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莫把“顏值”當王道

趙鳳蘭
2016年07月25日04:5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莫把“顏值”當王道

  【藝壇雜議】

  從《何以笙簫默》《怦然星動》《所以……和黑粉結婚了》《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到《克拉戀人》《花千骨》《青丘狐傳說》《武神趙子龍》《親愛的翻譯官》,在這個熱衷於“看臉”的時代,“顏值當道”的影視劇儼然成為近年來引爆票房收視的市場“爆款”。這些作品邀請高顏值的小鮮肉、花旦出演,以“360度無死角”的特寫鏡頭和充滿夢幻氣息的唯美畫面為看點,試圖在觀眾中掀起“舔屏”狂潮。為了追求整體上的視覺震撼,有些作品甚至走起了“群美”路線,不僅追求單個主演顏值爆表,還追求顏值總和爆表,主角、配角甚至丫鬟、跟班等群眾演員個頂個高顏值,力求美到不可方物,美到讓觀眾完全失去抵抗力和判斷力。

  被顏值市場招安的不僅僅隻有青春、玄幻、古裝題材,一些素以高智商取勝的諜戰題材和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旗幟的抗戰題材,甚至以農村生活與農民形象為主要表現對象的農村題材也在顏值思維面前“繳械投降”,爭相起用有顏值的“男神”“女神”挑大梁。仔細分析,影視作品之所以紛紛向“顏”看齊,是因為高顏值既養眼又“圈粉”,還能帶動話題討論,抓住年輕觀眾這個廣大群體的眼球。有些創作者甚至認為,畫面美觀在創作中是第一位的,比劇情精彩更重要。於是,具有高顏值、高關注、高話題的“三高”作品不斷涌現。

  追求顏值本沒有錯。正所謂尚美之道,千古之風。為了提升觀影體驗,滿足年輕觀眾的心理期待,起用天資貌美的演員,追求服裝、化妝、道具、場景的精致美觀,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切唯高顏值馬首是瞻,放鬆甚至影響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就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一些承載歷史深度厚度的歷史題材和反映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的抗戰題材過於看重演員的人氣和顏值,讓缺乏生活閱歷、形象不相符的明星出演歷史人物,把經歷殘酷斗爭的士兵裝扮得干淨優雅,在槍林彈雨中擺姿勢、凹造型,經歷戰亂、流離失所的人們穿著綾羅綢緞,受到戰火摧殘的地方山清水秀,如桃花源般隱秘安靜,這就完全脫離了歷史語境,消解了戰爭的殘酷和歷史的深刻性。即使是在一些都市題材創作中,過於注重顏值也會出現問題。比如,有的作品主人公明明家境窮苦,卻擁有各式時髦服裝、名牌配飾,每次出場都如時裝走秀。更有甚者,有的明星徒有其表而演技不佳,要麼表情浮夸、動作尷尬,要麼用一張“面癱臉”應對所有情境。

  顏值至上現象暴露出創作者對藝術膚淺偏狹的認知。它表面看是“外貌協會”發起的一場由人類天性激發的嗜美運動,其深層次折射的卻是由顏值經濟學催生的一場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盛宴,體現出當下社會一種虛妄的文化消費心理和娛樂當道的反智傾向。高顏值影視作品的主要受眾群是世界觀尚未完全定型的“網生代”青少年觀眾。這一群體的三觀尚在架構中,且對未來存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高顏值影視劇正好乘虛而入,為他們營造一個虛幻唯美的精神世界。過分迷戀外在的做法一旦在青年受眾中形成氣候,將透支他們對生命的深層體驗,消解他們欣賞更為精深復雜文化的能力。長此以往,將催生一個淺薄、無知、愚鈍的民族,滋生一群沒有生命張力的蓬間雀。

  影視創作應正確處理感官審美與心靈審美之間的關系,不能任由顏值左右藝術審美和價值判斷。藝術固然要以傳遞美感為己任,但不應止步於單純的視覺效果營造,它還承載著人類情感敘事、精神表達、心靈構建,內化成一個民族剛固堅硬的人文品格、精神魂魄和推動社會前進動力的文化功能。當前,影視市場涌現了一些具有精神內蘊和人文品格的優秀作品,它們在遵循美的規律同時,秉持著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精神風骨和更高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而有些在顏值上沒有那麼考究的影視作品也能因真摯情感和深刻內涵獲得觀眾青睞。這說明,顏值不應成為藝術創作考量的第一要素。真正優秀的作品絕非膚淺的感官審美,而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靈性表達,是建立在超乎官能欲望和利害關系之上的賞心之樂。其本質不在悅目,而在悅心。在這個資本伺機利用人性弱點牟利的時代,我們應保持對影視藝術精神內涵的本質追求和理性認知,不讓外表的浮華遮蔽這一靈性生命的真實美麗。(作者為文藝評論人)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