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路邊新聞社"微信公號 專注"偷聽"和記錄路邊對話

2016年07月01日06:5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路邊新聞社”:一群偷聽故事的人

  時間:2016.6.15,11:30左右

  地點:北京,特16路公交車站台

  人物:兩位目測歲數60+的奶奶A、B

  A:我還覺得我是一個小女生哎,沒想到孫女都那麼大了。

  B:別說,我也覺得我還沒長大。

  A:“特16”來了,上車吧。

  (兩位奶奶上車后,售票員喊“給老人讓一下座”。)

  A:咱倆上去坐著。

  B:走走走。

  這兩位奶奶的對話,乍一看宛如文藝片裡的場景。這些話偏偏被一雙路過的耳朵碰上了,然后出現在一個名為“社聞新邊路”的微信公號上。這個很奇怪的名字要倒過來念:“路邊新聞社”。因為不是一個正規的新聞社,為了避免誤導,創始人隨易把公眾號名字反過來命名。

  “路邊新聞社”,一個專注“偷聽”和記錄路邊對話的平台,每周一期,星期天晚上發刊。

  創立才不到兩個月,已聚集了100多個“路邊記者”、20多個“路邊插畫師”和7個運營志願者。就是這群人,不分地域和時間,呼啦啦產生了上千條野生的“路邊新聞”。什麼是“路邊”?馬路邊、公交車、地鐵、出租車、超市、商店、廁所隔壁等一切公共場合。而此處的“新聞”又為何物?記錄者親耳採集到的一切“微小、野生、動人”的真實發生在市井間的美好的瞬間。“路邊新聞社”,追求原創,拒絕二手消息。

  隨易是一家關於線下活動和青年文化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OO,日子始終圍繞著辦公室高速旋轉,創業公司感覺“活兒永遠干不完”,整整佔據了他90%的精力。而剩余10%精力呢,“折騰”一些自己愛做的零碎事情上。他曾經從事媒體工作,文字功底好,因此這個活出自我的10%填滿了與之相關的好玩項目,隨易在個人公號“馬賽克”上發起了“體驗式報道”“所有人問所有人”“夜游”“居住實驗”……

  其中,“路邊新聞社”,就是今年5月誕生的。

  創意,源於隨易某天“偷聽”的經歷。5月初的一天,他去家樓下雜貨店買東西,聽到老板娘和一個中年婦女聊天。“你知道麼?最近好多事兒弄得我挺鬧心的。附近一個小區,一個老太太跟兒媳婦吵架,越吵越凶,然后媳婦被兒子拉走了不讓她們吵。結果老太太有氣沒處撒,把孫子拉過來,拿刀就往手上砍,直接把小孫子手腕砍斷了,接著老太太還連捅了自己好幾刀……”

  偶遇了一場聊天,或許當事人隨手拋在腦后了,隨易卻將之擱到心上。

  “這是多麼魔幻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從身邊陌生人的口中聽到,其震撼程度要遠勝於在報紙上讀到這條新聞……因災難死去的人,在這裡不僅是‘一個數字’而已,而是活生生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隨易在創刊號上如是寫道。他決定,要找一幫對此感興趣的同道者,一塊兒“偷聽”,一塊兒記錄,然后穩定、持續地產出人間故事。“當你開始留心這些新聞,通勤路上的零碎時間就不會放在無謂的微博朋友圈中,而是豎起耳朵,聽聽身邊到底在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隨易說,傳統新聞是他人為你選取重要信息,“路邊新聞社”沒有這般“抱負”。側耳傾聽,每一個散落在路邊的草根、野生故事,都能折射出片面而真實的世界。司空見慣的場景、陌生幻變的人影,拼湊成人們對一座城市感性的認知,以及最深沉的回憶。

  隨易特別喜歡一條“路邊新聞”,故事情節極其簡單:胡同裡一個小男孩問他的奶奶,外面是不是著火了?奶奶笑著對孫兒說,並沒著火,只是太熱了。隨易感嘆,天氣熱居然可以描述為著火,小孩子真是天生的詩人啊!這個小故事,后來還被畫成一幅插畫。

  或許某天我們只是毫無期許地路過一條短街、一座老宅,但往往就是那一兩個人、幾句閑話,令我們猝不及防被深深打動。然而,隻有一雙耳朵聽見,故事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隨易構建了平台,讓大家交換“偷聽”的成果,讓每個故事的生命力得以延續,並完好保存住點點滴滴即將轉瞬即逝的情感。

  這幾日,“路邊新聞社”又增添了新的“打開方式”。平台不僅限於市井閑侃,也嘗試為突發社會新聞、熱點新聞提供一個獨特的角度。隨易說,若恰好有“路邊記者”在現場,便可進行熱點新聞直播,主要記錄事件中路人的議論、對話,效果是與媒體報道截然不同的。

  隨易期盼把“路邊新聞社”做成一個長久之事,能夠跨越很長很長的時間維度。最近他正計劃做個App,能基於實際地理位置發布“路邊新聞”。用隨易的話形容,此舉可以誕生一批“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吧。(沈杰群)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