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用戶關切點眾籌芻議

鄭理致
2017年03月02日06:5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用戶關切點眾籌芻議

  核心閱讀

  ★准確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才能在當今新舊媒體競爭融合的時代大變局中掌握話語權,勇立引導輿論的潮頭。運用眾籌模式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其本質是創新。眾籌要抓關鍵,形式要靈活多樣,把主動設置議題同運用眾籌理念有機結合。

  ★作為區域主流媒體的地市黨媒,要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焦點,緊密結合本地民生事業的發展狀況,精心謀劃好“三大”報道,即關於大局、大勢、大事的報道。

  做媒體的,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大約是:“你弄的那都是些什麼新聞,不痛不痒的。”何為“不痛不痒”?就是所呈現的新聞產品沒有把准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更不用奢談什麼用戶的共鳴。

  把准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是媒體人的必修課之一。尤其是身為區域主流媒體的地市黨媒,隻有准確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才能牢牢吸引本地用戶,從而在當今新舊媒體競爭融合的時代大變局中掌握話語權、提升公信力、確立權威性。筆者認為,地市黨媒可以積極探索眾籌模式,把主動設置議題同運用眾籌理念有機結合。

  眾籌用戶關切點 關鍵要抓准

  作為區域主流媒體的地市黨媒,針對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眾籌的關鍵是什麼?無疑是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焦點,緊密結合本地民生事業的發展狀況,精心謀劃好“三大”報道。眾所周知,黨媒的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它最注重“三大”報道,即關於大局、大勢、大事的報道。可以說,能否精心謀劃好“三大”報道,讓“三大”報道直抵人心,決定著媒體的視野和高度,決定著媒體影響力的大小。因此,如何因地制宜,伺機而動,准確把握“三大”報道的用戶興趣點和關切點,以及報道的成效如何,既決定著地市黨媒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高低,更關系著地市黨媒的生存和發展。

  以衢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為例,作為浙江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省份的相對欠發達地市,衢州市領導和百姓的共同關切點是“發展”。可以說,如何科學發展、發展成效如何,這是每一個衢州人都十分關心的問題,而這無疑就是衢報集團新聞用戶的最大關切點。衢報集團眾籌“三大”報道的用戶關切點,毫無疑問必須牢牢把握這個關鍵。

  眾籌用戶關切點 本質是創新

  眾籌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的本質是創新,它既是選擇、確定報道主題的創新,也是報道方式、報道載體和傳播渠道的創新,甚至也是媒體人改作風、改文風的創新。

  衢報集團在眾籌用戶的關切點,組織策劃各類重大主題報道中,較好地實現了上述諸方面的融合創新,比較突出的是“市民觀察團”的創建和系列活動。

  為了縮小同全省發展的差距,近年來衢州市從上到下人人都憋著一股勁“奮力奔跑”,“奔跑”成了近幾年衢州市干部群眾的共同寫照。但“奔跑”的成效如何?衢州百姓無時無刻不在關注。2014年年末,衢報集團決定組織一次“奔跑”成果回眸式報道,並決定眾籌報道主題甚至形式,一切都圍繞用戶需要來策劃報道方案。先是通過96811衢報公眾服務熱線、“掌上衢州”手機客戶端和衢州新聞網向社會發出“市民觀察團”團員征集令,然后根據報名情況進行篩選,與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建立一個由市民和專家共同組成的近千人觀察團數據庫,請觀察團成員對報道主題和形式建言獻策。首批來自不同行業的30名普通市民,以觀察團成員的身份跟隨記者,分組赴全市各地進行採訪,集團各媒體隨即推出同題跨年特別報道:“用民意丈量過去 讓民心表達未來”。報道一經推出,即獲得了用戶的熱烈響應,許多平時很少看報的網友看到集團新媒體上推出的這組主題報道也紛紛點贊。

  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礎上,衢報集團把“市民觀察團”進一步做成了集團的品牌大型策劃活動,連續3年每年至少30次誠心邀請市民參與新聞策劃和採訪活動。由於每次以“市民觀察團”為載體的新聞眾籌活動都比較准確地把握了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使得政心民心同頻共振,取得了超出預期的輿論影響力,提升了衢報集團的品牌形象。同時,媒體把發展成果的評價權交到民眾手中,不僅使報道更客觀,也讓普通市民倍感親近、可信。

