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微信是私域也是公域 對不起,把您請出了"朋友圈"

2016年08月26日07: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對不起,把您請出了“朋友圈”(網事辣評)

  最近,把幾個名字從微信“朋友圈”刪除了。雖有所不忍,實出於無奈。所以者何?是因為這些朋友不對勁、變了味,令人不堪其負、不勝其擾。

  被請出“朋友圈”的,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濫發信息,應接不暇。有的可能患上了某種依賴綜合征,總是不停地發信息,從早到晚,無時無地。而所發信息大都無用無益,雞零狗碎、陳芝爛谷,明星婚變、杯水風波,低俗段子、艷情故事,不一而足。結果搞得手機夜以繼日嘟嘟不停,牽連機主不辨黑白忙個不停。佔用大量空間,手機受得了﹔佔用太多時間,人卻受不了。

  二是戾氣太重,不敢沾染。有的不知是因為受了傷害、表達不滿,還是因為嫉惡如仇、表達義憤,常常發送一些戾氣很重、暴力傾向的信息和觀點,讓人看了脊背生涼、毛發倒豎。要說,在那些大是大非問題上表達一下堅定態度還能理解,但對一些不良現象也使狠斗氣、喊打喊殺,就有點費解和不解了。收看這樣的東西多了,恐怕平和的人也會生出焦慮、急躁的人更會轉向暴躁。

  三是亂傳妄謬,擾亂視聽。網絡謠言是一種社會毒瘤,應該說經過整治相對少了,但亂傳妄謬的大有人在。“心誠則靈”、偏方治病就不說了,更嚴重的是散布不合事實、擾亂視聽的負面信息、偏激言論。什麼經濟不行了,樓市崩盤了、股市糟糕了、匯市下跌了,唯恐天下不亂,不知不覺附和了唱衰中國的狂言謬論。

  四是參雜使假,動機難測。這種現象漸趨增多,其表現過去還停留在要點贊、求轉發層面,現在已發展到發廣告、搞推銷、引募捐、拉選票水平,把“朋友圈”弄成了“坑友圈”。當然其中有的屬於正面行為、可能有其價值,可問題是有些事八竿子打不著、有些人壓根兒不了解,怎麼可以隨便摻乎呢?而在“好事善行”面前你不響應響應、“表示表示”,就好像麻木不仁、不近人情似的。

  五是耽於說教,強人所難。有的很負責任,常常發送有益信息,比如名言警句、讜言高論,勵志故事、修煉之道,管理要訣、處世准則等。用心是好的,也值得看看,但架不住多,連篇累牘、源源不斷就讓人難辦、令人生厭。就是法國大餐、心靈雞湯,天天吃、頓頓喝,也會倒胃口。況且,有的習慣以一己經驗“誨人不倦”,一會兒是王陽明、曾國藩,一會兒是卡內基、德魯克,並聲言“不看會后悔”“照做管一生”,貌似與人為善,實則強人所難。

  五是有的矯情虛飾,過於自我。“晒自己”是微信一出生就有的事兒,本來也沒什麼不好,但有的什麼都晒,走路走到哪、今天吃了啥都要大聲地告訴世界。這有點俗,但還不算低俗。但再走幾步,反復不斷地晒自己怎麼拼、怎麼牛、怎麼乖、怎麼爽,就顯得矯情虛飾、過於自我,也讓人不明所以、心生疑竇了。

  以上所列,當然有些“概括”,但確有其據。比如濫發信息和推銷產品,筆者年初去一家店配眼鏡,店主請求加了微信,沒想到后來人家天天發自己的產品信息,而且一發就是幾條十幾條。再如亂傳妄謬和耽於說教,有的不時發送所謂靈異神跡,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蠱惑人心﹔有的不斷發送虔神拜佛之為,似在勸人向善,卻脅迫式地讓人轉發。至於暴戾嚴重、喊打喊殺的,“一之謂甚,豈可再乎”?

  曾問過一位同仁,該怎麼辦?他說,你可以屏蔽。可是不經過一段時間檢驗,怎麼知道該屏蔽什麼屏蔽誰?況且好多信息用多變花樣、漂亮言辭偽裝包裝起來,讓人遽然難辨真偽高下,怎麼及時屏蔽?再說了,現在大家的“朋友圈”都越來越大,也屏蔽不過來呀——很多場合人們一見面就要求加微信,不加就會卻人情面,於是很多人的“朋友圈”達到數百人,篩選起來實在費勁。

  微信是私域,也是公域,是公域,也是私域。它給人帶來很多方便,也造成一些麻煩,你離不開它,也沒辦法它。所以慢慢地覺得,還是有甄別地把個別名字請出“朋友圈”算了。當然是悄悄地,免得讓人覺得你太“較真”。(鄭 劍)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