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報:朋友圈大家最不在乎的就是真實性了

李帆
2016年06月24日08:2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朋友圈大家最不在乎的就是真實性了

  在我的朋友圈裡,本周最震撼人心的話題,就是深圳某城中村房東坐擁66套回遷房產,隻租出5套,大多數空置,所以寫信向政府求援,增加企業數量,方便房屋出租。

  說這件事之前,先交代背景烘托氣氛。去年,一線大城市仿佛商量好了一般,房價集體漲了一圈,其中以深圳最為凶猛。作為一個入戶不久的新深圳人,眼看租住的老破小樓房,單價從3萬元漲到5萬多元,不免為自己感到一點不平,繼而產生各種想法,比如說,如果早點下手就好了。還有,如果早點來深圳就好了。

  第一眼看到消息時,我就替房東算賬,按照每套房平均60平方米,每平方米5萬元單價,最保守估計,其身價也在3億元上下,這個數字,令人酸爽。可想而知,我的朋友們——尤其住在深圳的,在轉發時心情有多麼復雜。短短一個上午,朋友圈裡已經刷遍66套房的傳說。財務方面,大家更喜歡悶聲發大財,可是隻要不屬於自己,誰都不介意把事情搞得再大一點。於是,轉發以幾何級速度擴散,每個人在轉發時,或多或少會加上評論,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每朵浪花無論大小,也都能代表不同的聲音和意見。

  羨慕嫉妒大概算是最主流的。富庶如深圳,真正能拿到月薪過萬元的也隻佔少數。大多小白領,為了省出千把塊租金,不惜每天在上下班路上花3個多小時。深圳著名的4號線因為連通關外城中村和關內CBD,受到大量上班人士的青睞,其擁擠程度毫不遜色北京1號線。就我個人體驗,在4號線高峰期已經不是擠進地鐵,而是把自己當做保齡球一樣撞進去。站在擁擠的4號線上,一邊抓緊扶手,抵御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邊在手機上看到這位房東的惆悵,有多少打工族會在內心感嘆,要是我也是房東就好了?

  炒房尚需后天努力,一線城市的66套房,這種先天的運氣太過稀缺,所以,面對房東的抱怨,很多人譏諷地寫道,“這日子沒法過了。”而更為直白的評價就倆字,哭窮。

  另一些朋友則通過對房東煩惱的分析,將此作為對炒房客強有力的反擊。因為去年的房價大漲,“明明可以炒房去賺錢,可你偏偏去要做實業。”也在去年年末火遍朋友圈。但是,這句話也把急功近利演繹到了極致。如果能靠炒房來賺錢,那麼上學有什麼用?上班又有什麼用?辛辛苦苦加班的時間,不如用來到處去踩盤。

  有高人總結得相當到位,我們的問題已經不止於沒有成功,而是為什麼不能快速成功。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在賺錢速度上,一線城市炒房客確實站在鄙視鏈的最高端,下面依次是打工、炒股和做實業。后兩樣因為年景不好,更是被炒房團各種嘲笑。一些著名的炒房ID盤踞在幾個社交媒體,吸引越來越多的擁躉,說法花樣翻新,觀點無非那樣:炒房決定一切,一切為了炒房。

  當每個人都放棄工作,靠投機來賺錢,后果會是怎樣?在炒房團縱橫睥睨之時,冷靜的思考無人重視,甚至慘遭鄙視。然而,即便坐擁黃金地段66套房,如果沒有實體經濟來做堅持的基礎,不但出租讓人發愁,日后想出手,恐怕難找接盤俠。當房東發出類似深圳干活兒的人都去哪裡了的哀怨時,可不可以回答他,都被高房價逼跑了。

  4號線的小白領被逼回了重慶、武漢、西安、長沙,以及一切可以逃避高房租的地方。66套房面臨出租困難,如果這消息是真的,對炒房團將是多麼有力的反戈一擊,那些著名炒房ID的雙頰,不知會不會感到發燙。沒有,目之所及,真的沒有,無論科學家也好,藝術家也罷,他們照樣膜拜66套房的房東,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說到這裡,一直忘了探究,這條消息到底是真還是假。在朋友圈裡,大家最不在乎的就是真實性了。每個人都急著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急著把消息轉來轉去,好讓周圍的人大吃一驚,極少數人會關注真實性。有人安慰紙媒的朋友,說換到自媒體一樣吃得開,但紙媒的從業者還是黯然神傷,因為做紙媒的和玩自媒體的,已經不是同一撥人了。上個世紀末,還有高考狀元選擇大學的新聞專業,現在,狀元們都去學金融和計算機了。和網絡相比,紙媒即便有一萬種不方便,對真實的要求,還是一道緊箍,牢牢箍在紙媒人的頭頂。如果說紙媒還被消息的真假羈絆,那麼大量的自媒體很少受到真實性的束縛。毫無疑問,轉載66套房的自媒體,更加關注用戶的點擊率,踴躍調查后續事件的還是紙媒,還是專業記者。

  和很多網絡事件一樣,不反轉無劇情。或者說因為報道速度太快,我們還沒看到事情的全貌。經過紙媒記者的進一步深入,發現所謂的66套房的房東根本找不到。當然,正本清源的消息轉得不多,否則有更多的人就在打自己的臉了。不過,事件未必真實,但裡面包含的情緒千真萬確。畢竟,高房價還是一線城市最緊迫的問題,同每個人的利益相關,炒房客希望房租永遠漲漲漲,而房東和房客的訴求正好相反。

  在調查66套房事件時,有記者約到同一個城中村房東,得知她的房產超過66套,但她仍然為生活奔波,開一個月嫂公司,管理一個20人的團隊,忙不過來時,自己也親自上陣做月嫂。當談到自己的房產時,她表示過去的日子也很苦,不能把現在的生活看成理所應當。相信這樣清新的話語安慰了辛辛苦苦的小白領,讓人心生喜悅,而我們也必須詰問,當局者如此冷靜、清醒,認可辛勤勞動和踏實工作,作為旁觀者,我們是否被所謂的情緒沖昏了頭呢?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