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子書已見"真金白銀" 紙電同步盛行日市場爆發時

2016年07月21日13:4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紙電同步盛行日 電子書市場爆發時

“在60秒之內,讓讀者看到所有想看的書”。這是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對於其電子書業務提出的願景。但可惜的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個美好願景目前都還未能實現。

這也是當下電子書平台面臨的最大困擾——無論哪個平台,都不敢說自己的書足夠多了。的確,面對每年40多萬種圖書的海量,國內電子書平台最多十幾萬種的電子書,是有點“不夠看”。

一個好的趨勢是,一些思維領先的出版社及圖書公司已經做出了改變,並從中受益匪淺。根據《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調查,人民郵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3300種,其中有1500多種新書能推出電子版,紙電同步率達到50%左右,中信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等紙電同步比率也在這個范圍內。一些圖書公司的紙電同步率更高,比如讀客,其紙電同步率高達85%以上。

紙電同步給出版社及圖書公司也帶來了極大收益。根據一些出版社的反饋,現在電子書的收入真的已經“見到真金白銀”了。這也意味著,電子書離大跨步發展為時不遠了。

先行者現身 收入增加了不是一點點,而是幾千萬元

4年前,讀客圖書有限公司決定開始做紙電同步。於是在賣紙書之余,讀客又多了一份電子書的收入。這份額外的收入第一年是幾十萬元,之后逐漸增加,直到現在的幾千萬元。

“我個人的判斷是,在未來5年內,紙電同步這一領域國內會產生幾家利潤過億元的企業。”讀客圖書有限公司總裁劉按這樣對記者說。

作為在推出“爆款”圖書方面頗有經驗的讀客,之前賣紙書就很掙錢。但讓劉按自己也沒想到的是,電子書能多賺這麼多。嘗到甜頭后,他把紙電同步上升到了公司的戰略層面認真思考,因為“如果不想清楚,賺的錢就是有限的。”

人民郵電出版社也有同樣的打算。去年人民郵電出版社推出了3300種新書,其中1500多種都出了電子版。按照人民郵電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安達的想法,他恨不得把所有圖書都電子化。由於版權引進等難以解決的原因,他隻能暫時按下這個遺憾。

但在能力范圍內,安達對於電子書不遺余力。今年年初,人民郵電出版社信息技術分社推出了200種新書,安達要求這些新書全部實現紙電同步。

“根據人民郵電出版社近3年的運營數據,紙電同步后僅去年效益就增長了30%。”早在去年10月,他們就“把全年的任務都完成了”。不僅紙書賣得好,電子書同樣賣得很好。安達認為,這是一個1+1>2的事實。“紙電同步是一個沒有必要討論的問題,我們隻討論1+1如何大於2甚至如何大於3的問題。”

對於紙電同步,劉按要求讀客“有電子書的全上,沒有電子書的趕緊補,還沒有簽的紙書必須要有電子書。”根據他的判斷,“未來紙電同步率會越來越高,以后沒有電子書我基本就不簽了,隻簽紙電。本來一份合同可以賺兩份錢,我為什麼少賺一份錢,沒有必要。”劉按的說法,最能體現這些做紙電同步的出版人的想法。

新讀者出現 有一些隻讀電子書的人,並且這群人越來越多

一個可以預見的趨勢是,隨著數字閱讀的日益普及,讀電子書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很多年輕人,他們對於電子書的追捧已經超過紙書。

“如果你的兒童時代是從讀電子書開始的,以后還會有人覺得讀書一定要讀紙書嗎。”對於一些出版社沒法做到紙電同步,或者對電子書有顧慮的態度,譯林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張遠帆認為,這種顧慮其實並不存在,只是“我們在這個潮流當中會遇到一些逆流,但我們要想辦法使得大家對未來的走向看得更清楚”。

劉按更是直截了當,他把現在的讀書人分為三類:隻讀紙書的人,紙書和電子書都讀的人,以及隻讀電子書的人。這三種人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如果不做電子書,就會損失后兩種讀者人群。並且,在未來的發展中,他會“用心地服務后面的兩種人,就是紙電都讀和隻讀電子書的人”,因為這兩種人可能會越來越多。

