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晨報:啊朋友,再見

彭 驥
2016年05月25日07:54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啊朋友,再見

“瓦爾特去世”這個消息傳出后,一波人深受震撼地喊“天啊”,聊起來,感覺很像一個很久沒聯系過的朋友,在你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突然以死亡的方式,激活對曾經相處過的時光的回憶,帶著那段久遠歲月的特有氣息。還有一波人完全在狀況外,問:“他是誰?”在他們的世界裡,這個人確實可能從來都沒存在過,更談不上任何刻骨銘心的回憶了。而這兩波人,基本可以用年齡來劃分,前一波人大抵是70后、60后或50后,后一波人是80后以及更后了。

所以,“瓦爾特”又是一個能來劃分年齡的人。我屬於后一波人。我對他並不熟,對他的電影作品也沒啥印象,對他的藝術人生也沒多大興趣,但我也是有共鳴點的。一提到“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這首歌,我一下恍然,那是小不點的時候跟著大人們起勁地唱過的歌。這也算回憶吧,回憶就是這麼傳承的吧。

面對前輩、長輩,大部分人的態度往往經歷過大體相似的階段,一開始是無條件崇拜,“哇,好厲害”﹔長大些,以為自己看到了並能主宰世界,就一邊倒地否定,“啊,老土”、“真過時”、“我要是你,早就……”再成熟點,真的見了些世界,會覺得“其實,他還是蠻贊的”。面對前輩、長輩的青春記憶,如瓦爾特,很多人也會經歷這樣的態度轉變。

就我而言,我已經能去欣賞前輩們的青春記憶了。1970年代,南斯拉夫電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瓦爾特”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代表了朋友,也代表了中國數代人對於遠方的想象。這位“遠方的朋友”,長相和身邊人大不一樣,深眼窩、高鼻梁,外國的樓房、街道、食物、商店,嘴裡說著“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就要來了”如此富有詩意的話,擔負起天下興亡。如今,盡管前南斯拉夫已經分成了6個國家,但在和瓦爾特在一起的青春記憶裡,南斯拉夫這個名字一直存在。

如果有人以青春符號來研究社會代際,應該是件蠻有意思的事情。80后如我,也有很多已經符號化的青春記憶。那些符號,是四大天王、古惑仔、小虎隊,是李雷和韓梅梅、小龍人、黑貓警長、灌籃高手,是周星馳、汪國真……那是和瓦爾特完全不一樣的畫風。青春記憶,就像是阿甘手上那個充滿魔法的巧克力盒子,你永遠不知道拿到的是什麼口味。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青春記憶,但完全可以欣賞別人的青春記憶。瓦爾特,啊朋友再見,那股烈火般的青春,再見。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