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汪涵為什麼要去做方言音樂節目 讓年輕人關注鄉音

2016年07月08日07:27 | 來源:北京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汪涵為什麼要去做方言音樂節目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綜藝節目中,音樂類節目無疑是最為常見,也最被“做濫”的類別,可是如果換成用四川話、陝西話、湖南話這樣的方言唱歌呢?近日,由愛奇藝出品的國內首檔方言音樂綜藝《十三億分貝》舉辦了媒體看片會,為這檔即將於7月8日上線的節目提前揭開面紗。記者看到,這檔節目除了選拔了一批來自民間的方言音樂人,在表現形式上也打破常規,採取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形式,注重現場的互動性,汪涵、大張偉、撒貝寧等明星的加盟更是讓節目笑點頻出。而汪涵也在節目中表示,參加這檔節目與他目前從事的方言保護研究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系。

  明星素人玩音樂像嘮家常

  做派儒雅的汪涵與詼諧逗趣的大張偉,分別代表南派北派,各自坐鎮門對門的“澡雪山房”與“大黃宮”內,分別擁有撒貝寧與黃綺珊輔佐在側,每一組選手都需要在兩間房中選擇推開一扇門,憑借自己的方言音樂表演獲得晉級資格。《十三億分貝》就在如此輕鬆自如的環境下展開。

  與其他音樂類節目相比,《十三億分貝》弱化了PK和競賽的元素,更側重“玩音樂”的真實感。在節目中,選手來自四面八方,既有唱著西安方言的說唱組合,也有入圍金曲獎的閩南語樂團,還有用方言串燒各種影視金曲的阿卡貝拉樂隊。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比傳統流行歌手更為放得開,演唱上更具情緒化、個性化,與明星嘉賓的互動也更有火花。

  比如其中一位特立獨行的歌者進門頭一件事是用廢報紙重新裝點屋內,營造唱歌氛圍,而一位來自湖南的女孩在唱完歌后還自帶方言學習手卡,對著屏幕一一為觀眾普及湖南話。四位明星也非綜藝節目中常見高高端坐的“導師”,他們與歌手平等相待,拉家常,插科打諢,打成一片,毫無距離感,甚至兩組明星還會為優秀的選手爭風吃醋,沖上門來搶人,引得現場一片妙趣橫生。

  作為一檔互聯網綜藝,《十三億分貝》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直播+錄播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說,在這期節目錄制的同時,通過兩個音樂房間的互動攝像頭,明星與歌手們的互動演唱已經無死角地被直播了出去,這期間汪涵、大張偉也會隨時與線上網友互動,採納他們的意見。節目總導演馬力表示:“直播模式的引入,改變了人與人對話的關系。使節目指向性能夠很清晰地表達,不僅藝人的表現更加真實,也有利於讓網友在同一時間,看到不同空間發生的事情。”

  用最流行的方式讓年輕人關注鄉音

  在公眾的眼中,汪涵是在《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等節目中風趣幽默又有文化底蘊的主持人,鮮為人知的是,汪涵於去年在長沙啟動了“響應計劃”,旨在對湖南方言進行調查、分類、整理,將學術性、文化性、大眾性及趣味性結合起來,最終將調查研究成果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

  汪涵表示,“響應計劃”的靈感來源就是繁體字中的“響”。“上面是一個鄉村的‘鄉’,下面是一個聲音的‘音’,所以我覺得最響亮的聲音就是鄉音。鄉音一直在被我們使用著,但真正能從鄉音中感受到文化依存,或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承上啟下的魅力的人卻不是特別多。很多人甚至對鄉音慢慢遺忘,在自己身上眼睜睜看著它消失。”

  汪涵希望能夠呼吁更多的年輕人來重視鄉音,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方言以及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而流行音樂是年輕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因此汪涵與《十三億分貝》這樣一檔弘揚方言音樂的節目一拍即合,除了擔任節目嘉賓,他同時也是節目幕后的總策劃。

  “四十不惑,是不容易被很多事情所迷惑,不迷惑自然就看得清了,我覺得我接下來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時間段,甚至於我接下來人生所有的精力都可能投身到我所鐘愛的語言當中,我希望在《十三億分貝》當中不單是做節目,也是一種很難得的學習,因為有四面八方的年輕人湊過來,很難得有機會聽到來自祖國各地各種不同的聲音,這對於我的方言學習是一個很好的刺激,我很期待。”汪涵在為此次看片會專程錄制的視頻中這樣說道。

  總導演馬力透露,制作《十三億分貝》不只是做一檔音樂節目那麼簡單,當他們接觸到了大量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時,才感嘆“我們原來在這個題材面前其實是那麼無知”。為此團隊先是從北京語言大學邀請了三位語言專家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拆解,在交流中發現方言的背后還會涉及民俗,又邀請了三位民俗專家來到節目組。馬力希望這檔節目在傳遞給觀眾好玩的音樂的同時,也能用比較生動、不那麼說教的語態告訴大家,方言的背后還有那麼多故事,有那麼多傳承上千年的風俗習慣。(成長)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