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出品人制片人談國產片 市場回歸理性電影回歸藝術

2016年09月29日07: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影回歸藝術,市場回歸理性”

與去年的井噴式發展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影票房增速有所放緩。與此同時,互聯網小屏幕與大銀幕進行爭奪的局面正在形成,觀眾轉向更便捷、更廉價消費方式的趨勢不可忽視。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面對進口影片更大的開放格局將要形成。進口影片配額、發行渠道進一步開放,檔期更加自由靈活等新情況,對國產電影贏得主戰場和話語權的能力形成更大的挑戰。面對多重挑戰和中國電影的發展實際,如何冷靜選擇電影項目,繼續秉持匠心精神,對各大電影出品公司和出品人、制片人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起並舉辦了“聚焦創作質量,贏得電影未來”系列座談會之出品人、制片人座談會。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與在京部分電影出品人、制片人齊聚一堂,從投資出品角度探討在市場變化中如何組建團隊、打磨作品、講好故事、建立規范,創作出更多觀眾滿意的國產影片。

對中國電影發展前景有信心

“截止到9月13日,電影票房較去年同期增長了約32億元,雖然增速放緩,但依然在增長,只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並不那麼一帆風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開門見山地說。2012年以來,中國電影用了幾年時間,以時間換取發展空間,博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贏得更多觀眾對國產電影的信賴度。面對從超高速增長回歸到高速增長的市場變化,電影產業的基本面依然向好,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相比,中國依然是全球電影市場增長的主引擎。

對於今年電影市場出現的增長放緩現象,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認為,一些輿論對電影行業負面的評價有點過度夸大。原來大家確實都有點過度樂觀,極度冒進的心態應該收一收,但是沒有一些輿論所說的那麼悲觀。以暑期市場為例,去年貓眼評分9分及以上的影片共12部,今年4部﹔評分8到9分的影片,去年有23部,今年是45部﹔7到8分的影片,去年33部,今年20部﹔7分以下,去年39部,今年48部。也就是說,“今年的‘爛片’多了,‘爆款’少了,屬於中堅力量的主體影片品質卻是提升的”。

對此,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也深以為然。“當前市場上升潛力還是有的,因為觀眾在、公司在、影院在。雖然資金有些外流的跡象,但是總體還都在,所以不存在‘拐點’。在增幅放緩的新形勢下,電影創作作為產業的龍頭,責任更大,包括題材、類型、藝術手法等更需要不斷出新,以確保創作水平和制作質量。”

珍惜品牌的信譽

“理性地分析今年暑期檔出現的種種現象,中國電影行業正處於一種調試狀態。在一個快速發展變革的市場中,這樣的調試是暫時的,也是必要的,可以給我們這些從業者一個提醒,讓我們對未來的方向做出更加冷靜的研判。”北京摩天輪影業總經理杜揚強調,作為一名制片人,自然是以開放的心態來擁抱資本,並且樂於與有實力和有誠意的投資者合作。但是,資本天然具有逐利的本性,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從業者的心態很可能隨之改變,而電影創作恰恰需要耐得住漫長寂寞的定力。當熱錢退潮、市場回歸理性之后,用心創作精品的電影人一定會得到應有的掌聲和回報。

嘉映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覃宏提出了一個“傳統電影”的概念,即故事扎實、表演扎實、追求高品質的電影。“從今年電影市場的變化中我們發現,‘IP’+話題+明星,這種拼盤式電影逐漸為觀眾所拋棄,而扎實搞創作的傳統電影越來越具有市場優勢。”

張宏森則認為,這種潛心創作的態度其實就是珍惜信用的結果。“每一部電影一開頭出現的都是出品單位的LOGO。這個LOGO是品牌,更是尊嚴。如果電影出品人堅守信念、尊重品牌,就會自覺把影片的質量和水平放到應有的位置上,自覺把‘爛片’屏蔽在視野之外。當然,屏蔽‘爛片’,不意味著隻顧盲從和迎合,放棄創新和突破。創新和突破對中國電影非常重要,是引領中國電影發展的‘牛鼻子’,是第一推動力。”

