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從突發事件報道看應急廣播的責任與擔當

2016年07月18日13:1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突發事件報道看應急廣播的責任與擔當

國家應急廣播是指在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時,以廣播的方式向公眾提供動員指揮、協調救援、信息服務、災備預防的一種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應急手段。“十二五”期間,國家應急廣播體系開始搭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成立了國家應急廣播中心,專門從事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工作,全國已有10多個省、市廣播電台挂牌成立了應急廣播頻率。目前,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已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指導標准(2015-2020)》,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6]20號)等國家重要規劃和文件中。全國的應急廣播建設正在全面鋪開、有序推進。

我國應急廣播建設現狀

廣播具有覆蓋面廣、方便快捷、抗損毀能力強等優勢,在應急信息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憑借強大的信息匯集能力、快速的信息傳播能力、接收終端收音機的便攜性,廣播深度介入災后救援流程,成為救災的重要生產力。

從2008年開始,在我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特大地震、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4·14”玉樹地震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中,從中央廣播到地方廣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應急廣播”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並在實踐中被鮮活地詮釋。

以下僅以國家應急廣播為例。2013年4月22日,國家應急廣播在四川蘆山地震震中開播定向應急廣播。這是繼中央電台中國之聲“4·20”蘆山地震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廣播報道程序之后,首次以“國家應急廣播”為呼號,在突發災難事件中對災區民眾定向播出的應急頻率。在首次實踐中,國家應急廣播貼身、貼心的信息服務對促進問題的解決、穩定災區的局面、平復民眾的情緒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滿足應急廣播快速播發的要求,中央電台啟動了應急廣播智能語音庫建設,可實現將應急信息的文字自動生成應急信息音頻文件向公眾播發。該智能語音庫採用中央電台播音員聲音,能夠自動匹配漢、藏、維等語言。系統建成后將支持各地遠程調用,為突發公共事件時應急廣播信息發布的“快捷”及“自動”奠定基礎。

我國的應急科普教育體系尚不健全,民眾的應急科普意識普遍欠缺,應急自救技能不高。國家應急廣播承擔起這項使命,開展國家應急廣播科普庫建設,集納應急科普音頻、視頻、圖文等諸多形式,涵蓋應急科普所有內容,並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廣泛傳播。

新媒體時代,應急廣播充分利用新媒體平台,讓應急廣播的觸角延伸到各個新媒體終端。為此,中央電台搭建了國家應急廣播網、手機應急網、微信公眾平台、官方微博、國家應急廣播手機客戶端等五大新媒體平台,以“新聞+科普”模式,不間斷為受眾提供應急信息與服務。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交互特性,為有需要的用戶提供點對點幫助。

應急廣播功能及作用

應急廣播讓應急信息權威、暢通、准確、高效傳播,解疑釋惑,傳遞希望。

應急廣播依靠自身優勢,及時、權威、客觀、准確地報道災情,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達給公眾,搭建信息服務平台,引導公眾輿論,維護社會穩定。

以江蘇鹽城龍卷風災害報道為例。2016年6月23日,江蘇鹽城市阜寧縣、射陽縣部分地區突發龍卷風冰雹嚴重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大量民房、廠房、學校教室倒塌,部分道路交通受阻。中央電台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中國之聲重點節目多角度報道了救援最新進展,邀請專家權威解讀極端天氣。當日《央廣夜新聞》持續連線前方記者,密集關注災情及救援進展。記者從受災核心地區阜寧縣板湖鎮、阜寧縣人民醫院等核心現場發回報道,迅速得到受眾關注。同時,《新聞和報紙摘要》《新聞縱橫》等重點節目連夜組織報道,為災害救援提供暢通的信息流,為公眾知情提供權威的信息平台。6月24日清晨播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和《新聞縱橫》節目以超大容量聚焦江蘇鹽城龍卷風冰雹災害。第一時間報道“習近平對江蘇鹽城龍卷風冰雹特別重大災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組織搶救受傷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李克強就搶險救災和災害防范工作作出批示。”並以近3分鐘的錄音報道綜合報道了災害應急救援的最新進展。《新聞縱橫》在第一小時“問今晨”板塊呈現了“多路記者直擊蘇北緊急救援”。

再以“東方之星”號客輪沉沒報道為例。2015年6月1日晚,“東方之星”號客輪沉沒。中央電台中國之聲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邀請海事、船舶、打撈救援等領域權威專家展開解讀。前方記者同步現場直播國務院前方指揮部新聞中心14場發布會。中國之聲新媒體首次啟用手機在線直播平台,以動態直播專題方式追蹤事件最新進展。

國家應急廣播網第一時間推出專題,全天候、不間斷對事故災情及救援情況進行追蹤報道。充分利用PC端、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網站五大平台,聯動互通,將前方記者獲取的第一手信息,通過圖文稿件、高清圖集、音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立體報道。微信平台聚焦搶救沉船乘客生命,微博平台實時跟進事故救援最新進展,並與中國高速公路廣播實時互動。

