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綜"登上電視且融且變 台網合作邁進雙贏時代

2016年05月25日10:1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綜”登上電視:且融且變

隨著台網融合的深入,電視媒體集中推出一批台網聯合制播的綜藝節目,打破了不同平台之間的壁壘,強化了電視媒體和網絡平台間的共振效應和口碑傳播,推動台網合作向雙贏時代邁進。

趨勢 融合進一步加深

“網綜”主要指網絡視頻服務商、影視制作機構或個人制作並以網絡平台為主要播出渠道的娛樂性綜藝節目形式。在我國出現互聯網的短短20年內,隨著台網的深度融合,互聯網綜藝的制作元素日趨多元,互聯網綜藝節目與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相伴相生,飛速發展。

隨著一系列關於媒體融合的政策指導出台,表明媒體融合的討論已經從學術層面進入到中央決策層。互聯網綜藝節目開始大爆發,數量大有超越各大衛視綜藝節目之勢。2015年,中國進入了互聯網自制綜藝2.0時代,“大投入、精制作、媲美電視綜藝”的優質節目已經誕生,越來越高的點擊率和關注度讓互聯網綜藝節目成為視頻網站著力發展的方向。從愛奇藝反輸湖北衛視的《愛上超模》,東方衛視與騰訊視頻共同制作的《我們15個》,到優酷為北京衛視打造的《歌手是誰》﹔從樂視網和安徽衛視以雙平台之力打造明星婚戀真人秀《十周嫁出去》到愛奇藝與貴州衛視聯合播出的偶像養成類真人秀《流行之王》,在電視台播出的新節目中,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綜藝節目不斷增多,且合作形式多元化。例如,《十周嫁出去》在播出過程中由樂視網全程直播約會、領証和舉辦婚禮的全過程,安徽衛視則在周六晚推出精編周播版﹔貴州衛視《流行之王》作為一檔偶像養成類真人秀,集戶外真人秀、明星引領素人、團隊對抗等多種模式於一身,互聯網綜藝節目與電視媒體的融合進一步加深。

筆者認為,互聯網綜藝節目的發展也可以看作是台網融合過程中電視媒體與視頻網站的博弈,起初互為宣傳﹔而隨著網絡綜藝的崛起,雖然通過向視頻網站銷售綜藝節目版權讓電視台獲得了不菲的版權費,但視頻網站對電視綜藝觀眾的分流也越來越明顯。在這種背景下,各大電視台不甘心陣地被視頻網站一步步蠶食,淪為視頻網站綜藝節目內容供應商,與主流網站紛紛劃清界限,自建渠道﹔而面對電視台的自保行動,視頻網站更加意識到自制內容的重要性,催生了投入,精心制作的網絡綜藝節目集中亮相。然而,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融合”已成為時代主題,當下台網合作更為緊密,聯合制作綜藝節目、互聯網反向輸出綜藝節目等互聯網綜藝的新語境,都在詮釋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入融合、實現共贏的潮流已經不可逆轉。

效果 電視與網絡“雙滿足”

隨著互聯網的強勢崛起,互聯網綜藝節目已從最初的“雙低”——“低成本、低俗化”逐漸正規化,向電視綜藝節目靠攏。與此同時,近年來電視節目的制作一直在提制播分離,發展到今天,電視台掌握了什麼IP,決定電視頻道可以在互聯網點擊后有什麼升值空間。然而當前綜藝節目雖然大多在電視台制作,但是掌握IP的電視台卻是鳳毛麟角。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少數媒體意識到互聯網更加開放,制作成本和研發成本更低、風險更小,因此開始在互聯網上進行更多新模式的探索,以尋求自身IP的研發,這也是近期互聯網綜藝節目增多的原因。

觀察近幾年幾檔台網聯合制播的綜藝節目發現,能同時滿足電視和網絡受眾的節目內容是目前互聯網綜藝節目適應電視台的難點所在。目前互聯網過於活躍、過於前衛的節目內容很難被電視台所接受,因此在節目輸出給電視台的過程中,網絡節目電視化是必要步驟。如湖北衛視在引進《愛上超模》時,對節目中一些粗口和暴露鏡頭進行了剪輯﹔東方衛視在播出《我們15個》時,也會在故事發展走向中按照傳統觀眾能夠接受的方向進行剪輯包裝。此外,由優酷土豆制作的旅行真人秀《侶行》已輸出央視,該節目在互聯網播出時,考慮到網友縫隙式的收看習慣每集時長在20分鐘以內,但在電視台播出時,央視將《侶行》每集時長調整為1小時,以迎合電視觀眾的收看習慣。正是由於互聯網與電視受眾的差異性,目前出現的台網聯動節目,很難達到“現象級”水准,台網合作的綜藝節目隻能作為市場的補充,雙方還應結合自身受眾去制作節目。

綜觀近期互聯網綜藝節目的收視表現,可以看出,《我去上學啦》《燃燒吧少年》《歌手是誰》在71城市中收視突破0.5%,成為這幾檔節目中收視的佼佼者。總體而言,當前台網聯合制作的節目收視普遍較低。分析其原因,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的受眾差異是造成風靡網絡的互聯網綜藝節目電視收視偏低的重要因素,此外,個別台網合作的綜藝節目在后晚間時段播出,這對節目的收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反饋 更易吸引女性觀眾

不同於傳統電視綜藝,網絡綜藝作為后起之秀,互聯網的基因決定了它定位精細化、互動性強、緊密結合當下熱點、更加貼合觀眾娛樂需求等特點,這些特質正符合了年輕群體的觀看習慣,而年輕人正是當今視頻網站及綜藝節目的最主要受眾。那麼台網合作的互聯網節目在登上電視熒屏后,其受眾有哪些特點呢?

從性別上看,女性觀眾較之男性觀眾更喜歡收看有網絡元素的綜藝節目,其集中度普遍高於平均水平。在筆者所關注的多檔綜藝節目中,隻有央視一套的《侶行》男性集中度超過平均水平,而女性觀眾則對不同類型的網絡綜藝節目都表現出很高的熱情。筆者認為,這與電視台選擇播出的網絡綜藝節目內容有密切關系。當下電視台播出的網絡綜藝節目大多考慮與傳統電視綜藝節目接軌,雖然格調唯美,但缺乏鐵血剛性,與現實生活存在一定距離,顯然更為吸引女性觀眾。

從年齡結構上看,台網合作的綜藝節目受眾年齡結構大體呈現出“中間高、兩頭低”的特征,45~54歲的中年觀眾集中度普遍高於平均水平﹔《百萬粉絲》《我去上學啦》《燃燒吧少年》和《歌手是誰》受眾明顯年輕化,受到15~34歲青年觀眾的青睞﹔而《漢字英雄》《十周嫁出去》和《我們15個》則更受中老年觀眾的喜歡。筆者認為這樣的觀眾構成一方面與節目氣質有關,另一方面與頻道固有受眾定位有較大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台網合作的綜藝節目在學歷層次上呈現出一定的共性,高學歷觀眾比例遠高於平均水平。其中,《侶行》《歌手是誰》及《我們15個》更是獲得了高學歷群體的喜愛,反映出了網絡綜藝節目的受眾優勢。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過去的2015年,傳統媒體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唯有積極改變,順應融合潮流,加強與互聯網的合作,方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未來,台網合作的綜藝節目定將異彩紛呈。(張廣彥 作者單位:CSM媒介研究)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