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二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數據新聞的生產特點和優勢【3】

——以2016年《衛報》關於裡約奧運會相關報道為例

邊詩朦
2016年10月14日16:01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五、 對新聞生產的影響

(一)數據新聞內容呈現方式轉變

傳統的新聞是以文字為主,著眼於微觀表達,限於篇幅字數的限制沒有辦法長篇大論的對宏觀敘事做過多的描寫。在大數據的發展背景下新聞就是運用各種客觀真實的數據對事件本身和現象做中觀或宏觀的報道,但也不是說數據新聞沒有辦法去做微觀的細節報道。需要新聞記者利用現代計算進交互技術來實現。梳理國內外數據新聞,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三種:數據可視化、圖解新聞和數據地圖。比如在數據地圖中,不同的顏色深度、不同的圖形形狀就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變化。

圖片、圖表等已經從傳統新聞的配角位置升級為數據新聞中的核心位置,但是不能單純的認為數據新聞就是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它與傳統新聞一樣是還原新聞現場、講述新聞故事。數據新聞的核心就在於通過記者龐大的分析之后到達受眾層面的輕化和簡化閱讀。數據新聞的發展依靠於大數據,所以也具備大數據對趨勢的預測與個人的關聯性等特點。通過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使新聞故事發展趨勢更加清晰更加直觀,以直觀的方式呈現數據,是比文字報道更為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方式呈現新聞。這是數據新聞的個性展現形式,得益於科學可視化的發展,數據新聞將復雜、抽象、難懂的數據轉化為簡單、具體、生動的新聞報道。多元化的呈現方式也與之前新聞報道中簡單的圖文模式不同。數據新聞契合了互聯網時代輕量、快速閱讀的特點。相比一般新聞報道,可視化呈現使數據新聞既內容嚴謹又形式豐富有趣,能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有趣的互動體驗和愉悅的閱讀體驗,不但能吸引受眾的眼球,而且能清晰有效地傳達與溝通信息,取得好的傳播效果。

《衛報》在對奧運會的數據新聞的報道中,都呈現出重視對數據、圖表、現場照片等等的展示,弱化文字在整篇報道中的地位,文字在數據報道中只是充當了解釋說明的部分或是串聯文章前后的作用,雖然文字的篇幅少了,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關於游泳比賽的數據新聞報道中都利用了動態圖表的形式來展現各個國家的運動員在不同的距離裡的耗時,以孫楊奪冠的報道為例,報道中用50米、100米、150米、200米作為節點,以領先者的成績與他人做橫向對比,來動態展示領先者的優勢以及其他追趕者與他的差距。並將其過程做成動態圖表向受眾們直接展示出來。這種展示方式與受眾的互動性強,並且直觀富有趣味性使得更多的受眾更容易接受。

(二)傳統新聞生產理念轉變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人都是記者,任何一個人在微博上發布一條新聞都有可能成為新聞,所發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可信度堪憂,沒有多少新聞價值。但是,他們的存在也確實對媒體的工作有一定的沖擊。快速報道不在是媒體的專利,媒體必須加強其專業化建設。而數據新聞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媒體在新聞快速報道上的優勢喪失。

數據新聞的出現沖擊傳統的新聞理念。譬如,關於“什麼是新聞”現在最為通行的是陸定一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但數據新聞是從海量的新聞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所以內容常常不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是對社會現實的宏觀報道。關於“新聞價值”,學界一般認為新聞價值具有五性: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事實發生概率越小越有價值”,“越是著名的人身上發生的事情,越有新聞價值”。但是,對於數據新聞,卻是事實發生的越頻繁越具有新聞價值,即便是小人物因為在數據表現上顯著則也可以引人關注。在傳統的報道中,新聞真實受到各種條件限制,可能隻能選取部分事實加以報道,但數據新聞卻能對“全體”進行報道。當然,挖掘新聞價值和傳統新聞媒體一樣都不能離開受眾的需求。但是如何挖掘受眾喜歡、有價值的信息,不論對於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一直關注的問題。

在“孫楊奪冠”的數據報道中,通過數據的展示重點突出了孫楊在最后25米的時候如何逆反了局勢,反超競爭對手,最終獲得冠軍的過程。在200米自由泳比賽之前,孫楊遺憾失掉400米自由游的金牌獲得銀牌,並在賽后受到對手的言辭羞辱,在賽后也是情緒比較激動。無論是國內媒體還是國外媒體對孫楊的事件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可以說200米自由游的成績對於孫楊來說至關重要,從《衛報》的數據顯示來看,孫楊的前半程成績並不是很理想,這樣使得在觀看比賽的時候加劇了觀眾的興趣,為最后的結果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面紗。但是孫楊在最后50米開始逐漸從一個不利的位置開始趕超,並在最后一刻拼盡全力獲得了金牌。這場比賽受到了全球很多觀眾的關注。《衛報》也採取了受眾最想知道的角度“孫楊到底是如何反超對手獲得金牌”這受眾需求出發進行報道。