“為什麼今年電影市場鮮有‘爆款’?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資源。在大量熱錢涌入之下,項目越來越多,專業門檻越來越低,攝影助理當攝影師,攝影師變成新導演,人才緊缺分散,使創作舉步維艱。”工夫影業總經理陶昆感慨道。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參與國產電影創作生產的文化類影視傳媒公司已經突破2000個。

喇培康對此進一步分析:“最近十幾年電影產業持續快速發展,首先得益於我們把准入門檻降低了,誰都可以做電影,形成初步繁榮的局面。但這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有些不專業的公司和人員進來,給專業的創作造成了一定干擾。所以我們當下的任務是要適當提高門檻,樹立新的規則和標准,通過這些規則和標准,把非專業、不夠標准甚至純粹投機的資本和人員清除出去,沉澱下來的就都是專業的資本和人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爆款’才能不斷涌現。”

應對互聯網和好萊塢的雙重沖擊

“電影不是剛需,如果不好看觀眾可以選擇不看,關鍵還是要有好產品。所以,要與互聯網小屏幕以及好萊塢電影爭奪觀眾,中國電影人必須明確樹立電影的品質和標准,拼工業、拼制作,與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視頻形成差異,同時也與好萊塢大片形成差異。”阿裡影業CEO張強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CEO葉寧也呼吁,集中優勢資源、形成突破效應,打造高工業含量的國產大片、重頭項目。“我們始終瞄准這樣的目標,不計成本、精心打造,採用高規格的核心創作團隊去做。另外,我們還要探索類型片的本土化,來更好地爭奪娛樂消費資源、爭奪觀眾的娛樂時間。相信通過市場無形的手,通過觀眾的投票,會逐漸讓良幣驅逐劣幣,形成專業的、高標准的大銀幕創作局面。”

上海鳴澗影業公司董事長朱輝龍則看到了網絡大電影和網絡劇崛起背后對電影產業所形成的沖擊。“網絡大電影和網絡劇不僅分流了一部分觀眾,也吸引了不少編劇、導演等專業人士。而人才的流失可能對電影產業的沖擊更大。所以,如何留住人才,成為我們現在要加緊破解的難題。”

建立完善制片人制度

電影《長城》由我國的中影、樂視與美國的傳奇影業、環球影業等聯合出品。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張藝謀對規律和規則感觸頗深:臨時想改動已經制定好的台本,需要美國方面負責執行制片計劃的傳奇影業審批﹔每天劇組拍攝的所有片段要傳回美國,隻有經過董事會所委托的成員集體通過,才能算是結束當天的拍攝﹔所有的主創人員,包括主演、攝影、美術等都要通過嚴格的考核才能進組,並嚴格參照合同來工作。張宏森指出,美國公司對於項目執行管控的嚴謹和嚴格,體現了好萊塢先進的工業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強調制片人制度,就是強調一個公司對電影項目的管理制度、工作機制和把控能力。這個制度是從項目研發開始,到資源配置、生產流程,再到宣傳發行、放映等整個鏈條的規則體系。都說好萊塢有一些固有的教條主義方式,但正是這些規則和制度,保証了強大的生命力、競爭力和“電影帝國”的地位。當我們不能超越這些教條、超越這些刻板規律的時候,還是需要向規律和規則致敬的。

“中國原來是導演中心制,現在變成了演員中心制,或者說是各種不同工種中心制,讓我們專業的制片公司變得更難做。”大盛國際傳媒集團總裁安曉芬說。陶昆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循環,所以規則就像‘掰手腕’。今天面對一個年輕的導演或演員我可能贏了,但是面對更強的導演或演員,我就輸了,這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要解決這一問題,安曉芬寄希望於市場調節:“隨著時間流逝,相信通過市場的調節,會讓浮躁、激進的心態緩和下來,電影回歸藝術、市場回歸理性,也會讓專業的制片公司凸顯出專業性。當幾個大公司不管出品哪個導演的作品,都能夠賣座、取得市場成功的時候,我們的制片人中心制自然就建立起來了。”(本報記者 李蕾)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