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紐約時報》公布未來三年發展規劃,傳媒巨頭將如何"鳳凰涅槃"?

王天息 周揚
2017年02月21日15:58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去年對於美國的紙媒來說,可稱得上是戲劇性的轉折之年。在業界一片唱衰的大環境下,上半年一直呈頹廢態勢的美國紙媒,下半年卻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增長,比如《華盛頓郵報》在大選結束后訂閱用戶增長300%,2016年全球用戶超3000萬,流量增加近50%﹔《紐約時報》報紙和數字版訂閱量單周淨增突破4萬份,創下了2011年實行“付費牆”之后增幅最高紀錄,2016年數字領域淨利潤達5億美元。這些成績出乎了包括傳統媒體人在內所有人的預料。

不過,在欣喜之余,這些傳統媒體人並沒有自我膨脹,他們依然保持警惕,認真分析規劃未來道路。1月17日,《紐約時報》公布了長達35頁的發展報告《走在時代前沿的新聞業》,由資深記者對公司內部進行深度採訪,調研公司現狀,規劃了到2020年需要實現的發展目標,其內容涵蓋人才戰略、技術研發、內容創新等多個領域。以下是報告裡面的幾個亮點。

打造“技術型可視化記者”

其實《紐約時報》在可視化上吃虧已經不是一兩次了,由於傳統媒體固有的保守思想,使得《紐約時報》直到2014年才進行了網站版面設計更新,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最近一次的更新已是2006年,舊網站設計陳舊混亂,流量下滑嚴重,版面效果可想而知。更新后的網站的設計以簡潔風格為主,並更加重視移動端的顯示效果,文字大片留白、使用大尺寸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元素是其主要特征。

《紐約時報》網站改版前后對比

而此次在《紐約時報》發展報告中,可視化再一次被列入到公司發展首要任務之一,報告中提到:

“由大片的‘套路化’語言寫成的報道文章無法精確闡述故事主題,年輕的讀者更不會去看。比起一長串的單調文字,一張圖片、一段視頻或圖表更具說服力。大多數沒有讀者看的報道文章,通常都是那種最“保守”的文章,即隻有文本信息,沒有可視化元素。”

報告指出,如今公司每天產出200多篇稿件,其中大多數卻很少有讀者問津。盡管《紐約時報》近幾年在可視化內容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建立起一個真正實現數字化的新聞編輯部,員工日常工作還保留著幾十年前的一些陳規陋習。

“太多的報道文章僅僅就是一長串文字”,記者和編輯“缺乏在文章段落中嵌入可視化元素的意識與技能,《紐約時報》的CMS(內容管理系統)在功能設置時更是將可視化當成了“馬后炮”,沒有跟上發展潮流。《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巴奎特在報告中寫道:“我們將把更多的記者和編輯培養成為可視化專家,圖片、視頻的採集和編輯人員將在報道中擔任重要角色。”預計到2017年底,數十位技術型可視化記者將在《紐約時報》上崗工作。

《紐約時報》網站移動端可視化新聞界面

嘗試記者跨部門、跨領域協作

部門間的相互獨立,使得《紐約時報》在涉及跨部門報道任務時深受舊體制困擾,報告中寫道:

“一些高級優先報道的領域往往需要覆蓋多個部門,這樣一來,不同部門報道同一題材的記者協作起來就會受到很大限制。比如,關於醫療保健領域的報道就覆蓋了5個不同的內容部門,以及多個媒體端口。再比如《紐約時報》對於科技方面的報道以前多集中於商業領域,專注公司和高管動態,而忽視了藝術、時尚以及科學等方面的主題報道。”

報告中提到,未來《紐約時報》將嘗試組建新型報道主題團隊,破除部門之間的限制與隔閡。在報道一些涉及多領域的主題新聞時,不同部門的記者們將不會“各行其是”,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新的報道團隊也能為年輕的記者編輯們提供領導與管理的機會,激發新的創意與靈感,打造不同於傳統編輯部出身的優秀人才。

這種做法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融媒體工作室”模式相似,即打破原有部門設置,採編人員實現“跨部門、跨媒體、跨地域、跨專業”的自由興趣組合,由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投入設計師、動畫師、前端開發、運營推廣人員等支持工作室內容創新和孵化,共同策劃,協同生產,重構新聞生產方式。截止目前已有19家工作室開始運行,推出各類融媒體作品300余件,綜合點擊量過千萬,轉載媒體達數百家。

定義報道價值,優化採編模式

“新聞編輯部應認識到,閱讀量並不能代表一切,最成功、最有價值的報道文章往往並不是閱讀量最高的。對於《紐約時報》而言,新聞報道的價值就是要為讀者提供在其他地方無法得到的優質報道與深度見解,而不是為了博人眼球去寫一些嘩眾取寵的文章。《紐約時報》的數據團隊將採用比閱讀量更為復雜的標准,從內容吸引力、受眾參與度等方面來衡量文章的價值。”

報告建議《紐約時報》在未來應優化採編流程,減少所謂“低價值編輯”的規模,這些編輯往往只是在負責調整文章段落順序以及修改句式辭藻等工作。相反,要著重打造“前期編輯”觀念,在報道的採編前期將文章打磨成形,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一些記者寫完“半成品”后就把稿子“甩”給編輯不管了。在報告中巴奎特表示,《紐約時報》正在嘗試新的編輯模式,使其更加符合“數字優先”戰略,這將不可避免地減少一部分傳統紙媒編輯的人數。

《紐約時報》編輯部內景

互聯網時代,媒體的閱讀形式變成了“文+圖+音+影+X”,單靠技術產品開發或內容寫作不僅難以吸引到用戶,還會給媒體帶來人力與資源的浪費。對於如何應對行業的轉變,《紐約時報》認為,產品技術團隊(包括設計、開發及運營人員等)必須與記者開展廣泛合作,相互理解各自職能,挖掘讀者所需。報告舉例《紐約時報》的網站主頁相對滯后的原因就是因為產品技術團隊對於新聞報道的優先次序理解不足所致。重視產品的研發也將成為未來關注的重點之一,《紐約時報》將建立創新團隊,旨在創新報道形式,培養編輯部人員的創新思維,在競爭激烈的資訊市場贏得用戶。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