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7期

民生新聞如何評點“家長裡短”

區小鳴
2016年07月12日09:43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家長裡短”貌似只是鄰裡之間的小糾紛、小是非,民生新聞節目通過電視鏡頭把“家長裡短”放大,使個性事件引發大眾討論和社會共鳴。新聞評論的功能,除了對新聞片的內容進行補充,也起到把握導向、引導觀眾思考的作用。文字編輯通過撰寫新聞的導語和評論,正如策騎師通過把握手中的“缰繩”,調節“家長裡短”的奔跑方向。

關鍵詞:民生新聞﹔人文關懷﹔輿論引導

全國各地的民生新聞節目繁多,對比起時政新聞和資訊類新聞,民生新聞更關注老百姓生活問題,更接地氣。市民階層開始爭取自身的話語權,“民生”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就變得勢在必行,民生新聞比重也將會越來越高。以廣州市廣播電視台《G4出動》節目為例,民生新聞的內容主要分為治安秩序、頌情揚義、交通出行、糾紛沖突、天氣災情、奇聞趣事、社情民情這幾種形式。其中家長裡短的糾紛和消息佔了版面的三分之一以上。

家長裡短,一般指家庭日常生活瑣事,常見於鄰裡間的交談,現也泛指市民之間的糾紛,非政策方面的流言蜚語引發的疑惑和矛盾等。

一、給“家長裡短”的困局灌點氧氣

同一城市不同的民生新聞節目組,日常接到的通訊員或者市民報料,內容超過80%是相同,如何在相同的題材裡殺出一條“血路”,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除了版面的編排要講究,文編撰寫主持人評論也要下足“心思”。

例如《G4出動》2016年3月24日版面中的一條新聞片《十年奔波》,講述市民朱伯伯,家中出現漏水的情況多年,皆因樓上將陽台以及客廳的一小部分改建成為廚房,又沒做好防水措施。朱伯伯八十多歲,多年來與太太不斷與樓上業主溝通,問題卻始終未能解決。

房屋漏水而導致鄰裡不和的情況,民生新聞節目經常遇到,在報道方面,記者可以說駕輕就熟。而主持人的評論,如果單是譴責樓上住戶的不負責任,不但加劇了沖突的情緒,還無法解決問題、不利於社會和諧。久而久之,觀眾們就會對類似的報道產生厭惡感。相反,在主持人的評論當中灌注一些氧氣,引導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可以激發觀眾的共鳴,提升點評的實際意義。

女:大城市寸金尺土,經常說要善用空間,我的房子,我作主,於是有人會很巧妙地把陽台改變用途,變成書房、臥室,甚至廚房,都不在少數。

男:那就不對了,建設部《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早有規定“不得將沒有防水要求的房間或者陽台改為衛生間、廚房間。”而且,廚房很容易就涉及排污水、排油煙的問題,始終會影響到附近的鄰居。

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新建的小區裡面,大家會第一時間會找物管出面處理。但問題在於,舊樓單位宿舍房改房,是歷史遺留問題,隻能靠自己奔走。所以事情才會拖了那麼多年。

男:換位思考,樓上樓下“抬頭不見低頭見”,方便自己的同時,也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下,不要影響到別人的正常生活。倒不如,一起想辦法把問題處理,以后大家也住得安樂,不用心存芥蒂。

評論首先來了一招當頭棒喝,引用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醒生活在城央的市民朋友不能因為一己便利,為別人帶來麻煩和困擾。然后帶出“遺留問題”,激發部分觀眾的共鳴,點出矛盾滋生的土壤是舊宿舍舊房子,沒有物管無法協調處理房屋發生的相關糾紛。然后再引導涉事的相關個人,應該如何去面對和處理這樣的問題。本來鄰裡之間糾紛,相互協商就可以解決的,沒有必要非得上升到報居委、報街道、報警、上法院的程度,大家都抱著一顆多為他人著想的心,經常自律自重自我檢討,社會才能和諧。

二、給“家長裡短”的故事加些人文關懷

除了“常態化”的鄰裡糾紛,再有的就是“事件性”的家長裡短。《G4出動》曾經報道過《被關的童年》,單親媽媽范女士丈夫去世,自己在廣州無親無故要獨自撫養兩個兒子。由於范女士和丈夫沒有登記結婚,兩個兒子出生后一直無法入戶、無法讀書。兩兄弟天天待在家裡,互相依靠,封閉在狹小的空間裡,久而久之開始出現精神疾病。

