的大概是“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庄”,最有爭議的是被証實為假新聞的“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最沉重的是“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或“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

心裡裝著消極,目光便聚焦於灰暗

父親瀕死兒子卻用低保金“行樂痛快”、農婦組團“約炮”、媳婦罵婆婆“老不死的東西”、低保夫婦不顧兒子常年酣戰牌桌……這是《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庄|返鄉日記》一文中描繪的“禮崩樂壞”的東北村庄。為了強調其真實性,作者高勝科在文章開頭寫道:“我要寫的故鄉雜記卻顯得些許殘酷和悲戚,可惜這並非杜撰虛構,而是真實的寫照。”新華社記者在調查該文章的真實性后寫道:“高勝科在與新華社記者電話溝通時表示,他寫的是新聞稿,文中的情況是他多年積累的真實情況,並不是編造的。”但最終,新華社記者的調查結論為:“返鄉日記”並非“返鄉之作”,文中描繪的“禮崩樂壞”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是虛構的。

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都是虛構的”這個結論,並沒有說事件完全虛構,這也正說明了新華社記者在調查中的嚴謹。要說一個鄉村完全沒有好吃懶做的低保戶、不孝順老人的兒媳婦,抑或個別作風不正派的婦女,那也太絕對了。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這篇返鄉日記的作者高勝科用真事寫出了假新聞?原因是什麼呢?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庄戶人家的生活幾乎是透明的。今天張家出嫁的閨女跟婆家鬧別扭回了娘家,明天李家的兒子跟人打了架,都瞞不過左鄰右舍。因為,庄稼院門都敞著,鄉鄰們來往密切。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鄉村居民們完成了最原始的自我教育。“不能那樣,讓人笑話。”純朴的農民們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晚輩。同時,毫不掩飾地鄙視那些好吃懶做的低保戶、不孝順老人的兒媳婦、作風不正派的婦女。方式之一,就是會在一些熟人間的談話中有所提及,原意是與這些人劃清界線。從小在這個地方長大的記者,應該了解其真實的語境。記者回鄉,眼裡隻盯著臟污的地方,不是成了單單愛往廁所裡鑽的蒼蠅?發出的聲音除了令人作嘔的嗡嗡聲,沒有其他益處。

可以聚焦問題,目標應是公眾利益

筆者上述所說,並不是否定“返鄉筆記”報道鄉村存在的問題,但“返鄉筆記”應該堅持以下四項基本原則,即公眾利益原則、真實性原則、合法性原則、政治性原則。對農村大眾報來說,還加上了四條新聞底線,即堅持農業專業優勢、堅持科學理性、堅持對農民的利益同情地理解、堅持對中央三農政策的全面准確把握。“農村大眾報2016年記者新春走基層”就依此四條新聞底線,從“三農”的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比如,《一個70后糧農眼中的供給側改革》《農村春節開啟逢年必“堵”模式》《農村留不住姑娘,家家都愁“娶媳婦”》以及《移動互聯應用成創業農民新考題》,都道出了鄉村中存在的一些真問題。新政策下種田農民的迷茫、相對落后的交通、科技發展農民的不適應等,有的確實需要改善,記者報道出來,或能為鄉村的發展助力。

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讀懂農村。記者返鄉,其實是回家。對待鄉村,要以一種回家的情感,而不是一個城裡人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笑話農村的種種落后。農村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比如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了,說明土地承載不了人們那麼多的需求了,城鎮化是大勢所趨。記者以此思路去思考,方能寫出有見地的文章來。如果在“返鄉筆記”裡認為農民外出打工沒人種田了因此農村荒廢不堪,因而痛心疾首,非要把農民都拉回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男耕女織時代,這樣的記者無疑是不懂農村的,不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也根本不知道農民想要什麼。

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3家中央新聞單位進行實地調研,提出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具體到“三農”新聞工作,記者採訪寫作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農民,我對這事怎麼想、會怎麼做?如果真的設身處地思考了,記者的報道就經得起考驗了。

(作者為農村大眾報總編室編輯)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