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紐約時報》採用個性化推送 "看什麼"由受眾做主

2016年09月07日07:5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看什麼”由受眾做主

上個月,《紐約時報》推出了兩種渠道的郵件和新聞推送,即允許讀者單獨訂閱突發新聞或者頭條新聞郵件,使讀者在推送提醒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突發新聞是給讀者推送正在發生的事件的進展消息,而頭條新聞則是《紐約時報》認為的重要專題報道、調查報道或某些政治活動的現場報道。

為何會採用這樣的方式?一個月來,這樣的個性化推送處理給《紐約時報》帶來了什麼改變?《紐約時報》移動終端助理編輯埃裡克·畢夏普和《紐約時報》新聞平台執行編輯邁克爾·歐文在《紐約時報》新聞平台上一一作了解答。

未引起關注的推送惹人煩

問:為什麼會將突發新聞和頭條新聞的郵件推送提醒分離?

邁克爾:受眾反感新聞推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消息並未引起他們的注意,我認為當有真正的重大事件發生時,人們還是願意被“打擾”的。此外,受眾實際上對於並非重大新聞的事情也有很大的關注需求,我們調查發現,有些受眾隻想在發生某類特定事件或某一類新聞時收到推送,而有些受眾確實想看《紐約時報》的專業調查報道。因此,我們另辟蹊徑把這些信息推送給受眾,給他們多一個選擇,讓受眾在“看什麼”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埃裡克:2015年9月,《紐約時報》組建了一支11人團隊專攻短信和客戶端推送通知,這意味著《紐約時報》在嘗試擺脫過去隻有重大新聞才推送的模式,開始推送個性化內容。現在我們有不同主題的頻道,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其中包括政治頻道、體育頻道、紐約新聞和財經頻道,在奧運期間我們也加入了奧運頻道。在這些頻道中,用戶可以獲得此類世界重大新聞的混合報道,同時還能得到我們專業覆蓋的一些推送。

問:這些通過電子郵件或手機推送的信息,看起來已經像是《紐約時報》的新主頁,大批受眾通過點擊可以瀏覽報紙豐富多彩的內容。你們試圖吸引什麼樣的讀者,打算實現什麼樣的戰略?

埃裡克:你提到這是一個新主頁,這一點對於許多人來說完全正確。我一個朋友對我說,如果我們不給他推送他感興趣的信息,他就不會打開我們的客戶端,也就不會瀏覽相關的新聞。但隨著相關戰略的實施,我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比如是否還存在《紐約時報》要覆蓋的讀者但是還沒有覆蓋到?有沒有什麼辦法通過推送可以實現對剛剛所提的這些目標讀者進行覆蓋,同時引導他們閱讀其可能想要閱讀的內容?

邁克爾:我們根據特定的新聞選擇目標讀者,它有助於記者從一開始就思考這個新聞應該推送給哪些人?如何推送給他們?這是一個巨大變化,它能夠確保我們的新聞有的放矢。

捕捉受眾興趣缺乏客觀標准

問:作為一名編輯,我的前輩和我收到過許多針對推送的投訴。這些投訴分為兩類:我想看的內容你沒有推送,我不想看的內容你推送一大堆。我想這涉及很復雜的計算機算法,你們打算怎麼面對這些投訴?

邁克爾:推送哪條新聞這樣的決策是編輯團隊在新聞平台上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的判斷,無論是誰負責這個平台都有最終決定權,但每一個潛在的推送都是多個編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所作出的權衡。有時候我們會出錯,有時候我們並不掌握所有信息因此必須暫停,有時候我們還會就某一條推送是否要發出展開痛苦的討論。目前沒有一個客觀的標准衡量哪些新聞有價值、哪些是讀者最感興趣的信息,我們隻能盡量依據自己的經驗和后台的數據作出大概的判斷。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風格來描述新聞事件,怎樣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戶?這些也都是我們每天在編輯室裡思考的問題。

有的讀者認為推送就應該屬於突發新聞。比如此前的一天,《紐約時報》的用戶就質疑為什麼《紐約時報》沒有推送土耳其自殺式襲擊的報道。當我們確認了關鍵細節后,這個事件已經發生了幾個小時,我們認為,當時進行推送新聞已經過時。此外,有的時候我們會放慢腳步,因為想要加入更多獨家的新聞細節。

微妙平衡中大有學問

問:你們平均每天發出幾條推送?

埃裡克:頭條新聞平均每天1—3條,這是最少的。

邁克爾:如果某天有許多重大新聞,發生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同時我們發出了很多推送,那麼在某一點上是否繼續發布推送,我們都會比較保守,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們不想打擾別人,二是我們不希望以任何方式損害我們的信譽,這是一個十分微妙的平衡。如果在同一天裡有一個持續多日的重大新聞,你也不能推送太多。

問:您認為在未來,新聞推送將會如何發展?

埃裡克:我們將看到更多個性化的推送。現在我們給目標群體推送個性新聞只是前進了一點點,如果我們有更復雜的工具、更多的編輯來做這類事情,也許可以做得更好。我們仍在試圖找到獲得這些讀者反饋意見的最佳方式。我們另外一個探索的目標是把這種方式做成更像是雙向溝通的渠道,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推送將不止是推送通知,而將使其變成更多的與我們的受眾互動的內容。

(記者 袁舒婕 編譯 來源:《紐約時報》網站)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