作為隨著大數據發展起來的新型的一種跨學科新聞生產方式,數據新聞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來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挖掘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更要有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聞生產觀念。

(三)新聞生產流程的改變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信息開源開放和信息共享讓信息獲取渠道越來越寬廣。數據來源多樣。無論是政府企業公開發布的公告還是各大網站服務器的用戶網絡行為統計,都構成了數據新聞可利用的海量數據基數。

數據新聞的推行意味著新聞生產流程的變革。數據新聞記者米爾科·洛倫茲提出了進行數據新聞的四個步驟,即挖掘數據—過濾數據—數據可視化—新聞報道制作完成。《泰晤士報》新視覺新聞團的工作流程則是:定選題—挖掘數據—編輯數據—制圖—成稿。保羅·布拉德肖在《數據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一文中提出了 “雙金字塔模型”,更全面地揭示了整個報道過程中,數據在質量以及傳播上的變化,布拉德肖以倒金字塔來表示數據處理的過程,包括數據匯、數據整理、了解數據和數據整合等四個部分。數據處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數據的可視化並實現有效傳播。而數據新聞的傳播則以”正金字塔結構“進行,包括可視化、敘事、社會化、人性化、個人訂制化和使用等六個步驟"

《衛報》此次為籌備奧運會上的數據新聞的制作與報道,提前3個月便開始進行新聞策劃工作。在強大的45人《衛報》可視化團隊中,有12人負責策劃以哪些比賽為表現對象,起碼確保有一個大體的國家、性別、運動項目的范圍。這個小組還一直在匯編以前的賽事報道,並且將其與從新聞協會接口處得到的測試數據相結合,試圖找出報道這些賽事新聞的最佳方法。

數據新聞為新聞的呈現和敘事方式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渠道 ,它讓受眾能在某些宏大的事件背后發現與自身息息相關的關聯,可視化展現形式讓數據新聞的易讀性得到大大加強,讓受眾在觀看數據新聞時既有動態的體驗,又有互動的產生,同時數據新聞還以其極高的科學性和可觀測性確保了其信息的真實來源,給受眾提供再次把關和學習的渠道。

六、數據新聞的優勢

(一)注重數據挖掘,客觀優勢明顯

新聞的客觀性,是指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態度不偏不倚,是新聞報道一直追求的品質。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在《自由與新聞》中提出,“要將新聞業從一個行業轉變成一個專業,而這一轉變必須依靠新聞客觀性來實現。”數據新聞則是依據數據分析更加完整、客觀、全面的報道新聞事件。

傳統的新聞報道主要是通過記者訪問採訪對象來獲取新聞事實,並通過信息源的陳述來報道新聞,而數據新聞則更多的是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分析程序進行數據分析來報道新聞,反映社會。相比傳統方式,數據新聞在內容表達上更具客觀性,數據新聞是新聞事件的量化表現,它本身主觀性更少,客觀性更強。數據新聞是建立在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之上的,所以在新聞的表達強調用數據說話,相較於傳統的新聞報道主要依靠新聞記者收集素材和主觀判斷,數據新聞具有更強的客觀性。其次,在事件信息的處理上更加具有客觀性。數據新聞制作團隊既要擅長新聞採訪,發現新聞價值,又要了解統計學知識,懂得各種算法進行數據分析。在客觀的數據中去發現故事,挖掘意義。再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數據進行抓取、過濾、統計、分析。這相比傳統的新聞制作更具科學性、程序性、技術性。最后,數據新聞的信息來源同樣具有客觀性,其來源主要是來自政府、社會組織、團體、企業、個人公開的、可收集的數據信息,對官方的信息作出獨立的闡釋,通過對官方數據的過濾、整理,媒體充當了公眾的“數據向導”向公眾清晰的展示政府所公布的數據意義。這一過程中主要依靠和利用的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受人們的主觀性影響較少。