推出電子書之后,安達也發現人民郵電出版社的讀者范圍更廣了一些。“我們的用戶以一些理工科男性為主,這部分讀者幾乎從不去實體店,也不太會去網店買東西,更多的是拘泥於自己的小圈子,通過口碑去買東西。你如果上了電子書,或者用電子版的形式在他們的圈子裡傳播,這些互聯網用戶都會知道你的東西,相當於當年你的書在書店碼堆一樣,被他觸摸到了。”這樣自然會增加閱讀。

平台方助力 說服出版社多出電子書,甚至幫他們談版權

出版社之外,電子書平台更是為紙電同步“搖旗吶喊”。亞馬遜在全球范圍內設置了專業的團隊,幫助出版社分析哪些書適合做成電子版,哪些轉碼技術更適合,甚至會幫助出版社去和作者談電子版權。

據介紹,在美國西雅圖,亞馬遜的這個團隊有11個人,他們會通過數據分析和研究去幫助出版社找出哪些紙質書還沒有電子版,再根據這些紙書銷量排出優先級,幫這些出版社把紙書做成電子出版物,拿到亞馬遜的平台上。目前,這個小組也與中國團隊一起合作,幫助中國的出版社找出哪些紙質出版物應該以更快、更好的速度來做成數字出版物,提供給中國的讀者。

在技術方面亞馬遜也投入不菲。採訪過程中多家出版社表示,目前亞馬遜提供的轉碼技術對於減少出版物轉碼差錯率很有幫助。

另一家電子書平台掌閱則通過提升出版社電子書收益比例,幫助出版社做電子書推廣等措施,一步步說服更多出版社把紙書轉化成電子書去賣。

“電子書依托互聯網營銷的優勢對紙書有很好的傳播作用,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時間、物流成本,達到率也遠高於紙書。”掌閱科技聯合創始人賈生亭介紹說,掌閱合作發行了彼得·蒂爾《從0到1》,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安妮寶貝《月童度河》等重磅圖書,入圍雨果獎的郝景芳《孤獨深處》還先於紙書1個月銷售,這些圖書都在紙書和電子書銷售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紙書上線后依然銷售上升,達到甚至超出了出版社的預期。

亞馬遜也是如此。據了解,Kindle平台上的《乖,摸摸頭》《島上書店》是紙電同步發行的案例,其紙書和電子書的銷量都同步大幅度增長。從亞馬遜2015年的年度電子書榜來看,《乖,摸摸頭》電子書排名第五位,紙書排名第七位﹔《島上書店》電子書銷量排名第13位,紙書第三位。足見紙電兩個版本對銷量的互促作用。

有哪些制約 技術不是問題,更新理念最關鍵

發展至今,紙電同步已經幾乎不存在技術方面的問題。比如技術方面有優勢的人民郵電出版社,幾乎靠一己之力就能搞定所有數字化方面的問題。即使對於技術不擅長的出版社,通過外包數字加工公司等,也可以輕鬆解決這些技術問題。對於出版社而言,可能最大的問題還是觀念。

任何一家出版社在做電子書之前可能都會先算一筆賬。據記者了解,一本紙書轉化為電子書,成本大概為數百元。專業書會多一些,大概上千元。在沒有產生收入之前,大多數出版社對這筆額外的支出都會猶豫一下。

但安達認為,這是一個市場博弈的過程。現在來看這會是一部分支出,但“當我做到幾千萬元電子書收入的時候,這幾百元、1000元的成本就會被分攤掉”,因此,這是必須投入的一部分。

出版社之外,一些作家也在圖書電子化方面顧慮重重。比如村上春樹這樣的知名作家,盡管出版社花費了很大力氣去談,他們卻始終不願意做電子書。除了這些作家外,張遠帆表示,他“把所有能簽的都簽了”。

從整體市場來看,目前電子書的盤子還是不夠大。“出版社是企業,肯定要考慮怎麼掙錢。當紙書的市場發生變化,電子書的市場爆炸式增長的時候,所有這些顧慮都會消散。”安達認為,紙電同步是勢,順勢為之才是大勢所趨。

安達根據這幾年國內電子書市場發展的勢頭預計,在5年之內電子書有可能就會有一次爆發的時候。在此之前,他建議傳統出版社“不僅是在思想上,在商業上、產品上、運維上都做好准備。”因為“一旦某一天吹沖鋒號的時候,市場可不等你。”(記者 任曉寧)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