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如何破解編劇難問題? 遠離欺世媚俗

韓志君
2016年09月27日07:1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遠離欺世媚俗

  【文化評析】

  那些“瞞和騙”的偽作,那些隻有墨痕而無血痕的贗品,無論暫時取得多麼驕人的票房和多高的收視率,在時間這個批評家面前,都將灰飛煙滅。

  劇本的感染力來自哪裡?來自編劇對生活的真切感受,來自其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對這種真切感受所作的真摯傳達。筆者以為,當下提高我們影視劇創作水平的關鍵,在於編劇要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開掘,獨具慧眼地發現生活,獨樹一幟地表現生活。

  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的能力是編劇才華的最重要表現。我們無論多麼熟悉生活,無論肚子裡的創作素材多麼豐富,在進入構思和寫作過程的時候都需要以想象和虛構來彌補生活中所缺少的環節。但藝術想象和虛構,離不開生活真實的強力支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巴爾扎克才說藝術家一方面要“心靈始終飛翔在高空”,另一方面又要“雙腳在大地上行進”。他認定那些“同實在的現實毫無聯系的作品以及這類作品中全屬編造的情節,多半會成為世界上的死物。”

  我們寫劇本,沒有必要正襟危坐,更沒有必要板著面孔敘述。一味地把觀眾當成說教對象,作品必味同嚼蠟。任想象力自由馳騁,千方百計地把情節編得有趣兒,把人物寫得有味兒,讓觀眾看起來有勁兒,是我們編劇的責任。我們寫新編歷史劇《大腳皇后》《大唐女巡按》的時候,就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簡單地拘泥於歷史真實。我們圍繞著主人公,虛構了一些事件和不少人物。兩部影片完成后,在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中先后都獲得了獎勵,同時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大腳皇后》公映當年僅在農村就放映12萬多場。

  筆者個人的創作體會是:由於歷史事件距離我們比較遙遠,因而與現實題材的創作相比,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在歷史劇的創作中顯得更為重要。但這種想象和虛構,絕不等同於戲說。當下,熒屏上戲說類的作品太多太濫。有不少編劇,是靠戲說來遮掩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洞察不足和對歷史的一知半解。不能說戲說類的作品都不好,但倘若戲說到嚴重歪曲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到了顛倒黑白的地步,那就是“有害無益”了。

  同樣,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更不等同於臆造。現代影視科技的發展,為制造視覺奇觀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為胡編濫造支起了一塊遮羞布。那種遠離鮮活的生活,以自己的書齋為圓心,用臆造冒充科幻、用炫技支撐創作、用視覺述說取代人文述說和人性述說的方法,是一種藝術的墮落。

  影視作品雖屬特殊商品,但編劇作為藝術創作者不是商人﹔影視創作不能對票房和收視率採取完全漠視的態度,但又不能讓自己淪為資本的扈從和票房與收視率的婢女。魯迅先生在他的《論睜了眼看》中曾尖銳地批評“瞞和騙”的文藝。筆者認為所有從媚俗的目的出發,歪曲歷史的戲說和遠離生活的臆造都是“瞞和騙”的變種。

  那些“瞞和騙”的偽作,那些隻有墨痕而無血痕的贗品,無論暫時取得多麼驕人的票房和多高的收視率,在時間這個批評家面前,都將灰飛煙滅。作為編劇,讓我們的作品真正叫得響,傳得開,並且具有“歷史的銘文價值”,才是最難的。我們要努力真誠地表現生活,密切關注當代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態,把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惡真切地告訴觀眾﹔要堅守藝術的品格和藝術家的良知,努力創作出既不“欺世”,也不“媚俗”,又讓老百姓喜愛的作品﹔要逐漸造出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那樣“一片嶄新的文場”,為實現我們從影視大國向影視強國的轉變作出貢獻。

  (作者系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