應急廣播與社交媒體及權威動態數據充分融合,傳播應急及科普信息,回應受眾關切。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大趨勢下,應急廣播可以利用權威部門先進的數據抓取技術,加強應急信息的高效精准投放﹔利用社交媒體雙向交互功能,實現應急廣播預警信息的有效到達,對受眾提供切實幫助。

以尼泊爾地震報道為例。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地震波及我國西藏自治區,損失嚴重。國家應急廣播五大新媒體平台在全面報道地震災情的同時,結合新聞內容,在顯著位置配發有關地震以及地震次生災害如山體滑坡、雪崩等應急逃生的科普稿件和視頻,各大平台均呈現“新聞+科普”特點。移動端和網站端的值班編輯對地震最新進展實時監控,每隔5分鐘進行一次信息交換,確保消息發布聯動及時。

國家應急廣播PC端第一時間推出地震專題,使用瀑布流形式,實時發布動態數據,編發多組航拍圖集,並將專題同步呈現在央廣網要聞區。國家應急廣播APP平台實現極光推送三次,直接在用戶手機端彈窗推出地震消息。國家應急廣播微博平台打通與CMS后台的鏈接,通過抓取系統定時掃描FTP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目錄,從中提取信息並加以驗証,實現地震信息自動發布。國家應急廣播微信平台推出親歷類、特寫式報道,及時回復網友求助信息。

中國之聲在地震10分鐘后立即啟動特別直播,前方記者實時連線插播,后方編輯匯總最新消息,地震專家解讀地震成因,及時傳播救災信息。

受強震波及,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吉隆縣等地受災嚴重。中央電台藏語廣播及時報道災情和救援進展,開設《抗震救災常識》等欄目。藏語廣播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都市調頻台(FM92.4)和博卡拉薩朗吉調頻台(FM93.8)均有一小時落地節目播出,藏語廣播在震后第二天,制作了一檔20分鐘的藏語節目《抗震救災知識對話》。

應急廣播第一時間傳播真相,不缺位、不失語,用事實除謠言、正視聽。

突發公共事件真相不明時,往往會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容易引發社會混亂。唯有搶佔先機,方能贏得主動。隻有在關鍵時刻不缺位、不失語,才不會給謠言留下傳播空間。

以天津港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報道為例。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之聲在爆炸發生10分鐘內,啟動應急報道機制,駐站及北京本部多路記者趕赴現場,連夜採訪播報。

8月13日6:30起,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直播,全天各檔節目接力播出,圍繞中央領導重要指示批示、搶險救援、傷員救治等展開報道,並及時採訪環保、衛生等領域專家,引導輿論,解疑釋惑。針對網友質疑進行知識性普及,第一時間消除謠言和恐慌情緒,以有效信息正視聽。

應急廣播以服務防災減災為宗旨,傳播有溫度的信息,營造可靠積極的媒介環境。

媒介研究學者陳力丹指出,媒介不僅僅是在兩個或更多的環境之間傳遞信息的通道,而且是新的社會環境本身的構成者。媒介以無處不在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重大突發事件打破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人員、財產的巨大損失。在災后非正常的狀態下,應急廣播所營造的媒介環境對於人們對災害的認知、對救災行動的了解、對自身心態的調控、對未來發展的思考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前所述,應急廣播第一時間發聲,發出權威之聲,避免災區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發出服務之聲,為災區民眾恢復生產生活提供實用信息﹔發出溫暖之聲,安撫心靈、燃起希望……營造萬眾一心、共赴國難、不畏艱難、積極應對的社會氛圍。尤其當災區成為信息孤島,隻有應急廣播可以抵達之時,應急廣播所打造的媒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災區的社會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應急廣播以無形的聲音推動著災后重建的有形開展。

中國應急廣播發展的思考

應急廣播要在打通信息渠道、避免信息阻塞、減少信息損耗方面竭盡全力,充分發揮溝通政府與民眾的信息橋梁作用。要將政府聲音准確、快速、無障礙地送達民眾,增進百姓對政府方針的認同,穩定人心﹔要將百姓訴求及時、完整表達,增強彼此間的信任與共識。

應急廣播要以“尊重人的價值”為傳播理念,在突發事件應急報道中體現深層次的人文關懷。要重視受災人群和施救人群的生命安危,重視防災減災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教授,重視多數人的需要,尊重民眾的生存權、發展權、隱私權。把以人為本的應急理念化作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

應急廣播要建立科學有序的應急機制,提高應急效率。應急廣播要在系統外部建立信息溝通機制,確保第一時間獲取權威信息﹔在系統內部建立流轉機制,確保資源共享,形成合力。

應急廣播要形成眾志成城的輿論氛圍,營造和諧的媒介環境。應急廣播要通過點滴傳播,讓人溫暖,讓人感動,喚醒家國情懷,煥發不畏艱險、共克時艱的同心力,構建災后非常態情境下的和諧社會。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病毒式傳遞助長了突發公共事件的傳播速度和范圍,並帶來信息魚龍混雜的局面。這些為應急廣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讓應急廣播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巨大的挑戰。建設中國的應急廣播,是國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這就要求應急廣播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的媒體精神,在突發事件中,體現大義擔當,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為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服務。

(石勤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