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幫老人學習分辨網絡信息 從刷新父母的訂閱號開始

2016年07月01日06:5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刷新父母的訂閱號開始

  我婆婆的朋友圈是我見過的父母一輩人中最與眾不同的。

  一般來說,朋友圈裡各位六七十歲的叔伯嬸子、大爺大媽都在忙著轉發“太可怕了!”“太恐怖了!”“不看后悔!”“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的文章。我爸媽更是個中高手。我跟他們抱怨一句“工作活兒多錢少”,他們給我分享一條:《揭秘!國家主席一個月工資有多少?》﹔一起看電視,但凡有個外國人說外語,而我沒有馬上反應出來他說的是什麼,他們就會默默刷一條:《還在找借口?虎鯨都會說外語了!》﹔最可恨的是有一次我讓我爸幫我遞杯水,沒多久就看見他更新了一條:《勞動決定孩子的一生》,氣得我直接把他拉進了“不看他的朋友圈”。

  可我婆婆不同,她轉發的文章總令我感覺格外親切。比如:《循序漸進識別鳶尾花》《這個星球上游速最快的魚是什麼味道》,那來自文藝青年最愛的百科公眾號植物星球、物種日歷﹔《英國脫歐后的新世界》《世界經濟很平庸,不等於中國經濟也不行》,那來自政論文章頗多的時政公號思想潮、俠客島。這都是我自己平時也關注的公號、看過的文章。她甚至還關注一些另類公號,偶爾轉發一下《關於大麻:估計你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之類的冷門知識,讓我目瞪口呆。

  終於有一天,當我跟我媽拌了幾句嘴之后,頭痛地看她分享的《深度好文:富養女兒不如富養自己》,再看我婆婆分享的《每一位父母都要從神壇上被拽下來》,並引用文章說:“每個父母都要被拽下神壇,我反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說法,也不接受所有錯皆屬父母的指責”,忍不住對我老公感慨:“你媽閱讀品味好高!”結果我老公得意洋洋地說:“這都是我引導得好啊!”原來,在給父母買好智能手機、下載好微信軟件、注冊好微信號的那一刻,他就火速把自己平時關注的訂閱號一一給他們關注上了,平時看到關於養老、旅游、時政等老年人關心的話題,以及一些專業醫生的科普文章,還會專門分享給他們。“網上信息太多,你要幫父母學習利用和分辨。”他說,“就像他們當年引導我們一樣,現在輪到我們引導他們了。”

  細想想,我的確從來也沒有把引導父母視作自己肩上的責任。看到他們在朋友圈轉發那些莫名其妙的文章,無非是嗤笑幾聲。回家聽他們說起網上不著調的消息,也不過是不耐煩地說一句:“別聽他們瞎說!”偶爾辯論一番,話趕話,一言不合,還會吵起來,生氣指責他們輕信、固執、缺乏分辨能力,想不通為什麼他們經歷了世事起伏、人間滄桑,有著那麼多的經驗和閱歷,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還多,卻對一些顯而易見的謠言和高濃度雞湯文毫無防備、束手待擒。

  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太大的變化,我們再不用吃那麼多鹽和那麼多飯,就可以借助網絡了解他人的經驗,學習新的知識,篩選掌握第一手的資訊,指導自己的實踐。而我們的父母,只是不適應這個嶄新的學習認知方法而已。這和童年時侯的我們咿呀識字,一點點學會從書本中汲取知識和力量並無不同。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父母是以何等的細致耐心一遍一遍地教導我們啊,我們的年幼無知、年少輕狂,從未遭遇輕蔑與嘲笑,所有疑惑與苦惱都被小心對待、認真解答。如今,易位而處的我們面對要從頭學起的他們,怎麼就隻能無視甚至拉黑呢?

  其實,我們對父母“太可怕了!”“太恐怖了!”“不看后悔!”的朋友圈的不耐和嘲笑,正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成長,既沒有承擔引導父母責任的自覺,也沒有成功引導父母的能力與自信。一個真正成熟的成年人,應該是一個可以與父母平等交流、相互引導的成熟個體,而不再是童年時那個覺得他們應該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小孩子,一旦幻想破滅,隻剩失望與抱怨。

  說到底,我們對於父母最大的愛和關心,並不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母親節,朋友圈裡的貼圖懷舊和深情感恩﹔也早已不再是常回家看看,洗洗筷子刷刷碗。幫助父母和我們一起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享受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的紅利,在知識的更新中永葆年輕,才是我們最該為他們做的事。(李察)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