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專訪馬東:做好內容還是要靠笨功夫

2017年04月29日06:19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專訪馬東:做好內容還是要靠笨功夫

文藝九局

  如果你喜歡看網絡綜藝,你一定對《奇葩說》不陌生。

  這是網絡綜藝裡的一朵奇葩。一群能說會道的人圍繞一個議題的正反兩面針鋒相對,用邏輯流、文採流甚至表演流去論証觀點、說服彼此,既有爆笑的快感,也有腦洞大開的爽感,當然也有暖暖雞湯的走心感。它以異類之姿火爆網絡,到如今的第四季,依舊熱度不減。

  而這檔節目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馬東。

  這位前中央電視台的名嘴,當年毅然投身到互聯網領域,先是“落戶”愛奇藝,后來自己拉伙創業,成立米未傳媒,專注內容生產。在當下互聯網領域內容創業的時代風口,馬東的米未傳媒顯然是飛得很高的那隻風箏。

  《奇葩說》的火爆証明了馬東在“網綜”內容制作上的創意與能力,而《好好說話》《小學問》等米未旗下米果公司出品的付費內容產品顯示出馬東在內容行業裡進一步深耕、拓展的野心與意圖。幾年的闖蕩歷練,讓這位“MM馬”對互聯網內容產業有著獨到深刻的理解。

  今天,我們就邀請馬東來跟我們聊聊互聯網內容方面的那些事兒,有請馬東——

  九局:當初為何會選擇離開央視,投身到互聯網領域,直到后來成立米未傳媒進行內容開發,這個過程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馬東:我覺得自己還算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媒體人。我當時核心考慮的點是傳播方式在發生變化。這個可能是媒體人最重要也最應該保持敏感的東西。我覺得從電台到電視台到互聯網,技術進步導致了傳播方式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不是一個量變,是質變。可能當初我在中央電視台的時候感受到了這個變化,對這個變化感受比較深,所以才離開台裡,冷靜一段時間,又積極地投入到互聯網。到這次出來創業,在米未的成立大會上我曾經說到了三個自由:時間自由、財務自由、角色自由。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叫做“角色自由”,“角色自由”是這三個自由裡面最重要的自我認知,就是你肯不肯把自己的身段放柔軟。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想明白這一點,放在一個“角色自由”的前提下,這三種角色轉換就不像外界看起來那麼困難。

  九局:有些人認為您到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是在那時已經慢慢察覺到未來互聯網的一種核心競爭會發生在內容領域,事實上是這樣嗎?

  馬東:實情並不是這樣。實情是你看不清楚會發生什麼,但是得風氣之先你知道有些東西要變化。至於說任何一個行業裡到底是技術驅動還是內容驅動,尤其是在傳播行業裡面,這是個討論不清也不用討論的問題。因為在我看來它是技術驅動、內容驅動和商業驅動三隻腳交替往前發展的過程。任何一個機構,如果他隻有商業邏輯領先或者他隻有技術領先或者他隻有內容領先,都不足以形成他的領先優勢。它其實是在商業、內容、技術這三隻腳交替進步的過程當中完成領先的。

  九局:很多人了解到您投身互聯網行業后的變化,是通過《奇葩說》。當時您為什麼會想到做一檔辯論類的網絡綜藝?

  馬東:我們做《奇葩說》甚至整個奇葩系列,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周圍有很多能說會道的人。他們把一件事情掰開了揉碎了、正著說反著說的能力都有,足夠精彩。他們整體呈現出來給人一種多元化的感受,原來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道理居然有這麼多角度,而且都有道理。對我來說,《奇葩說》不是一個辯論節目,《奇葩說》就是一個娛樂節目,只是用了辯論的形式。觀眾會認為這是一個辯論,但是對於我來說,我也不覺得《非誠勿擾》是求婚節目,我也不覺得《非你莫屬》是求職節目,我也不覺得《奇葩說》是辯論節目,它們都是節目,它們只是用的形式不一樣,那個形式就像它的場景、燈光、演員、舞台不一樣,而已。

  九局:但是這個節目還是很快就火了。您覺得《奇葩說》能夠很快火起來,並且到現在第四季依然保持較高的熱度,原因是什麼?

