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4期

新媒體視域下的智能手機

——基於手機異化的批判性分析

徐媛
2016年04月21日15:01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在新舊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之下,全新的智能手機作為一種交往的載體,儼然成為人們討論的重要課題。手機發展至現在,帶給人們巨大的便利,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但在此優勢的表征之下,卻隱藏著巨大的異化性隱患。本文主要從主體性的弱化與喪失、“碎片化”的社會關系與“中斷”的時代、虛擬“圈子”與想象中的“在場”、符號與身份的呈現四個方面對手機給人們帶來的一系列異化性表現進行批判性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智能手機﹔異化

從1973年第一部民用手機誕生至今,歷經40多年的時間,手機由隻能通話和信息發送的非智能機發展到具有獨立操作系統的強大的智能媒體終端。在新媒體的視域下,手機憑借其便攜式、交互性、融合性等特征,被學者稱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種大眾傳媒。在優秀特質的助力下,智能手機逐漸侵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手機與人們形影為伴,在產生便利之際,也對社會與個人產生了巨大的異化影響。

一、主體性的弱化與喪失

如今人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無論是物象身體還是潛意識,手機融入人們的身體,逐漸變成了人的某個器官,成為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機是一個針對遠距離的人說話的器官,因為有了手機,人的語言能力“增強”了,人們可以將語言傳送到非常遙遠的地方。它是人體器官的延伸,深深植根於人體中,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意義,手機的器官化功能在此過程中日益被強化。手機的接觸與使用已經超越了年齡的限制,從幼兒期到成年期再到老年期,手機無不如影隨形,融入生活。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人去反對它,當然,也沒有人懷疑過它。最終,每個人和這個智能的機器相伴終生。手機APP的第三方應用程序被廣泛應用,地圖導航、電子閱讀、快捷支付等等頗受青睞。但是,人們可曾想過,當我們過分地依賴手機的各種功能,我們真的是手機的主人嗎?而事實恰好相反,人們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逐漸被馴化成為一個服從手機法則的規訓了的動物,並陷入了手機的包圍中,手機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人們的生活並開始侵蝕人內在的意義世界。我們以為自己控制著手機,但由於對於物的過分依賴,實際上手機奴役著我們,人們喪失了自由。如此是人們生產與消費的顛覆,是主體與創造物的反轉,最終,人依附於自己的創造物從而失去人的主體屬性。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手機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換代,人們在過度依賴手機的同時逐漸喪失了自主性、批判性與否定性,受制於手機,也可以說,人一旦進入了“手機人”的狀態,並不是作為一種工具對自身器官的功能性延伸,而是弱化與磨滅主體性,最終形成像馬爾庫塞筆下所說的單向度的人——主體性缺失的異化的人並且始終沒有辦法裸身返還。

二、“碎片化”的社會關系與“中斷”的時代

如今,手機也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已經超越了本體特征而成為一種社會關系,亦或是轉變為我們社會關系的全部,構成了流動的生活本身。在新媒體互聯網時代,空間的限制被打破,每個人都在手機上建構自己的小圈子並逐漸地分眾化,整個世界以碎片的方式存在。在這種去中心化的社會關系中,人們不再以現實的實踐方式來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轉向對智能手機虛擬環境的依賴,在自我建構的小空間裡,不斷創建隱私的話語體系,依靠手機的使用來找尋自我價值,刷新自我存在感。也就是說,整個社會被手機充斥著並編織一個無限的網絡,每一個“手機人”都置身於這個網絡中,並佔據著其中的一環,以至於人們按照這個網絡所設定的程序來組織自己的行為,借助於智能手機在社會中為自己設定一個位置與角色,設定一個可見性的時空場所。

手機給社會關系帶來碎片化的解構時,也使人們處於一個充滿中斷的時代。人們沉迷於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有種無法抑制的沖動,不時地去查看最新消息,打破即時的狀態與工作。人們不斷從各種境況中抽離又進入下一個語境,使人們的注意力中斷分散,偏離自己預定的軌道。正如學者詹姆斯•肖特所言,“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中斷的時代,移動設備增值並一直處於運行狀態,隨時能被打斷,觀看者時間的碎片化越來越強。”

