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影局邀出品人制片人座談 中國電影如何強健肌體

2016年09月29日06: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影如何強健肌體(文化脈動·聚焦國產電影質量系列③)

  針對中國電影市場2016年迄今為止的表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票房較去年同期放緩,由此對中國電影感到悲觀﹔有人則認為,中國電影市場11%左右的票房增幅仍然在全球高居榜首,中國電影的發展前景仍舊令人期待……在整個電影產業鏈中,出品人、制片人無疑是對電影行業所有環節洞察最為全面的。近期,在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起並舉辦的“聚焦創作質量,贏得電影未來”系列座談會上,部分國內電影出品人、制片人就如何認識當下電影市場、如何提高中國電影質量和工業化水平發表了意見和建議。

  勇於創新,以差異化路線爭取觀眾

  截至9月21日,2016年全國觀影人次為10.34億,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8%,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的增長仍然保持著世界第一的速度。但與此同時,另一類文化產品觀眾人次的增速卻更為迅猛——2016年至今,網絡視聽新媒體節目觀眾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倍,隨著網絡電視劇、網絡電影、網絡直播等行業的崛起,互聯網對傳統院線電影的觀眾分流越來越明顯,今天的中國電影還能留住觀眾嗎?

  “觀眾肯定還在,但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也確實給電影人敲響了警鐘,現在必須沉下心來創作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好故事了。”阿裡巴巴影業總裁張強認為,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完全依靠特效制造感官刺激的電影已經越來越難得到認可,觀眾對這樣的電影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即使好萊塢英雄大片也不例外。

  2015年上映的《捉妖記》不僅刷新了當時的國產片票房紀錄,也在國產片的類型開拓方面樹立了新標杆,其出品人安樂影業總裁江志強說:“尋求另類題材,永遠不要跟風,追求最好的品質,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准則。”

  面對互聯網視聽節目的進擊,傳統院線電影的優勢究竟何在?“內容強才是真正的強。有的觀眾可能願意通過網絡直播看別人的吃飯、睡覺,但這種窺視欲和獵奇心理跟他們在電影院看電影的心理期待是不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靠好的作品把他們吸引到影院。”華誼兄弟影業總裁葉寧說。

  張強認為,中國電影必須走出兩條差異化路線:第一,未來互聯網的影響將越來越大,院線電影的發展必須與網絡視聽節目形成差異化,故事、表演都要扎實,工業化程度要提高﹔第二,中國電影還要與好萊塢大片形成差異化,加強本土題材的開發,創作出真正與當下中國人情感連通的作品。

  “中國電影既要勇於對爛片說不,也要有容錯機制,鼓勵創新和突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一方面,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將溢出傳統審美經驗和觀賞習慣的作品劃為爛片﹔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拒絕創新和突破,因為這是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根本性道路。”

  建立標准,完善行業管理機制

  將於年底上映的《長城》是2016年最大的中美合拍項目,這也是張藝謀導演第一次與好萊塢合作。在這次與執行影片制作的美國傳奇影業的合作中,張藝謀感觸頗深:第一,拍攝期間改動已經制定好的台本計劃,必須經由傳奇影業審批,而在中國,導演、演員等現場工作人員都可以對台本進行修改﹔第二,每天拍攝的所有內容都要傳回美國,由傳奇影業董事會委托的審看成員集體通過,而在中國,誰在劇組有話語權誰就有決定權﹔第三,包括演員、攝影、美術等在內的所有主創人員是否具有相應水准,最后呈現在影片中的效果是否合格,都由傳奇影業進行嚴格考驗,而在中國,這樣嚴格的考核機制並不存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長城》中參與演出的某香港知名演員已經具有在華語演員中相當出色的英語水平,但在《長城》的拍攝過程中,美國制作方對他的英語表達並不滿意,他們為他提供的選項是,要麼放棄這個角色,要麼犧牲假期學習英語,達到相應水平再重新拍攝。“對項目執行和管控持如此嚴謹的態度就是好萊塢的工業模式,也是中國電影必須強化的。”樂視影業總裁張昭說。

  產業化起步晚,工業化程度低,是中國電影無法回避的事實。而工業化程度不僅包括電影的后期制作和特效處理,更包括電影生產過程本身應有的管理機制和系統。

  “而現在普遍存在的情況是,項目執行上大家都欠缺工業化的管理機制,我們的標准不健全、系統不完善,直接導致了項目執行水准不是通過機制來實現,而是由個人水平來決定,誰強勢誰就有執行權,這個人可能是制片人、導演,也可能是編劇,甚至演員,而擁有執行權的人則決定了影片質量的高低。”大盛國際傳媒總裁安曉芬說。

  “我們強調制片人制度是強調一個公司對電影項目的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從項目的研發開始,貫穿資源配置、生產流程、宣傳發行等整個產業鏈。我們可以說好萊塢有其教條主義的方面,但在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向好萊塢學習,當我們不能超越這些刻板規律的時候,我們仍然需要向規律致敬。”張宏森說。

  抑制泡沫,提高行業准入門檻

  當前的中國電影行業存在一對相互矛盾的現象:一方面,2016年至今,全國電影票房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放緩﹔另一方面,電影生產力高度活躍,目前市場上的電影公司多達2000余家,每月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的項目多達400個左右。人們用最直接的話語描述這一景象——中國電影行業泡沫化。

  “面對去年國內電影市場的爆發,大家之前都過度樂觀了,極度冒進的態度應該收一收,但現在的情況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悲觀。”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觀察到,在某票務網站的觀眾評分中,去年9分及以上的影片為12部,今年則隻有4部,而8—9分的影片去年有23部,今年則是45部。“這說明雖然今年在市場上‘爆’的影片少了,但中堅力量的影片品質提高了,而這部分影片恰恰是電影市場的主體。”

  但大量游資的進入和非理性投資的增加,確實給電影行業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搶演員就是一個特別突出的例子。”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說,“比如一個好項目想用某位演員,但另一個不專業的公司可能多付500萬元就把他搶走了,結果最后拍出來是一部爛片,不僅片子不好,演員的品牌也毀了。”

  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對市場釋放的最大利好就是產業門檻不斷降低,這在產業化最初階段極大地刺激了生產力,一大批優秀影片、創作人才和電影企業也隨之涌現,但當產業發展到升級階段,市場出現過多不良產能時,業內人士也開始呼吁通過適度提高行業門檻抑制泡沫,以此促進資源的整合和行業的良性發展。“行業要有一點門檻,不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最重要的是制定相應的標准和規則。”喇培康說。

  “太多非專業的人進了這個行業,市場固然更活躍了,但也更浮躁了。好的資源都被分散了,不僅演員如此,編劇、導演、制片人都是這樣。整合成本變高了,項目的配置變低了,要出一部好的作品也就更難了。”安曉芬說。

  張宏森表示,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已經走過了最初的粗放發展時期,產業升級過程中面臨的最緊迫問題是如何更好地激活優質電影生產力,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也將進一步嚴格備案立項程序,通過機制保障向優質生產力傾斜。(記者 劉 陽)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