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6年5月上

國外報紙如何做數據新聞

劉 瓊
2016年06月23日11:20 | 來源:中國報業
小字號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可以實現對信息更明晰的呈現、更准確的分析和更深層的解讀,正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新聞報道方式。本文結合《衛報》等國外代表性媒體的數據新聞報道,學習借鑒他們的經驗與方法。

[關鍵詞]數據新聞 數據來源 展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 G22 [文獻標識碼] A

數據新聞,也稱數據驅動新聞,就是通過對大量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處理,運用可視化和敘事化手段表現的新聞。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可以實現對信息更明晰的呈現、更准確的分析和更深層的解讀,正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新聞報道方式。

當前,國內報紙在數據新聞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相較國外媒體,在內容的深度和數據的豐富度上有一定差距。本文結合《衛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代表性媒體的數據新聞報道,學習借鑒國外報紙的經驗與方法。

國外數據新聞偏重嚴肅選題

國外數據新聞的選題涉及面非常廣,沒有一定的限制,但更偏重嚴肅選題,注重挖掘意義。一般情況下,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是熱度,即關注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或熱點問題﹔二是角度,即可從數據的角度進行分析,且有可獲取的數據﹔三是深度,即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深層次解讀,以數據本身的價值吸引受眾。

例如,2010年10月,《衛報》發布了《維基百科伊拉克戰爭日志:每一次死亡地圖》的數據新聞(見圖1)。新聞使用來自維基解密的數據,借用谷歌地圖的免費軟件Google fushion制作了一幅點圖(dot map),將伊拉克戰爭中所有的人員傷亡情況標注於地圖之上。地圖上的每一個紅點便代表一次死傷事件,鼠標點擊紅點后彈出的窗口則有詳細的說明:傷亡人數、時間,造成傷亡的具體原因。學者對其的評價是“新聞從業者富於人性的思索通過精准的數據和適當的技術被傳達出來”。這則數據新聞讓《衛報》一鳴驚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最終做出從伊拉克撤軍的決定。

數據新聞的核心價值在於對現象背后的本質的深刻揭示,隻有加強對嚴肅選題的重視,才能更大限度發揮數據新聞的社會意義,擴大媒體影響力。

國外數據新聞數據來源多樣

對於數據新聞報道來說,獲取全面准確的數據就是一大挑戰。國外報刊制作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有很多種,政府和企業的統計、研究機構、國際組織、新聞報道、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站、民意測驗以及自身採集等,都是獲取數據的途徑。

政府及政府組織是主要數據來源。以《衛報》為例,2009—2013年的219個樣本數據新聞中,數據來源於政府及政府組織的佔50%。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及政府組織具有政治上的權威性,信息源可信度高﹔另一方面,英、美等政府都建立了專門的政府網站公開信息,數據量大,獲取簡單。

自己搜集數據建立數據庫。在發展中國家,數據新聞的發展因為數據開放性不足而受到限制,即使在發達國家,有關敏感話題的數據信息也很難得到。在數據來源受限的前提下,國外報社會通過自己採集數據,建立數據庫。例如,2015年8月,美國密蘇裡州發生黑人少年邁克爾•布朗被警察擊斃的事件,引發全美黑人抗議浪潮。為制作“解剖美國槍擊的痼疾”的數據新聞,《華盛頓郵報》派記者去進行資料與數據的整合梳理,專門採訪司法部門,開創性地建立一個包含990起美國警察槍擊事件的數據庫,數據庫詳細名錄包括被害者的種族、被害環境、是否攜帶武器等。這個數據庫也填補了官方數據的空白。這篇新聞報道獲得2015年度普利策新聞獎國內新聞報道獎。

通過眾包方式開放新聞。也就是基於UGC(用戶生成內容)的新聞生產。伴隨著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挑戰以及公民新聞的出現,《衛報》的應對之策是開放新聞。《衛報》在網站上開辟“開放新聞”和“新聞博客”欄目,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採用滾動的方式,將讀者在社交媒體上對事件的文字報道、圖片、視頻,甚至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評論,全部整合到一起,成為報紙網絡上不斷更新的報道的一部分,編輯部門再根據讀者的反饋和評論,進一步調整和跟進報道。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