三、虛擬“圈子”與想象中的“在場”

人的交流總是位於一定的時空情境當中,隻有在特定的傳播語境中,人的情感交流才會得到很好的呈現,主體特性和現場參與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①通過手機這種虛擬的介質所建構和維持的交往圈,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現實的交往實踐,對自我的認識或對他人與世界的認識不是在現實生活中了解的,而是通過手機的屏幕所塑造出來的一個個虛擬的圈子顯示而獲得的。這種圈子所建構的人際關系逐漸縮小並異化為類似人與物的關系,成為一種工具關系。“手機人”已經把現實世界看作是手機屏幕中世界的延續,真實生活與手機生活難以區別開來。

在新媒體時代,智能手機是人們顯示自己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平台,手機作為一種“場”的存在,使得在場者處於相互影響和“呼應”的關系體系之中,成為對方相互存在的明証。②人們在手機的場域中馳騁,但不知這種場卻是想象中的“在場”,是一種共時不共空的缺失語境的交流,人們成為一個個孤獨的個體,人的社會性不斷地弱化,所建構的是一種虛擬的“圈子”和想象的“在場”。正如一位社會評論家所說的,我們花很多時間盯著屏幕,卻忽視了身邊的人,我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經歷不是被我們體驗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並流傳於一系列的APP上的。

四、符號與身份的呈現

手機作為一種代表,被重新社會化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集體的愉悅,越發地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符號、禮儀的神話,轉化並固化為一種超脫本體主義的功能性機器。

手機,作為一種交流工具,遠遠超過其物的本身,而成為一種符號與身份的象征,與自我意識、自我認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今天,智能手機儼然成為一種標簽,成為一種通過品牌來顯示身份、財富或是地位的程式。當你遇到一個陌生的人,對他完全不了解,也許他拿出手機時,你也會通過手機的品牌而下意識地判斷出這個人的生活狀態或是財富擁有度,即使這種判斷是有失水准的,但是,在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是廣泛存在的。為什麼蘋果手機會備受人們的青睞,在iPhone6和iPhone6 plus手機在中國大陸市場正式發售時人們排著長隊徹夜等待?現在的智能手機,在物的功能性價值上是大同小異的,不會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為什麼人們還是熱衷於買蘋果等昂貴的手機呢?這是因為手機功能性的含義被消解為非功能價值,人們通過購買的行動來標示身份,在此過程中的表意功能就充斥著符號意義。這也可以解釋人們對符號與身份的訴求超過了對手機功能的需求。手機符號的彰顯,並不是先驗的,而是在不斷編碼與解碼中內化為手機實體的。這種呈現,營造出擬像化的符號景觀,發揮著建構自我、身份和消費意識的文化幻想,重構人機關系,在符號的消費中加深了手機的異化。③對符號邏輯的追求,使人們對手機——物的佔有不斷膨脹,不斷更換手機,陷入對手機符號的狹隘的追求上,使消費手機的行為產生了異化的肌理。

五、結語

手機帶來主體性的缺失與弱化,社會關系的去中心化,“在場”的虛擬性與超越物的符號化等異化現象,反映出手機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人類就在多大程度上抑制與控制人類。手機拓展了人的器官,延伸了人的身體,但也抑制了人的肉體官能和能力,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甚至產生了一種依戀的情結,而手機似乎能夠與人對話,超越了物的實體性而漸似成為主體。人們按照手機所設定的標准與模式,重新建構社會與自我的話語並內化為人內部的內行編碼,從而產生了如此種種的異化現象,也因此構成了一種全新的“物的神話”。

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手機所帶來的異化影響,對手機的運用與交往行為進行理性的反思與合理的重建,把握人的主體性和自我價值。

注釋:

①②廖華力,宋艷.元媒介地位下手機的交往特性:“在場”視角下的哲學思考[J].東南傳播,2011(7):72.

③王睿.手機符號消費研究[D].湘潭大學,2013.

參考文獻:

1.[美]馬爾庫塞著,張峰譯.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2.[美]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手機:擋不住的呼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法]鮑德裡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