(二) 新聞表現更加直觀

數據具有客觀、直觀、具體的優勢,但是同樣也具有枯燥無味、缺少趣味性和人情味,數據新聞採用可視化技術,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彌補了數據在表達上的受眾接受的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傳統的新聞表達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數據新聞的表達呈現出以受眾為中心,視覺化的新聞生產,以新聞內容為依托,並配之視覺化的設計。與過去主要是文字敘事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對視覺的要求不高的表達方式明顯不同,數據新聞更加強調數據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視覺的恰當設計對於受眾接受新聞信息至關重要,甚至決定了新聞傳播的成敗。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圖形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為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作為一種講述故事的方式,可視化呈現方式利用了許多其他領域中發展的技術,能生成各類可視化圖表圖像,比如有特色的圖表,加注釋的圖表,海報式圖表,動態流程圖,幻燈片,電影,小視頻,動畫等。數據可視化,是指採用可視化技術,將數據、數據的屬性、特征、結構、關系、趨勢、意義等轉換成圖形或圖像,以及進行互動設計,使人們能夠更直觀、更輕鬆、更有興趣地觀看、閱讀、接受,以及進行互動體驗。數據新聞的圖示化、圖表化的可視化設計是對數據信息的二次表達。以用戶為中心的可視化呈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眾對信息認知的負擔,使得讀者更加輕鬆的理解和處理信息。在新聞傳播領域,數據新聞的出現使視覺設計被前所未有的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設計地位的提高,藝術化信息的大量傳播也會潛移默化的提高居民的審美水平。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公式,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無論是敘事邏輯還是技術展現都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因此,對作者的創造性和基本功都是極大的考驗。

(三)受眾主體意識增強

新聞傳播的對象是受眾,新聞工作者不僅僅要報道有價值的新聞,還要做到更好更快的更有效的傳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受眾閱讀新聞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趨向於碎片化,受眾已經對長篇累牘的文章感到無趣和枯燥。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新聞工作者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口來吸引受眾,數據新聞這種可視化的表達形式使得新聞在視覺傳播時代更易於受眾的理解和記憶,使新聞回歸到受眾本體的位置上,媒體逐漸由“以媒介為中心”變為“以受眾為中心”首先,視覺化的元素與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審美規律以及受眾認知息息相關。受眾接受信息不再是處於被動地位,而是作為參與者、解讀者,自己去領悟客觀數據所呈現出來的魅力。其次,數據新聞通過可視化的形式幫助讀者找到對個人有重要意義的信息,闡釋宏大的新聞事件與個人之間的關聯。讓讀者可以在數據新聞報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從而使信息傳播效果進一步提高。

最后,在可視化設計中不斷加強對用戶的視覺刺激,通過改變信息的顏色、字體大小形狀等等使其與周邊環境區分,成為關注目標。可視化的設計無聲的引導著用戶對信息進行劃分和選擇,使受眾更加快速的定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內容上。這些可視化的設計要不斷研究受眾的閱讀習慣包括對於視覺顏色敏感程度的不同,做不同的選擇設計。兩一方面,在新聞表現方式上不斷的加入聲音、圖像、動畫、互動等等多維度、立體化的信息輸入。多渠道配合的信息傳遞,加強了用戶的互動體驗,最終使得新聞傳播效果不斷加強。可以說,數據新聞可視化是在受眾主體化、信息碎片化時代的一種創新的嘗試。

(四)預測新聞事件的發展趨勢

傳統的新聞媒體中,也體現預測性報道,但是一般都是通過專家解讀或個人經驗等挖掘事物間的相互聯系。且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立場,有些專家或個人的採訪並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舍恩伯格說:“大數據的核心也就是預測,不是要教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而是要把數學計算運用到海量數據上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新聞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算法基礎上的,因此預測符合新聞趨勢的客觀性、准確性。它一般應用於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目前,很多媒體還未充分發掘數據新聞的預測性報道,預測還主要停留在一些傳統的報道方式上。數據新聞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實踐中取得了突出貢獻。

總而言之,相比於傳統的新聞報道,數據新聞在新聞傳播領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以其客觀性強、可信度高、報道深度、可讀性強等等優勢逐步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義昆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 現狀,影響與反思》.《現代傳播》 2014年11期

2、 彭蘭 《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編輯之友》

2013-6-10

3、 陳昌鳳 《大數據時代如何做新聞》. 《新聞與寫作》,2013年第1期。

4、 秦煜人 《突發公共事件的數據新聞實踐研究 ——以 “12·31”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新媒體與社會》第十四期

5、 文衛華 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報道—以英國<衛報>為例》.《現代傳播》2013年第5期

6、 丁柏栓 《數據新聞:價值與局限》,《編輯之友》2014年7月

7、 李天霓 《作為災后報道的數據新聞 —— 以“尼泊爾地震”為例的數據新聞實踐》.《新媒體與社會》第十三期

8、 許向東 劉軼歐《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數據新聞報道模式研究》,《新聞愛好者》 2015年9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