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8期

以傳播的儀式觀解讀“9·3”勝利日大閱兵

馮菲
2016年08月12日14:36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9·3”勝利日大閱兵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舉行的,其核心精神從以往閱兵的國家層面上升到了世界層面,不僅意義更加深遠,而且規模更加宏大。“9·3”閱兵式不僅僅是“國家形象”的象征符,更是“愛與和平”的象征符。“9·3”閱兵儀式,是一種“現象的陌生化”,它使得“對於勝利的紀念”“對於戰爭的反思”和“對於和平的渴望”等的概念具象化。這種“現象的陌生化”,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激發出人們的敬畏感,通過各種媒體渠道觀看閱兵式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場儀式的參與者、見証者,是傳播共同體的一分子。

關鍵詞:傳播的儀式觀﹔“9·3”閱兵﹔符號﹔現實

 

作為芝加哥學派的代表學者之一,杜威曾對傳播下過這樣一種定義:傳播是一種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符號過程。①杜威認為傳播是一種共享,是一種溝通,而不僅是表達,傳播通過符號形態的建構、理解與利用創造了現實。傳播是一種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一種生活中無時不在的實踐過程。②

受杜威的傳播觀的影響,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把傳播分為兩大類: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傳播的“儀式觀”並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傳播的儀式觀並不在於信息的獲取,而在於某種戲劇性的行為,在這種戲劇性行為中,讀者作為戲劇演出的旁觀者加入了這一權力紛爭的世界。③如果說傳播的傳遞觀核心在於訊息在地理上的拓展,那麼傳播的儀式觀核心則是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聖典禮。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此次閱兵,共有包括俄羅斯、韓國等在內的49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及高級官員出席,並且有俄羅斯、古巴、埃及、哈薩克斯坦等11個國家的方隊以及阿富汗、柬埔寨、斐濟等6個國家的代表隊參加。另外,“9·3”勝利日大閱兵有一個突出亮點,那就是抗戰老兵、抗日英烈子女和抗戰支前模范代表作為兩個乘車方隊接受檢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形成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繼承抗戰精神,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維護和平是對先烈最好紀念。

一、“9·3”勝利日大閱兵是“愛與和平”的象征符

符號是人類傳播的介質,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活動首先表現為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結構主義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把符號界定為“能指”和“所指”相連接所產生的整體。能指是符號的形式,是能夠為人類感官所感知的具體事物,而所指則是符號所指代或表述的對象事物的概念和意義。芝加哥學派學者米德始創的象征性互動理論,認為人是具有象征行為的社會動物,人的象征活動是一個積極的、創造性的過程,是人類創造出廣泛文化的一種活力。④

在全球化背景下,決定一個國家能力的不僅僅是科技、軍事方面的硬實力,還包括文化、意識形態、國家凝聚力、國家形象、信息能力等軟實力。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表現、對國際事務的態度以及對自己國家行為的解釋能力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該國的國家形象和聲望。⑤而與其他儀式性事件相比,閱兵式以其神聖、威嚴和彰顯民族自豪感等特點而更具“凝聚力”,在儀式過程中流露出的“庄嚴”“威懾力”等元素可以為提高國家形象服務。

傳統意義上的閱兵儀式是“國家形象”的象征符,而這次“9·3”勝利日大閱兵,與傳統例行的國慶日閱兵儀式有很大的區別。此次閱兵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其核心精神從國家層面上升到了世界層面,不僅意義更加深遠,而且規模更加宏大。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9·3”勝利日的閱兵儀式展示的就是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正義的決心,也是對先烈的一種更好的紀念。所以“9·3”閱兵式不僅是“國家形象”的象征符,更是“愛與和平”的象征符。

二、“現象陌生化”——從日常生活中激發敬畏感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過:就像魚並沒有意識到水的存在,媒介構成了我們的環境,並維持著這種環境的存在。一位智者曾經把藝術的主旨定義為“使現象陌生化”。有些事情是因為太熟了,我們已經對它們失去了感覺。但是,藝術能夠把一些日常現象從其存在的背景中驟然呈現出來,迫使它們成為思考的前景。⑥

“9·3”閱兵儀式,就是一種“現象的陌生化”,它使得“對於勝利的紀念”“對於戰爭的反思”和“對於和平的渴望”等概念具象化。這些概念其實就存在於絕大多數人們的心中,但是人們自己並沒有感知到,因為這些概念或者說這些情感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背景,盡管我們的教科書中、新聞節目中、日常討論中,這些概念都始終存在著。而“9·3”閱兵式使得這些概念從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走出來,成為了我們思考的前景。這樣一個神聖的儀式吸引了所有人的視線,甚至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而產生了一個專門的假期。這種“現象的陌生化”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激發出人們的敬畏感。

三、“信仰與渴望”是一種共同的理解

傳播的儀式觀把傳播看作是創造、修改和轉變一個共享文化的過程。對從人類學角度來看傳播的人來說,傳播是儀式和神話﹔對那些從文學批評和歷史角度涉及傳播的人來說,傳播就是藝術和文學。傳播不是一種傳遞信息或影響的行為,而是共同信仰的創造、表征與慶典。⑦

