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囡”的電視

山東教育電視台 白傳之

2016年12月07日09:3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伙伴們!看到這標題,是不是覺得又是標題黨的玩法?聽我細說下來,再做判斷。

“困”與“囡”二字均為包圍結構,四個邊代表電視媒體所必須滿足的四方面要求,節目為其平衡的結果,既然要達到平衡,則為不易之事。“困”,象征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囡”,代表電視人希望做出的節目如少女般惹人喜愛。

一曰上級的要求。

此為方框的底邊,意為:在中國的媒體政策環境下,上級的要求有底線。通常情況下,廣電管理部門出台的規定既有鼓勵性的也有禁止性的,而多數是禁止性的。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2000-2015年,僅國家新廣電總局出台的禁止性規定就有67項之多,涵蓋節目、廣告、運營、播出諸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給出了底線,若不遵守,自然是要受到處罰。本月中,家庭調解節目《老娘舅》因過度展示畸形和丑惡遭停播,即為典型一例。電視節目也該講講倫理與道德了。

二曰觀眾的欲求。

此為方框的頂邊,意為:觀眾對節目無止境的欲求。對觀眾欲求進行觀察、分析和歸納,厘清欲求的方向和重點是展開產品創意、生產優質節目、提升收視的前提條件。“給誰看——群體定位”、“誰在看——內容對位”、“在哪看——渠道就位”、“為何看——欲求卡位”,這是繞不開的四個問題。進一步延伸如下問題:看前有什麼期待(激發欲望)?為什麼看了還要繼續看(節目黏性)?看的過程中或看完會有什麼行動(社交或購買行為)?假若對上述問題不能有清晰的答案,節目的生產也只是閉門造車,增加無效供給和庫存而已。

三曰市場的訴求。

此為方框的左邊,意為:市場力量的制衡。眾所周知,電視媒體產生兩種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者既互為依托,又相互制約,是對市場訴求的分解以及社會心理的回應。媒體傳播產生的社會效益為媒體自身提供公信力,並體現社會責任等組織的公共服務職能﹔經濟效益為媒體提供資源補償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兩者的平衡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強化前者,輕視后者,媒體發展動力,反之,過分注重經濟效益,則可能喪失媒體就有的立場,淪為市場的奴隸,動搖媒體存在的根基。幾年前,《非誠勿擾》嘉賓出言“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后笑”遭觀眾強烈不滿既為一例。

四曰媒體的追求。

此為方框的右邊,意為:媒體自我的約束。媒體當然不是冷冰冰的存在,是由一個個有崇高思想、道德水准和價值觀念的人構成的群體。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媒體被稱為“社會的良心”。電視媒體生產的節目都是媒體人集體共識的提升、妥協和達成的過程,更是媒體品牌和氣質的具體體現和價值追求的具體表現,是中國文化價值、教育價值、道德價值等經過傳統與現代的比較、分析、碰撞后的呈現,體現為隱藏在節目中的主題與靈魂。譬如,60后媒體人更追求社會價值與節目形式的平穩,90后媒體人追求形式熱烈與火爆,最后的節目形態必為其折中的結果。

“上級的要求”和“觀眾的欲求”使媒體上下為難,“市場的訴求”與“媒體的追求”讓媒體左沖右突。要同時滿足四方面所“求”,對於電視節目創意與生產,這還不難?

實際上,電視節目既為四方所“求”之此消彼漲的力量相互博弈的結果。哪些能夠走在行業前沿,引領事業發展的媒體,必為四方平衡藝術之高手者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