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央媒新聞人新春走基層:雖然吃了苦,但心很甜

2017年02月18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雖然吃了苦,但心很甜”

  圖為本報記者嚴冰(左二)在京沈高鐵望京隧道項目工地採訪。付玉忠攝

  貧困戶喜摘貧困帽、列車長和同為鐵路職工的新婚妻子在兩列火車交匯的片刻隔窗相望、“春節返鄉記”……這些描繪普通中國人的鮮活報道,都是中國媒體人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的結晶。

  2月17日,2017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的多名媒體人,講述了這些新聞背后的故事。

  ■ 參與人數再創新高

  超過400人次,這是人民日報社今年參加“新春走基層”活動的記者人數,而見報的圖文報道超過了300篇,採訪人數及報道數量均創歷年之最。首次啟動的“中央廚房”機制,實現了報、網、端、微一起發力。另外,人民網、“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台刊播制作的“新春走基層”報道達1000余篇,實現了“一次採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說,人民日報社編委會成員以上率下,分頭出發,翻大山、過田埂、坐炕頭、宿農家,撰寫了一批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

  據了解,人民日報社共有上百人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參加走基層的調研行,31個國內分社的110多名記者全部報名參加了“新春走基層”活動。一名年輕記者在採訪西藏農家后撰寫的體會中說:“雖然吃了苦,但心很甜。”

  今年新聞界開展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有規模有聲勢,把鏡頭對准基層,讓百姓成為主角,用實景、原聲、真情記錄普通人的生活變化,感受他們的人生憂喜,反映他們的夢想追求。

  新華社在這一活動中,實現了參與人數和發稿數量的“雙新高”﹔央視則派出了100多路400多名記者深入基層,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持續推出了《厲害了我的國》《零點后的中國》等系列報道,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 深入採訪挖掘故事

  “貧困戶吃低保,別人爭得面紅耳赤,老郭卻總想讓出去:脫貧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2016年,河南省封丘縣王村鄉小城村農民郭祖彬實現了脫貧,而他的脫貧故事被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記者馬躍峰記錄下來,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要想寫好稿,必須深入採訪,半點偷懶都要不得。”馬躍峰說。

  今年大年三十,連續報道了七八年“春運”的經濟日報社產經新聞部記者齊慧,在京沈高鐵望京隧道項目工地,與職工們一起吃年夜飯。期間,她挖掘到了一個令她感動的瞬間:很多員工希望她給他們錄一段視頻,讓遠在家鄉的父母看到他們過得很好。

  “當他們在我手機前說出對父母親人的思念時,我更加體會到媒體發展的新意義:不管傳播方式如何改變,不變的應當是對百姓生活的關注,傳遞的永遠是貼心與溫暖。”齊慧感慨地說。

  高鐵地勤機械師,聽上去蠻風光的工作,卻要跟糞便打交道。為了制作節目《高鐵上的“掏糞男孩”》,來自央視的兩個“80后”男孩王冰和趙磊,跟幾個“90后”高鐵地勤機械師經歷了一番“較量”。剛開始,這幾個“掏糞男孩”隻要話筒對著他們就不敢講話,王冰和趙磊一合計,干脆跟著上4天夜班,學著掏廁所,直到這時,“掏糞男孩”們才敞開心扉,講出了自己的心聲。

  ■ 多媒體傳播精彩紛呈

  今年春節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移動直播欄目《給陌生人送個“福”字,找回久違的年味兒》,由於創意新穎,吸引了近20萬網友參與互動,形成了刷屏效應。

  據了解,今年1月,人民日報社全媒體新聞大廳正式啟用,“中央廚房”機制也首次運用到“新春走基層”活動中。人民網、“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在首頁首屏開設專欄,綜合運用直播、動漫、H5(指包含圖片、鏈接、音樂等非文字元素的網頁頁面)、微視頻等多種形式,實現了“話筒進農家、直播到田頭”。

  《世界那麼大,我隻想回家》的報道,在光明日報的“兩微一端”和樓宇屏同時呈現后,視頻總播放量超過73萬次。這組報道來自光明日報的融媒體中心,記者以街頭採訪的形式,在北京站、北京南站採訪了大量旅客和一線鐵路員工,最后推出了這組微視頻作品。

  “筆觸伸進土地,精神才有養分,文字才有溫度。”楊振武指出,要用腳步丈量時代,把新聞寫在大地上。隻有堅持百姓情懷、人民本色,察民情、聽民聲、知民意,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葉曉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