  馬東:其實這對於創作者來說,一天到晚老去想我是為什麼火的是一個坑。為了保持這種火,你去發力和用手段,其實往往就舍本逐末。一個節目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娛人娛己。娛樂節目想要成功,首先是我們團隊自己做這個節目很興奮,沒有把它當成一個苦活,但是它是一個累活,我們自己干得很開心。但是《奇葩說》制作的精良依然是它最重要的保証,不因為它的形式新穎或者觀點特立獨行,就可以粗制濫造。我覺得《奇葩說》如果能夠持續火下去的一個前提是,我們還是在兢兢業業地做每一期節目,剪每一個鏡頭,我們保証在每一季之間都做系統性的更新和迭代。在觀眾看來覺得《奇葩說》沒有大的變化,甚至奇葩也沒有變化,但是真正關注《奇葩說》的人會在季與季之間發現它在結構上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未必多麼好,但是變就比不變好,這個是很核心的。所以其實它依然是一個撅著屁股干出來的一個笨功夫下面產生的產品。

  有些電視節目一錄八九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在我們看來,所有前期工夫沒做好就會錄得時間長,前期工夫下得越長,真正錄制的時間就越緊湊和越短,當然后期要費很大的工夫。《奇葩說》一期節目的話題和人員的籌備大概會從錄制之前6個月就開始,但是在現場錄制隻有4個小時,錄完以后我們有28天后期的工作時長,所以它看起來就是一個隨機的無台本的室內真人秀,但是其中所蘊含的工作量是巨大的。

  九局:《奇葩說》誕生的時候是互聯網綜藝發展的好時期,那時候國家對於網絡文藝方面的監管力度沒有像現在這麼大。如今在主管部門對網絡節目制作的要求、尺度把握更嚴格的情況下,您覺得未來網絡綜藝的內容生產會有哪些變化?

  馬東:《奇葩說》發展起來的時候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就像您所說的,它確實在網絡綜藝發展初期遇到了一個政策相對寬鬆時期。但是我們當時的預判是這個期限不會長。當你的內容產品影響到五萬、五十萬、五百萬、五千萬甚至五億人的時候,你就要承擔起傳播這些信息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九局:您談到了社會責任。

  馬東:是的。一個內容生產者的社會責任感並不是由你的出發點所決定的,而是由你所能造成的后果決定的,這才是對加大監管這件事情最深刻的理解,起碼我是這麼理解的。

  商業內容平台不一定要用那麼高的標准去要求自己,但要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公序良俗。你不損害社會的公序良俗,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你不需要沖在前面,去為國家意志更多地做什麼,但至少你不能降到公序良俗之下,對社會產生危害。

  九局:伴隨當下內容產業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內容付費體系在逐漸生成。我們也知道米未現在也做出了一些付費內容產品,比如說《好好說話》《小學問》,您認為當下中國互聯網付費內容的市場氛圍成熟嗎?

  馬東:先說什麼叫內容付費,其實原來買一本書也叫內容付費,你去看電影也叫內容付費。只是互聯網的出現尤其是移動端的出現,導致付費的鏈條和手段成本更加低。以前的渠道是對的,我們本身就應該為內容付費,天底下從來就沒有免費的內容。中國古代你想看一本書,在活字印刷之前也是要刻出版來,然后印成書,你得花錢買。至於說這個行業是否成熟,我認為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今天看來,技術平台,人們的內心准備都已經做好了,所以內容付費這件事情水到渠成。但是到今天為止,到咱倆交流為止,它依然主要停留在音頻付費的成熟階段,視頻付費的進一步完善,我覺得是一個發展方向。

  九局:但也有的人看來,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共享思維甚至免費思維深入人心。內容付費這個形式古已有之,但在互聯網領域,好像現在很多人還難以接受。

  馬東:我覺得沒有關系。所謂的適應不了,主要是上一批互聯網人,他們以PC為終端,覺得我的技能在於能搜到免費內容,或者能夠找到免費的破解方法,其實你所花的時間成本是越來越高的。

