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拓展深化新時期財政新聞報道

2016年04月21日10:5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拓展深化新時期財政新聞報道

目前,我國新聞報道從內容上一般分為時政類、社會類、財經類、娛樂類等幾大類,其中財政新聞一般是作為財經新聞的一個部分而存在的,報道范圍也基本限於財政收支等傳統的財政管理內容。隨著我國財政職能的不斷拓展和豐富,特別是隨著黨的十八大將財政提升到了“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高度,財政職能更是得到大大強化。與此相比,傳統的財政新聞報道模式已經遠遠不相適應,亟待重新定位和拓展內容,並創新報道方式。

傳統財政新聞報道模式的局限性

財政新聞報道內容局限於傳統的財政收支,與長期以來我國財政職能的相對單一和固化有關。

在計劃經濟時期,與國家職能相適應,我國的財政職能理論作為社會再生產理論的一部分而存在,財政是計劃體制的集中體現,是政府集中和分配國家資源的主要工具。因此,財政最基本和首要的職能便是分配,以及從中派生出來的財政監督職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和深入,市場因素逐步增多,市場機制作用日益顯現,通過“利改稅”、減稅讓利等手段改變國家和企業及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成為財政工作的重要任務。財政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越來越突出,財政職能隨之被表述為分配、監督和調節。1992年10月,隨著黨的十四大確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市場機制在政府宏觀調控和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多更大作用,財政職能隨之發生重大轉變,特別是參與穩定經濟和宏觀調控的職能日益突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和監督管理等四大財政職能也逐步完善和成形。

在2000年前后,我國提出建立公共財政體系,並將財政管理重點由過去的財政收入轉向財政支出。此前,我國財政職能的發揮主要集中在生產建設領域,對象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財政工作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籌集和增加財政收入,對於市場、社會和公眾來說,與財政部門直接打交道的機會不多,盡管財政部門的職能和作用極其重要,但更多扮演的是“幕后英雄”的角色,並不為社會所了解。

與財政職能的上述特點相適應,財政新聞報道也有著較大的局限性。

從報道范圍和內容上看,財政新聞報道基本局限於資源配置和監督管理這兩個職能,簡單地說,就是收支和監督,其中又偏重於收支,特別是收入。對於財政履行的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這兩個相對較新卻非常重要的職能,新聞報道則比較薄弱。

從報道的力度和深度上看,也明顯不足。財政資金作為國家職能最為重要的基礎和保障,就像空氣和水之於人一樣須臾不可離開,其作用體現在所有直接或間接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和個體,涉及范圍廣、鏈條長、環節多。但目前,許多財政新聞報道很大程度上止步於資金撥付,而這其實只是起始環節,要發掘和展示財政資金及財政管理的作用,就必須延伸和深入到財政資金的使用者層面以及相應環節進行了解,並對其最終情況和績效加以反映。

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新聞報道見資金不見事、見政策不見人、有頭無尾,文件化色彩較濃,其傳播效果自然受到很大影響。

財政職能拓展對新聞報道提出新要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財政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和財政職能的拓展深化,這對財政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01年以來我國公共財政收支規模增長進入快車道,年增速達到兩位數以上,個別年份超過20%,收支規模也從萬億元級分別攀升到5萬億元級和10萬億元級。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與過去主要從公有制企業獲得收入不同,目前由民營經濟部門所提供的稅收收入已經佔全國稅收的60%左右。從支出側看,財政支出迅速從過去的生產建設型向公共財政型轉變,受益的對象也從過去的少數國有企事業單位擴展到所有類型的企事業單位以及遍及大江南北的千家萬戶。據統計,近年來,全國財政民生支出佔比一直保持在70%左右。

與此同時,財政職能也不斷拓展深化。從調控經濟看,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關鍵時期,財政宏觀調控與金融、計劃等宏觀調控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構成我國宏觀調控體系的三大主要手段和宏觀調控基本內容。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通過稅收、預算、國債、貼息、轉移支付、政府採購等工具以及財政支出增減變化的結構性安排,影響社會總供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為此,財政宏觀調控還要注重與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等計劃手段和貨幣政策手段相互配合。

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也在明顯強化。近年來,財政主要通過稅收調節、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支出、補貼)等手段,對市場初次分配結果實施再分配調節,促進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此外,財政監督職能不斷強化和延伸,財經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加強,成效巨大,中國財政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

因此,急劇擴大的財政收支規模,稅源結構、支出結構的巨大變化,受益人群的迅速擴面和增加,財政職能的不斷拓展、豐富和深化,從財政工作的主客體兩方面都對財政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從財政工作主體即政府和財政部門來說,財政宏觀調控發揮作用如何,規模巨大的財政資金都用到了哪裡,績效怎麼樣,不僅需要向人大交代,更需要向廣大納稅人和老百姓說清楚。為此,在財政政策的制定和落實、資金的分配和監管過程中,財政部門都需要通過新聞報道公開相關信息並向社會表明自己的意圖和觀點﹔同時,對於財政政策和資金在執行中的落實或使用情況,財政部門也需要借助新聞報道進行廣泛收集和了解。

從財政工作的客體來說,一方面,作為納稅人,他們關心自己繳納的稅費能否得到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作為受益者,他們關注如何從相關的財政政策和財政資金中獲得收益。財政新聞報道無疑應該為此提供服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黨的十八大將財政定位於“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高度。這不僅意味著要更加重視財政新聞報道,更要求進一步拓展財政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因為,國家治理的主體是政府,財政則是政府履行職能的基礎所在,因為任何履職活動都離不開財政資金。相對於其他方面的政府職能,財政職能最具綜合性:其范圍覆蓋了所有政府職能、所有政府部門和所有政府活動領域,其觸角延伸至政權管轄下的所有家庭和企業、所有經濟社會活動領域。

對於財政新聞報道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是嚴峻的挑戰。

從哪些方面拓展和深化財政新聞報道

拓展財政新聞報道方面主要包括:

進一步加強財政宏觀調控報道。財政是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財政調控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財政政策一般通過預算、稅收、補貼、投資、公債、轉移支付等手段,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站在社會公眾的角度看,財政收支及監督等傳統的財政管理畢竟屬於財政的“分內工作”,而財政在實施宏觀調控中採取的財政政策和措施,則會引起社會公眾的更多關注和興趣。特別是以傳統的財政新聞報道為主的財經媒體,更需要提高對財政宏觀調控領域的關注度,提供更高質量的新聞報道。

進一步加強對財政支持的各項民生及社會事業領域的報道。隨著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和公共財政體系的完善,財政對於民生及社會事業支持的范圍逐漸擴大,力度也不斷增強,財政的社會化和民主化特征日益明顯。財政新聞報道也需要跳出原先的財政收支的狹窄空間,積極深入地挖掘財政支持各項民生及社會事業的過程、舉措及取得的效果,反映財政所支持的社會領域的相關情況,在財政系統和社會公眾之間起到雙向溝通的橋梁紐帶作用。

進一步深化傳統的財政新聞報道。近年來,財政改革步伐不斷加快,財政資金監督管理逐步向全過程延伸,績效管理的要求不斷提高,分量不斷加重。為此,財政新聞報道也要向財政監督管理的全過程延伸,而不是僅限於資金收了多少、支了多少,發布了什麼政策、取得了什麼效果,而對資金的使用過程或政策的落實情況、效果怎麼樣及如何取得,則輕描淡寫。

隻有這樣,財政新聞報道才能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受到財政系統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劉國旺 作者單位:中國財經報社)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