“9·3”閱兵儀式共有包括俄羅斯、韓國等49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及高級官員出席。其中有3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19位政府高級別代表,以及10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應邀出席。出席國家遍布5大洲,其中,10個鄰國出席,8個東南亞國家出席,周邊國家出席率達70%以上。“9·3”閱兵儀式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熱議話題。為什麼“9·3”閱兵儀式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呢?一方面是崛起的中國已獲得世界各方的認可,另一方面,對於“和平的信仰與渴望”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理解。受閱的外軍方隊一些成員表示:“我們是為支持和平而來。”阿富汗代表隊的領隊沙阿•由索菲表示:“中阿兩國數百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和沖突。但中阿兩國各自也都經歷過戰爭。我們到中國參加閱兵就是渴望和平。”

四、跨時空的群體行為——傳播中的共同體

傳播的儀式觀不是指空間上信息的拓展,而是指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傳播的儀式觀其核心是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聖典禮。在傳播的傳遞觀中,人們更多地是作為旁觀者存在,而在傳播的儀式觀中,人們更多地是作為傳播中的參與者。

在“9·3”閱兵式中,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參與者,都是這場群體行為的一員,都是傳播共同體中的一份子。閱兵當天,中央電視台全程直播,各個地方衛視也全程轉播,部分境外媒體也對閱兵式全程轉播。各大門戶新聞網站全程報道,各大視頻網站全程轉播,各大社交網站也形成了熱門話題和熱門討論。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空間的藩籬被全面打破,並非隻有在現場的人,才是事件的參與者,坐在電視機前的你,坐在電腦前的你,拿著手機刷微博的你,通過各種媒體渠道觀看閱兵式的每一個人都是閱兵式的參與者、見証者,他們所感受到的興奮、敬畏、自豪,不會比在現場的任何一個人少。所有人,不論身處何方,都在同樣的時間,參與這場盛大的閱兵式。我們抱著對於和平同樣的信仰,我們感受到同樣的情緒感染,我們是這場傳播中的共同體。

俄羅斯2014年5月9日曾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9周年,以及在二戰中為抗擊法西斯而犧牲的英雄和遇害的無辜平民。習近平總書記攜夫人彭麗媛出席閱兵式,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也首次亮相莫斯科。此前,中央電視台已經計劃並向外宣布將會直播紅場大閱兵,加之一系列新聞預熱已調動起中國億萬觀眾的熱情,然而閱兵當天卻毫無征兆地取消直播,放一些過往的視頻資料,騰訊網的視頻直播也在閱兵開始后的幾分鐘停止。眾多觀眾的熱情瞬間被澆滅,大家把自己視為“傳播中的共同體”,無法參與到盛大的儀式中,產生失望是在所難免的。

五、從“歷史的回望”和“未來的展望”中重塑現實

凱瑞認為現實是一種大量生產的、具有表現力的創造物,是一種由人類生產並維系的產物。艾略克•伏格林認為歷史的秩序是“秩序的歷史”——人們賦予這世界重要性、秩序和意義等種種形式。恩斯特•凱撒拉認為人類生活在一個新的現實維度,這是一種符號的現實。⑧

“9·3”勝利日大閱兵是一座承上啟下的橋梁,一方面它帶領我們回望歷史,回望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無分南北,無分老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展現了空前的民族團結,全民一致,同仇敵愾,抵抗侵略。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當今的年輕一代,對於那段歷史沒有切身的體驗,所以無法產生深刻的感受。通過一系列符號的建構,通過對歷史的不斷“回望”和對未來的無限“展望”,可以重塑這一代年輕人的歷史觀,可以為當今中國人重構現實。對於歷史的“回望”,讓人們不能忘記參加抗戰的老兵、支前模范,不能忘記為抗戰勝利而付出生命的無數先烈,使人們意識到和平來之不易,唯有銘記歷史,才會倍加珍惜。對於未來的“展望”,讓人們意識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戰爭隻會帶來痛苦,唯有更加努力地去維護和平,才算不辜負這個時代。

以史為鏡,面向未來。這也是此次閱兵式想要傳達給世界人民的期望。如果說,我們塑造了我們的思想、生活和現實。那麼,我們就不僅要創造現實,更要維系我們所創造的現實,而當其不適應時代時,就要修正它,使之趨於完善。

六、結語

“9·3”勝利日大閱兵不僅展示了我們對這場戰爭的記憶,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紀念之情,而且表明了中國人民向往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這場閱兵式,體現了世界人民對於“和平的信仰與渴望”有著共同的理解和對“愛與和平”的向往。在這場神聖的儀式中,作為傳播共同體的人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播的力量。

注釋:

①③⑥⑦⑧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華夏出版社,2005:12,7,12,28,14.

②車淼潔.杜威、格爾茨對凱瑞傳播儀式觀的影響——解讀《作為文化的傳播》[J].東南傳播,2011(10):61-63.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3.

⑤李凱.全球性媒介事件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奧運的視角[D].復旦大學,2005.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