  眾籌用戶關切點 形式要靈活

  眾籌用戶關切點,在牢牢把握關鍵的前提下,形式可以靈活多樣。衢報集團近年來組織開展的新聞眾籌活動,除了通過公眾服務熱線、平面媒體和新媒體向社會進行公開征集外,還與政府部門合作共享大數據資源,通過用戶調查獲取統計分析結果,還通過組織策劃各種社會活動獲取公眾意見和建議。而許多媒體人除積極投身上述活動外,還通過自媒體或微信朋友圈等獲取有價值的數據或信息。

  2016年11月16日晚,集團所屬新媒體“掌上衢州”播發了記者羅東哲採寫的一則小通訊《車燈照亮老人回家路》,引起網友關注。18日,集團的日報、晚報又相繼刊發了這一新聞,使這一事件再次發酵。到11月18日24時,經中央主流媒體“兩微一端”、中央部委官微、網絡大V、省內外媒體等跟進轉發后,這條新聞在網上形成極大反響,閱讀量超過了4000萬人次。

  這是一篇什麼內容的稿子?記者是如何獲取新聞線索的?為何能夠引得如此眾多用戶的關注?說起來並沒有多大懸念:這塊新聞“金礦”,是記者從微信朋友圈中眾籌得到的。衢州一名喜歡夜跑的市民,在夜跑時看見一輛亮著警燈的車開得特別慢。細看,原來警車前面有一輛三輪車,一位老人吃力地蹬著三輪車載著一位老太太回家。原來警車在用車燈為三輪車照路。這位夜跑的市民用手機隨手拍了張照片發到了微信朋友圈。照片幾經輾轉被羅東哲獲得,她感到心裡暖乎乎的,於是很快和照片的拍攝者取得了聯系,簡單採訪后馬上寫成了一則四五百字的小通訊《車燈照亮老人回家路》,發給了集團新媒體“掌上衢州”。第二天一大早,羅東哲得知這則新聞得到了非常多的轉發,閱讀量出乎意料的高,她馬上進行了后續採訪,稿件很快再次在網絡上掀起巨大波瀾。

  近年來,衢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道德建設,“最美”熱潮持續涌動,“最美現象”正由“盆景”漸成“風景”。衢報集團的“最美”報道,也備受全國媒體同行和衢州本地普通百姓關注。從舍己救人的“最美爺爺”佔祖億到13名抬車救人的“最美村民”,從以村歌和諧鄉村的江山市大陳村村民到互幫互助的衢州市民,一個個“最美現象”不間斷地在衢州上演,感動了浙江,也感動了中國。這些“平民英雄”的新聞線索,大多是媒體人通過不同的眾籌渠道和眾籌方式獲得的。這些“最美”報道,一次又一次地觸碰和刺激著衢報集團新聞用戶的關切點,無數的用戶通過閱讀這些“最美”報道,從感受“最美衢州,仁愛之城”開始,對社會、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近年來,“新春走基層”活動已成為主流媒體的必修課。走向哪裡?怎麼走?衢報集團廣泛發動集團員工、通訊員、各縣市區報道組以及眾多的熱心讀者共同獻計獻策,眾籌“金點子”。對“走轉改”活動的部署,衢報集團決策層創新思維、開拓思路,從集團事業發展戰略高度進行思考並制定方案﹔採編人員帶著責任、滿懷真情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群眾,用腳步去丈量民情,書寫出了一曲曲動人心弦的時代篇章。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記者廖崢艷深入山野農村,發現許多在抗戰中受日寇細菌戰殘害的“爛腳病”老人至今仍被病痛折磨,便利用休息時間走遍衢州各縣(市、區)50多個鄉鎮街道、近100個村庄,為100多位“爛腳病”老人拍照存檔。這組題為《細菌戰最后的証人》的照片在集團各媒體發布后,得到社會輿論的高度評價,並榮獲了2014年度華賽獎銀獎。

  (作者單位:衢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