女:看完片子,真讓人心酸,屋漏更兼連夜雨,先生早亡,兩個兒子黑人黑戶無法入學,還患上了精神疾病。

男:我覺得最迫切的是,范女士要去找相關部門,幫倆孩子上戶口,這樣才可以申請得到相關的補助。否則單靠范女士微薄的工資,一家人的日子確實好艱難啊。

女:范女士的例子,也是給一些家庭的警醒……人是需要精神支持,需要同外界溝通的。

男:如果有類似問題的家庭,可以找居委,問社工,問婦聯,尋求社會的幫助,不要等到出了問題,再來補救。

對比《十年奔波》樓上漏水的片子,《被關的童年》這種情況是更值得社會關注、獲得社會資源幫助的。范女士的苦難既是物質生活上的缺乏,又是一家人在精神層面的困頓。人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精神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民生新聞節目的角度,並不高高在上,首先應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感受故事主角的不幸和痛苦。節目點評既關注到范女士的物質需要,更點出根源問題:因為孩子沒有戶口,從而派生出一系列的問題。有些觀眾可能會覺得,范女士的無知導致了孩子們的不幸。可是,當不幸已經成為了事實,大眾媒體的輿論,更應該是對范女士給予溫暖和幫助,並引起其他觀眾對該問題的注意,而不是萬箭穿心般的譴責。范女士的故事可以說是個“事件”,而事件在社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是類似問題的一個代表。主持人的評論以點帶面,提出關注精神健康,保持個人與外界溝通,把問題從個人的精神狀態,提升到社會人民的精神健康層面。這類型的家長裡短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的肯定,也是基礎的人文關懷。

三、給“家長裡短”的八卦注入真相

還有一種“家長裡短”叫做不知就理,越說越奇,越描越黑。當一些熱心市民看到似乎有違“常理”的情況,馬上開始腦洞大開地議論,甚至是各種噴。2016年4月13日廣州正是春天,《G4出動》接到市民的報料,指某幼兒園要求學生們不論男女,赤裸上身,在天台進行戶外鍛煉。網絡上很快有家長議論紛紛,提出兩項質疑:第一,十幾攝氏度的天氣,讓孩子赤裸上身是否太過殘忍,孩子會著涼﹔第二,四五歲的孩子已經有明確的性別意識,赤裸上身是否會造成尷尬或意識混亂。記者帶著相關的問題,對實際情況進行採訪報道。經了解,園方是對小朋友們進行“三浴”鍛煉,通過陽光、空氣和水,進行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新聞片后主持的評論,對真實情況進一步補充說明,把“三浴”鍛煉的實際開展情況加以描述,對“其他人”的質疑進行了分析。

男:市內部分幼兒園安排幼兒進行“三浴”鍛煉,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家長們都是知情的。會不會是外人想得太多呢?

女:聽了心理醫生的專業意見,大家都可以放心,如果還有疑慮的話,也可以幫小朋友准備件小背心。

男:我就覺得,幼兒園這樣做,都是為小朋友的健康著想。園方和家長是一條心的,都是為小朋友好。

很多熱心的報料人是抱著了解真相、幫助別人的心態,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報料人,是抱著看熱鬧、找“噴刺”機會的目的。新聞片可以起到釋疑作用,讓觀眾知道實際的狀況與真相。編輯撰寫的主持人評論,肩負著引導的作用,喚醒大家的“平常心”和“科普心”,遇到有疑問的事情,首先不要以八卦的態度去擴散和討論,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去求証,甚至不厭其煩,把事情的真相再次放大。

四、結語

民生新聞中的“家長裡短”是時下新聞大餐中不可或缺的食材,而這類型的食材本身百味雜陳,如何烹調這份食材讓其味歸大道?除了記者在採訪的時候要真實、仔細、全面,文編在主持人評論的撰寫時也應該考慮到,採用的觀點、引用的例子、使用的字句的合理性以及輿論引導方向。文編的崗位不僅僅是個人的“本色演出”,以個人的價值觀來看每一場的“家長裡短”,更重要的是撰寫文稿內容要符合和諧社會的輿論導向,提供解決問題的渠道和方法。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台)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