  九局:這裡面涉及著版權的問題。

  馬東:沒錯。現在的盜版內容你很難找到。當年愛奇藝提出了高清正版這個概念的時候,在當時市場上是異類,但是今天你找盜版內容反而沒那麼容易,你與其花這麼長時間去慢慢地找盜版,可能還不如花點錢。這個跟整個的國民收入水平、總體的社會財富積累都有直接的關系。

  九局:但是內容付費領域往往有這樣一個問題,可能最開始有幾期爆款,但是之后存在質量下降、內容注水等問題,讓受眾很失望。在保証付費內容的用戶黏性方面,您是怎麼做的?

  馬東:這個東西是個笨功夫,就好像你拍一部電視劇,前三集特別好,從第四集開始又臭又長加注水,演得又爛,沒法看了,那你留不住人。所以其實它不是一個有什麼訣竅或者下多大決心的問題,它就是一點一點地做,就是你對每一期話題,你對每一個提供給你的用戶的音頻產品下多大功夫的問題,中間包括你的生產機制、你的管理機制的問題,不存在一個訣竅說隻要我做到這一點就一勞永逸,天底下沒有這個事。所以我們沒有什麼訣竅,唯一能做的就是督導團隊不懈怠,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讓內容的生產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上。

  九局:除了奇葩系列,米未還制作了《拜拜啦肉肉》《飯局的誘惑》這些產品,種類很多元,包括健身甚至桌游的形式,為什麼會想到開發這些形式的綜藝產品?

  馬東:所有的內容產品都是有一個發端,這個發端就是有一個初心。恰恰是尊重自己的這個初心,才會努力把它做好。因為別人做了,你就跟著去做,你就找不到那個初心,你就不知道別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所以模仿這件事情很難,跟風很難贏,就在於此。

  《飯局的誘惑》就是因為我們團隊自己愛玩“狼人殺”游戲,我們沒事中午圍在一起玩,覺得有趣,最后就把它節目化了。《拜拜啦肉肉》是我們公司三個創始人都有減肥的需求,所以我們就做了《拜拜啦肉肉》這麼一個減肥的節目。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原創邏輯。內容創作一定是來源於生活的,發自初心。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國外特別好的模式在中國落不了地,因為那不符合中國人的生活邏輯,以為從國外買來一個節目模式就像買來一棵樹,往地裡一插就應該開枝散葉,天底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它一定要經過對這一方土壤、天氣雨水的習慣過程,慢慢地才會被這方土地接受。

  九局:除了網絡綜藝,未來您會在網劇、網絡電影方面去開拓麼?

  馬東:這些現在也在推進當中。但在我看來內容的生產從來都不是流水線的,內容的生產從來都是人做出來的,所以我總得找到那個合適的人,然后再看看他想干什麼,而不是因為那有一個電影市場我就去干電影,那有一個網劇市場,那個市場蠻賺錢的,我看到有人在裡面賺到錢了我就要沖進去。我的邏輯不是這樣,我的邏輯是我們在內容領域發現合適的人,因為我相信內容是人做出來的,發現合適的人,看看他想做什麼,我們共同去做。

  米未的員工都管馬東叫“馬老”,因為他是米未年齡最大的人。

  但是和馬東交流中你會發現,他身上有著十足的年輕人的氣息。時髦的發型,清晰明快的思路表達,對90后、00后興趣點的了解與關注以及對新事物的熱切的好奇心。這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60后,也很讓人羨慕這種不老的心和不止步的進取意識。

  對於互聯網內容行業,馬東展開了很多,但最打動我的詞就是“笨功夫”。這個詞他不止提了一次,可見這是他在內容創業方面的真實心得。互聯網內容創業看似繁花似錦也形態各異,但想做出真正的好東西,可能還是要靠這句下“笨功夫”的老理。這似乎與互聯網快節奏的生長狀態有些背道而馳,但或許這才是最難得的道理。(圖片來自米未傳媒和網絡)(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文藝九局工作室 王子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